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盐碱地解锁新粮仓(2/2)
播种后的第十天,玉米种子陆续发芽,嫩绿的芽尖顶破土层,在白茫茫的盐碱地里冒出点点新绿。小电每天都要去田里查看幼苗长势,用智能滴灌系统控制土壤湿度,保持在60%左右,避免干旱诱发盐害。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播种后的第二十天,一场强降雨突袭滨海地区,连续下了两天两夜。雨停后,小电立刻赶到示范田,发现部分地块出现积水,土壤返盐明显,有些幼苗的叶片开始发黄枯萎。
“不好,积水导致土壤盐分上移,幼苗受盐害了!”小电心里一紧,立刻召集农户们排水,“大家快把垄沟挖深,让积水尽快排出去;再用滴灌系统小水勤灌,稀释土壤盐分;另外,给幼苗喷施0.1%的黄腐酸溶液,增强抗逆性。”小风也通过远程监控发现了问题,立刻优化滴灌参数:“哥,我已经把滴灌频率调整为每天两次,每次20立方米每亩,同时开启盐分监测预警,一旦含盐量超过千分之二,系统会自动加大灌溉量。”
经过三天的紧急处理,积水排尽,土壤盐分恢复正常,发黄的幼苗逐渐转绿,重新焕发生机。李大叔看着恢复长势的玉米苗,感慨道:“林博士,要不是你反应快、技术硬,这一茬苗就全毁了!以前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只能眼睁睁看着庄稼死,现在有了你的技术和设备,心里就有底了。”小电擦了擦脸上的泥点,笑着说:“盐碱地种植,就是要跟盐害、涝害这些问题斗,只要我们提前做好准备,科学应对,就一定能保住庄稼。”
接下来的日子里,小电根据玉米的生长阶段,精准调控水肥。拔节期,通过滴灌系统追施硫酸钾型复合肥,促进根系发育和茎秆粗壮;大喇叭口期,喷施硼砂和硫酸锌溶液,提高花粉活力;灌浆期,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延长叶片功能期,促进籽粒饱满。小风的智能滴灌系统和小电的种植技术完美配合,玉米苗长得根深叶茂,叶片浓绿厚实,完全看不出是种在盐碱地里的庄稼。
收获的日子终于到来。示范田里的玉米长得秆粗穗大,金黄的玉米穗沉甸甸地挂在枝头,随风摇曳,一派丰收景象。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专家、当地农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周边村镇的农户们都聚集在示范田,见证这一时刻。小电带着团队逐块田测产,测产仪上的数字不断跳动,现场一片安静。“这块田亩产1230斤!”“这块1215斤!”“平均亩产1208斤!”当最终结果公布时,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专家组长握着小电的手,激动地说:“林博士,西坡6号在重度盐碱地实现亩产超1200斤,这是盐碱地治理和作物育种的双重突破!你们的‘品种培育+土壤改良+智能灌溉’三位一体技术模式,不仅让重度盐碱地变成了高产田,还简单易行、成本可控,非常适合在全国盐碱地区推广,为我国粮食增产开辟了新路径!”
王社长领着农户们围过来,眼里满是感激:“林博士,太感谢你了!以前我们这盐碱地就是‘白忙活’,现在种上西坡6号,每亩能收1200多斤玉米,比种普通作物多收入2000多块钱,我们已经和合作社签订了协议,明年要扩种5000亩!”李大叔手里捧着金黄的玉米穗,笑得合不拢嘴:“这玉米颗粒饱满,口感还好,磨成粉做窝头、煮粥都香,以后我们再也不用愁地里长不出庄稼了!”
当天下午,小电在滨海农业合作社举办了技术推广会,向周边农户详细讲解西坡6号的种植技术和盐碱地改良方法,发放了妹妹绘制的种植手册和西坡6号的种子试种装。哥哥也现场演示了智能滴灌系统的操作方法,承诺为种植户提供技术培训和设备维护支持。不少农户当场签订了种子订购协议,希望明年也能在自己的盐碱地里种上西坡6号。
傍晚,小电在示范田的田埂上,和家人视频连线分享喜讯。屏幕里,“家和院”的灯光温暖明亮,母亲端着刚熬好的玉米粥:“孩子,看到你在盐碱地种出这么好的玉米,妈妈太骄傲了!记得多吃点好的,别太累着。”苏晚晴笑着说:“小电,你又创造了奇迹,西坡6号的成功,为国家粮食安全又添了一份保障,爸爸已经在联系更多盐碱地区的合作社,准备推广你的技术和品种。”
林凡站在镜头前,语气激昂:“小电,盐碱地解锁新粮仓,这不仅是农业技术的突破,更是对‘向土地要粮食’的生动践行!全国有上亿亩盐碱地,如果都能像滨海示范田这样实现高产,将极大提升我国的粮食产能。爸爸已经和农业大学、科研院所对接,准备成立盐碱地农业技术创新联盟,把你的技术和品种推广到更多地区,让更多盐碱地变成良田!”小风推了推眼镜:“哥,我已经开始研发下一代智能滴灌系统,增加无人机巡田和病虫害预警功能,让盐碱地种植更省心、更高效。”妹妹举起刚定稿的《盐碱地绿芽》绘本:“哥哥,我的绘本已经定稿,马上就能出版,会跟着种子一起送到农户手里,让更多人学会盐碱地种玉米的技术!”
小电望着眼前金黄的玉米地,背景是夕阳下泛着微光的盐碱地,语气坚定:“爸爸,妈妈,弟弟,妹妹,我会继续优化西坡6号,培育更耐盐、更高产的品种,和哥哥一起完善盐碱地种植配套技术,让更多盐碱地焕发新生,为国家粮食增产贡献更多力量!”
夜色渐深,滨海示范田的灯光和“家和院”的灯光遥相呼应。金黄的玉米穗在晚风中轻轻摇曳,散发着丰收的气息;国内的“家和院”里,全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远方的喜悦。“你看,”苏晚晴轻声说,“没有改造不了的土地,没有攻克不了的难题,只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就能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创造奇迹。”
林凡握紧她的手,目光望向星空:“是啊,西坡6号的成功,是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体现,是扎根土地、艰苦奋斗的成果。未来,还会有更多耐盐、耐旱、耐涝的作物品种,更多先进的农业技术,让更多闲置土地变成良田,让国家的粮食饭碗端得更稳、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