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重生之警途重启,我要纵横官场 > 第100章 人脉拓展与经验镜鉴

第100章 人脉拓展与经验镜鉴(1/2)

目录

除了课堂,课余的交流是另一片广阔的天地。

党校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食堂、图书馆、活动室,甚至散步的林荫道,都是交流的场所。

叶辰有意识地接触不同地区的同学。

他与张扬聊沿海地区如何利用外资、发展民营经济,感受那种敢闯敢试的氛围;

与李志远探讨贫困地区如何精准脱贫、培育内生动力,体会其中的艰难与坚持;

与来自省直机关的王璐讨论上级政策的制定逻辑和关注点,试图从更高层面理解连坞试点的意义和可能获得的支持。

一次小组聚餐后,大家聊起各自工作中的难题。

叶辰提到了连坞纺织厂改制的困境,以及来自各方面的阻力。

张扬一拍桌子:“这有什么难的?找家有实力的企业并购,该下岗的下岗,该补偿的补偿,快刀斩乱麻!拖下去才是最大的不稳定!”

李志远苦笑:“说得轻巧。下岗职工安置怎么办?引发的群体事件谁负责?我们那边一个厂子改制,闹了三年都没消停。”

另一位来自老工业基地的同学插话:“我们那儿有点经验,叫‘改制与转型结合,安置与发展同步’。不能光想着甩包袱,要帮着找出路。”

“比如,利用原有厂房土地搞新产业,对职工进行技能培训,鼓励创业,或者引入战略投资者时把职工安置作为重要条件。虽然慢点,但社会震荡小,长远看效果更好。”

这番话让叶辰眼前一亮,这不正是他一直在寻找的,既能推动改革又能维护稳定的可行路径吗?

他详细询问了具体操作细节和可能遇到的坑,认真记在心里。

这些来自实践的经验教训,比任何理论都珍贵。

同时,他也听到一些反面案例。某个县因为书记急于出政绩,强力推行一项脱离实际的农业产业化项目,最终失败,导致大量农民受损,书记本人也因此黯然离场。

这个案例像一记警钟,提醒叶辰,哪怕初衷再好,方法不当,时机不对,也可能满盘皆输。

罗建明的“稳”,或许正是对这种风险的本能规避。

晚上与刘国栋的通话中,叶辰了解到,罗建明对试点办报上的几个具体方案都提出了更“审慎”的修改意见,要求“扩大征求意见范围”、“进一步细化风险评估报告”。

赵立春则在一些非正式场合,开始鼓吹“罗书记的稳健才是对连坞真正负责”的论调。

“县长,感觉风气有点变了,有些之前积极的人,现在也开始观望了。”刘国栋语气有些焦虑。

“沉住气。”叶辰再次强调,“让他们去说,我们按程序做事。你重点关注纺织厂改制方案的细化,把我之前强调的职工安置和产业转型思路融入进去,把方案做得更扎实、更无懈可击。”

随着学习深入,叶辰对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开始在电话里更具体地指导刘国栋。

“国栋,关于那个社区微更新方案,罗书记要求慎重是对的。”

“你让他们不要只盯着引入社会资本,可以多设计几个备选方案,比如政府引导、居民共筹共治的模式,或者发挥基层党组织和社区志愿者作用的方式。”

“把不同模式的优缺点、投入成本、潜在风险都列清楚,供罗书记决策。这本身也是我们试点探索的内容。”

“好的,县长,我马上让他们调整思路。”

“还有,试点工作简报,以后除了报罗书记,也同时抄送其他常委和人大政协的主要领导。增加透明度,让大家都能了解情况,也避免有人背后搞小动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