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第二把火——攻坚最深水区的国企改革(1/2)
在全力推动政府效能革命的同时,叶辰的目光投向了更深处,那里沉淀着照海市经济发展中最沉重、最棘手的历史包袱——市属国有企业。
通过对国资委的密集调研和翻阅厚厚的企业报表,叶辰的心情愈发沉重。
相当一部分市属国企,特别是传统制造业企业,机制僵化,负担沉重,效益低下,如同一个个不断吞噬财政资源和银行信信的“黑洞”。
“四万亿”带来的基建热潮,并未能从根本上扭转这些企业的颓势。
其中,情况最严峻、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照海市第一纺织厂”。
这家拥有五十多年历史、巅峰时期职工近万人的老牌国企,曾是照海的骄傲,纳税大户。但进入新世纪后,在市场经济大潮和国外品牌的冲击下,日渐衰落。
设备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产品附加值低,市场萎缩,连年亏损,早已资不抵债。
银行停止了贷款,全靠政府输血和拖欠职工社保、工资勉强维持,数千名在职和退休职工的生计问题,像一块巨石压在市政府的心头。
关于“一纺厂”的改制讨论,在过去十年里进行过不止三轮,但每次都因触及深水区的矛盾而搁浅。
巨额的隐性债务(拖欠的社保、医保、职工集资款)、复杂的资产处置、数千名职工的安置分流,以及盘根错节的内部人利益……
每一个问题都像是一颗一触即发的地雷,让历任主管领导望而却步。处理不好,就是一场影响稳定的巨大风波。
叶辰决定,就拿“一纺厂”这块最硬的骨头开刀。
在一次市政府专题会议上,他正式提出了重启“一纺厂”改制工作的建议。
话音刚落,会议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寂静,随即气氛变得微妙起来。
分管工业和国资的副市长王强率先开口,语气充满忧虑:“叶市长,您的魄力我们都佩服。”
“但是,‘一纺厂’这个情况……实在是太特殊,太复杂了。”
“它就是个大泥潭,谁陷进去都难脱身。光是理清它的债务和资产,没有半年时间都搞不清楚。”
“更重要的是,几千职工要吃饭,要安置,方案稍有差池,就可能引发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啊!维稳的压力太大了!是不是……我们先选其他条件好一点的厂子作为试点?”
国资委主任张伟也赶紧补充:“是啊,叶市长。之前几套改制方案,都因为职工安置这一块无法达成共识而失败了。”
“厂里管理层、普通职工、退休工人,诉求各不相同,很难平衡。牵一发而动全身,还是要慎之又慎。”
其他几位与会人员也纷纷附和,言语间充满了对潜在风险的忌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