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好莱坞:导演旋风 > 第990章 恐龙又来袭

第990章 恐龙又来袭(2/2)

目录

《大西洋月刊》刊登了题为《当影评成为剧透战场》的专题文章,批评部分媒体“为了点击率过度披露关键情节”。

《纽约客》则呼吁:“评论应该引导观众思考,而非代替他们感受。”

法国电影学者让-米歇尔·傅东在《电影手册》月刊中写道:“真正的电影评论不是打分,而是开启对话。”

这一观点在评论界引发广泛共鸣,当《网络谜踪》这样依赖叙事反转的电影出现时,许多媒体主动避免剧透,转而讨论其“桌面电影”形式的创新意义。

《华盛顿邮报》:“克制有时是评论者最大的美德。”

虽然种种舆论不一,依旧挡不住一个现实问题,票房始终是电影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指标,《侏罗纪世界》的基因可追溯至1990年迈克尔·克莱顿的科幻小说《侏罗纪公园》。

克莱顿以严谨的科学逻辑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通过dNA技术复活恐龙的主题公园。

小说中,基因工程的伦理困境与自然法则的不可违逆形成尖锐冲突,这一内核迅速吸引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注意。

由此,在1993年,同名电影横空出世,以突破性的cGI技术将栩栩如生的恐龙搬上银幕,全球狂揽十几亿美元票房,并斩获三项奥斯卡奖。

《侏罗纪公园》的成功不仅在于技术革命,更在于其哲学深度。

斯皮尔伯格通过暴虐霸王龙冲破电网的经典场景,隐喻人类对自然的傲慢终将招致反噬。

这一主题在后续系列中不断深化,成为贯穿始终的灵魂。

然而,续集的创作并非一帆风顺,1997年的《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虽延续视觉奇观,却被诟病剧情单薄。

2001年的《侏罗纪公园3》更因仓促制作沦为“恐龙追逐戏”的堆砌。

系列陷入沉寂十余年,直到2015年环球影业以《侏罗纪世界》重启Ip。

新版将背景设定在原公园废墟上重建的豪华度假区,通过基因杂交创造的“暴虐霸王龙”象征人类对商业利益的疯狂追逐。

克里斯·帕拉特饰演的驯龙师欧文与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饰演的克莱尔,分别代表“与自然共生”与“科技至上”的两种价值观,矛盾在恐龙暴走中爆发。

影片全球票房突破16亿美元,成为影史票房前十的怪兽级作品。

《侏罗纪世界2》进一步拓展世界观,导演胡安·安东尼奥·巴亚纳将舞台从岛屿移至大陆,探讨恐龙与人类共存的终极命题。

火山爆发下恐龙哀鸣的镜头被外媒誉为“系列最悲壮场景”,而结尾基因公司拍卖恐龙的设定,则直指资本对生命的物化。

尽管口碑两极分化,影片仍以无可争议的首周票房给以正名。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