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重生之警途重启,我要纵横官场 > 第106章 资金迷局与柳暗花明

第106章 资金迷局与柳暗花明(1/2)

目录

项目成功挤进省级重点项目预备库的喜悦尚未散去,一个更现实、更严峻的挑战便摆在叶辰面前——资金。

立项如同拿到了入场券,但真金白银的投入,才是项目能否从图纸走向现实的关键。

初步估算,“清江项目”首期核心工程(主要包括部分关键河段的生态护岸、一个示范性的污水处理厂、省道升级的先导段以及旅游廊道的初步基础设施)所需资金就高达数亿元。

这对于年财政收入仅够“吃饭”、甚至需要上级转移支付才能维持运转的连坞县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争取上级资金成了唯一的选择,但这条路同样布满荆棘。

叶辰带着团队,像追逐水草的牧民,奔波于省发改委、财政厅、水利厅、生态环境厅、交通运输厅、文旅厅等多个部门之间,仔细研究每一项可能沾边的专项资金政策,撰写堆积如山的申报材料。

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

发改委那边的中央预算内投资,竞争异常激烈,全省各地市都瞪大眼睛盯着,指标有限,需要省级层面强力推荐,排队等候。

财政厅的各类专项资金,名目繁多,但大多有严格的使用范围和门槛,需要项目细节高度契合,而且往往是“撒胡椒面”,每个项目分到的额度有限。

行业主管部门的资金,如水利资金、环保资金、交通资金、旅游发展基金等,同样杯水车薪,且审批流程复杂,远水难解近渴。

一段时间下来,虽然在一些小的专项资金上有所收获,比如争取到了一笔数额不大的水利水保资金和乡村旅游扶贫资金,但对于整个项目的巨大需求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

团队刚刚提振起来的士气,再次面临考验。一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力感开始蔓延。

“县长,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是办法啊。每个部门都要对接,每个专项都要准备一套材料,我们人手根本不够,精力也跟不上。”刘国栋揉着发红的眼睛,声音带着疲惫。

叶辰站在办公室的全省地图前,目光紧紧盯着蜿蜒的清江流域,沉默不语。

他知道刘国栋说得对,分散出击,效率低下,必须找到突破口。

这时,他再次想起了老师徐箐的指点,以及林筱筱内参中提到的“示范性”和“试点”价值。

一个想法在他脑中逐渐清晰:能否将“清江项目”打包成一个跨领域、综合性的绿色发展示范工程,争取省级财政甚至更高层面的“综合性政策支持包”或“专项债券”?而不是零敲碎打地去申请那些分散的专项资金。

这个想法很大胆,因为这意味着要跳出常规的专项资金申请路径,需要省里乃至国家层面有更强的政策创新意愿。

但一旦成功,资金规模和落实效率都将不可同日而语。

他立刻召集核心团队,阐述了自己的构想:“我们不能只把自己当成要钱的乞丐,我们要成为全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的‘合作伙伴’。”

“我们要用项目的创新价值和示范意义,去打动决策层,争取一种全新的、更大力度的支持模式。”

他要求团队,立即着手做两件事:

第一,将之前分散的生态治理、交通升级、旅游开发等子项目,按照“系统性、一体化”的思路重新整合包装,突出其内在逻辑关联和协同效应,形成一份《关于将连坞清江流域列为省级绿色发展综合示范区的方案》。

第二,深入研究国家关于鼓励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用于公益性项目建设的政策,特别是与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相关的领域,评估连坞项目发行“绿色发展专项债”的可行性,并着手准备相关论证材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