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涟漪与暗流(2/2)
他每天准时上班,骑着那辆破自行车,穿梭于县政府大院和几个分管单位之间。
他听汇报,看材料,偶尔会提出一些让下属耳目一新的问题或建议。
他对待老同志客气有礼,对待年轻科员平和耐心,但涉及到原则问题,却又寸步不让,那股子隐藏在温和下的强硬,让越来越多的人不敢小觑。
他和小科员周文博的关系也近了不少。
小周现在是打心眼里佩服这位领导,跑前跑后更加卖力,俨然成了陈默在办公室里的“耳朵”和“眼睛”。
时间悄然流逝,变化也在一点点发生。
红旗乡中心小学的屋顶不再漏雨,破败的门窗得到了加固,虽然依旧简陋,但至少孩子们不用在寒风里瑟瑟发抖了。
更重要的是,县里通知,将有一批新的课外读物和体育器材下发到各个学校。
消息传到红旗乡小学时,正是午休时间。杨晓芸和几个老师正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
“杨老师!杨老师!好消息!”一个年轻男老师兴奋地跑进来,“县里说要给我们发新书了!还有篮球、跳绳!”
办公室里瞬间炸开了锅。
“真的假的?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多少年没见着新书了!孩子们知道了肯定得乐疯!”
“听说都是陈副县长争取来的!就是那个新来的,特别年轻的县长!”
杨晓芸放下手中的红笔,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和激动,新书!她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孩子们如饥似渴阅读新书的画面,那双明亮的眼睛里充满了憧憬。
她想起前几天那个来问路的年轻人,他还问过学校最缺什么,自己当时好像说的就是书……难道……一个荒谬的念头闪过,随即又被她否定了。
怎么可能,那人看起来普普通通,那么年轻,怎么可能是县长?
但不管怎样,这位素未谋面的陈副县长,在她心里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
她听同学说过,市里的学校条件有多好,她也曾动摇过,是不是该想办法调走?但每次看到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她又咬牙坚持了下来。
现在,她感觉自己的坚持,似乎看到了一丝曙光,这位陈副县长,好像真的不一样,他是真的在乎这些农村的学校和孩子们。
“陈副县长……”杨晓芸在心里默默念着这个名字,充满了感激和钦佩。
她决定,等新书来了,一定要带着孩子们好好读,不能辜负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希望。
与此同时,县剧团的“文化下乡”小分队,也终于凑齐了行头,在孙秀英的亲自带领下,奔赴了第一个演出点——柳林镇。
虽然舞台简陋,音响效果也差强人意,但当久违的锣鼓声和唱腔在乡村上空响起时,还是吸引了里三层外三层的乡亲。
安水酒厂的横幅挂在最显眼的位置,酒厂张厂长看着热闹的场面,笑得合不拢嘴,觉得那三十块钱花得真值。
县医院的门诊大厅里,崭新的价格公示栏前,偶尔会有人驻足观看,虽然抱怨药价贵的声音依然存在,但至少那种被蒙在鼓里的憋屈感少了些。
挂号窗口的护士,脸上也勉强挤出了一丝职业化的笑容,虽然有点僵硬,但总比以前的冷脸强。
这一切变化,像细小的溪流,在安水县这片干涸的土地上悄然流淌,它们暂时还无法改变大局,但却实实在在地滋润着一些人的心田。
陈默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楼下院子里那几棵老树冒出的嫩绿新芽。
春天,快要来了,他能感觉到周围目光的变化,从轻视、怀疑,到现在的复杂难明。
他知道,高启盛那些人肯定在冷眼旁观,甚至等着他出错。
教育、文化、卫生这些领域的初步破局,只是让他勉强站稳了脚跟,离真正打开局面还差得远。那个最大的“脓包”——纺织厂,还纹丝不动地在那里,牵扯着无数人的神经和利益。
“基础打得差不多了。”陈默轻声自语,眼神锐利起来,“下一步,该碰碰硬钉子了。”
他转身回到办公桌前,摊开了稿纸,是时候,为那个“县长家钱袋子”,准备一份特别的“见面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