第166章 “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2/2)
1.从“选贤与能”到科举制度:贤能政治的历史实践
“贤”的社会价值最直接体现于政治领域。《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描述,构建了中国最早的贤能政治蓝图。西周“乡举里选”制度,以“贤”“能”“孝”“悌”为选拔标准;汉代察举制将“贤良方正”“孝廉”作为入仕正途;至隋唐科举制确立,“贤”的考核标准虽向“文才”倾斜,但“德才兼备”的核心未变。唐代韩愈在《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中感叹:“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以“良马”喻“贤才”,道破贤能政治对社会治理的关键意义。
科举制度的妙处在于将“贤”的标准客观化、制度化。宋代确立“糊名”“誊录”制度,明代形成“八股文”写作规范,虽然后世对八股文多有诟病,但在当时确实实现了“至公”的选拔理念——《明史?选举志》称“科举必由学校……非科举者,毋得与官”,使“贤”成为跨越阶层的通行证。这种制度设计,让“但愿儿孙个个贤”的家族祈愿与“选贤与能”的国家治理形成良性互动,构成传统中国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
2.“贤”作为社会黏合剂:从家族到天下的伦理扩展
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链中,“贤”是连接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关键节点。明代吕坤在《呻吟语》中说:“贤不肖者,身之荣辱;善恶者,天之祸福。”将“贤”的意义从家族扩展至天人关系;清代郑板桥在《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中训子:“夫天地生物,化育劬劳,一草一木,皆天地心血所寄。吾儿当体此仁心,推而广之,于物且然,而况于人乎?”将“贤”的核心“仁心”从家族伦理推及万物,完成从“家族贤”到“天下贤”的伦理升华。
这种扩展在乡约制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北宋吕大钧《吕氏乡约》规定“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将“贤”的标准转化为具体的社区规范;明代王阳明推行“南赣乡约”,要求“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使“贤”的实践从家庭延伸至乡村治理。这种“由家及国”的伦理扩展,使“但愿儿孙个个贤”不仅是家族私愿,更成为社会公器,构成传统中国基层治理的文化根基。
五、现代性反思:当“金玉”统治世界,“贤”的意义何在?
1.物质主义狂潮中的精神危机
21世纪的物质积累速度远超历史任何时期,但“富贵传家”的陷阱也以新形式呈现。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在《公共人的衰落》中指出,现代社会将“成功”简化为财富与地位的量化指标,导致“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吞噬。中国当下的“鸡娃”现象——家长为孩子积累学区房、课外班等“金玉”资本,却忽视同理心、抗挫力等“贤”的品质培养——恰是这种危机的典型表现。心理学中的“空心病”研究表明,缺乏精神寄托的物质满足,反而会导致青少年抑郁率攀升,印证了古人“金玉虽贵,难填心壑”的先见。
更深刻的矛盾在于财富传承的悖论。全球家族财富研究机构UbS的数据显示,约70%的家族财富在第二代手中缩水,90%在第三代消失,这与“富不过三代”的古训形成跨时空呼应。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在《活法》中反思:“如果将我经营企业所获得的财富留给子女,其实是剥夺了他们通过自己奋斗获得幸福的权利。”这种现代性反思,让“但愿儿孙个个贤”的古老智慧获得了新的阐释维度。
2.“贤”的现代转化:从道德符号到核心素养
在人工智能与全球化时代,“贤”的内涵需要创造性转化。传统“贤”中的“仁”可转化为同理心与协作能力,“智”可升级为批判性思维与终身学习能力,“勇”可拓展为面对不确定性的抗挫力。芬兰教育改革的成功案例颇具启示——其摒弃“应试教育”,将“现象教学”与“七大横贯能力”(如文化认同、人际交往、可持续发展思维)作为核心,本质上是用现代教育语言重新诠释“贤”的培养。
中国“核心素养”框架中的“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健康生活”等维度,与传统“贤”的内涵形成巧妙呼应。深圳中学等现代学校尝试的“项目式学习”“社会服务课程”,正是将“在事上磨练”的传统智慧融入现代教育。这种转化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如费孝通所言“文化自觉”的体现——唯有让“贤”的精神基因与现代社会接轨,“但愿儿孙个个贤”的祈愿才能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六、文明对话:“重贤轻财”作为东方生存智慧的普世价值
1.与西方“贵族精神”的异同辨析
西方贵族传统强调“荣誉、责任、勇气”,与中国“贤”的理念有相通之处,但底层逻辑存在差异。欧洲中世纪的贵族身份源于血缘世袭,“贵”是先天赋予的特权;而中国“贤”的核心是“后天可致”,如《荀子?性恶》所言“涂之人可以为禹”,体现更彻底的平等精神。这种差异在家庭教育中尤为明显: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强调“绅士教育”,其目标是培养“有德行、有用、能干事的人”,仍未脱离阶层意识;而中国家训中的“贤”则面向所有子孙,如《三字经》“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的普世教导。
现代西方对“贤”的认知也在发生变化。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在《公正》中批判“优绩主义”的陷阱,指出将“成功”归因于个人努力的思维,会导致对弱者的冷漠与对特权的忽视,这与中国传统“贤”中蕴含的“仁民爱物”思想形成对话。2020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未来教育报告》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与“但愿儿孙个个贤”的核心理念达成跨文明共识。
2.应对全球危机的东方智慧
在气候危机、贫富分化等全球性问题面前,“重贤轻财”的理念展现出独特价值。印度圣雄甘地“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的警示,与中国“金玉重重贵”的反思异曲同工;而“贤”中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恰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伦理基础。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强调“包容性发展”,这与中国传统“贤”所追求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社会理想,在深层逻辑上相互呼应。
更具现实意义的是家族治理的启示。罗斯柴尔德家族第六代传人菲利普?罗斯柴尔德在《财富的责任》中透露,其家族延续两百年的秘诀并非财富积累,而是“每年召开家族会议,讨论价值观传承而非商业利益”,这种做法与中国传统家族的“族规宣讲”“祠堂议事”惊人相似。当全球家族办公室开始将“精神传承”纳入财富管理核心,“但愿儿孙个个贤”的古老智慧,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全球治理软实力。
结语:作为生存算法的“贤”
从商周青铜器上的族徽到元宇宙中的数字分身,人类对“永恒”的追求从未停止。“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的终极智慧,在于它揭示了一个超越时代的生存算法:物质资本的边际效益会随代际递减,而精神资本的传承却能产生复利效应。当我们在区块链时代重读这句古训,会发现“贤”恰似一个去中心化的精神共识机制——它不需要权威背书,却能在代际传递中自发形成价值认同;它不依赖硬件存储,却能通过言行身教刻入文明基因。
在这个“金玉”被标价为NFt、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回归“贤”的本质:它不是遥不可及的道德高标,而是在每一次选择中践行的生命智慧——是拒绝“躺平”时的奋斗,是面对诱惑时的坚守,是身处平凡时的慈悲。当“但愿儿孙个个贤”从祈愿变为行动,我们失去的可能是片刻的物质满足,获得的却是让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这或许就是古人留给21世纪的终极启示:真正的财富,是让每个子孙都成为自己生命的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