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3章 在于“完整性”,而非“攻击性”(1/2)
屏幕上的光线有点刺眼,透着一种冰冷的数字化气息,我看着都替他觉得累,这小子,心里头装了多少事儿啊。
哎,你看这帮人,真是贼心不死!
屏幕中央,那原本清晰的“李达成”三个字,正像被橡皮擦轻轻抹去一般,渐渐变得模糊,随后,一个更宽泛、更模糊的标签——“佚名抗争者代表”——缓缓地、无声无息地移入虚拟展柜。
我心里头咯噔一下,这哪是展示历史啊,分明是消解历史!
这帮人,就是想把那些鲜活的生命,变成一个个冰冷的符号,然后悄悄地,把他们的名字,从这世上抹去,真是够狠的。
周影的眼神依旧是冷的,像深潭里的月光,看不出波澜,却透着一股子深不见底的决绝。
他没说话,只是从口袋里掏出手机,那动作轻得几乎听不见,屏幕的光线在他脸上划过一道短暂的弧线。
修长的指尖在屏幕上轻点,一条简讯被无声发送出去——“启动‘回声计划’。”简单的几个字,却像是一道无形的指令,跨越城市的钢筋水泥,直接击中了那些隐藏在暗处的神经元。
我敢说,这下好戏才真正开始。
果然,仅仅几个小时后的次日凌晨,当这个城市还在沉睡中,五百辆公交车缓缓启动,它们那车载电视屏幕,在开机自检的刹那,突然像被某种神秘力量操控了一般。
原本的广告画面还没来得及跳出来,只听“滋啦”一声,画面一暗,然后,黑底白字,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带着点野蛮生长的力量,瞬间闪现:“你看到的名字,只是活下来的那一部分。”
那字体,虽然是印刷体,却带着一股子直抵人心的冲击力,就像是那些不甘被遗忘的灵魂,突然在某个角落里发出了一声怒吼。
我心里头直呼过瘾,这不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嘛!
更绝的是,根据播放日志显示,这玩意儿居然调用的是市交通局备案的“应急广播测试模板”!
啧啧,这手玩得漂亮,无人有权追责,简直是光明正大的“无中生有”,谁能想到呢?
这周影,简直是个玩弄规则的高手!
与此同时,城西的老年公寓里,一片静谧。
陈国栋,那个一头银发的老人,坐在轮椅上,轻轻地摇动着手里的那枚铜铃。
那铃声啊,清脆而又悠远,仿佛穿越了时光。
我看着他,心里头就觉得,这老人家,也是个藏着故事的人。
他摇动铜铃的动作很慢,很虔诚,那铃声在空荡的走廊里回荡,带着一股子古旧的韵味。
墙壁上,他那佝偻的影子在微弱的灯光下晃动,随着铃声的节奏,就那么一下下地,如执锤刻碑,仿佛他不是在摇铃,而是在无形中,为那些被遗忘的名字,重新镌刻着存在的痕迹。
周影凝视着窗外,城市的天际线在黎明的微光中渐渐清晰。
他知道,这不是结束,这只是第一声清脆的回响。
他轻声自语,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带着一种近乎偏执的坚定:“他们想改剧本,可我,偏要把它一字一句地,写回来。”
周影轻声呢喃:“这剧本啊,终究是要改的……”这句话回荡在旧邮局二楼寂静的夜色里,并非自我安慰,而是一场无声号角的吹响。
他的“回声计划”如同潜行于城市肌理深处的暗流,不在乎一时一地的喧嚣,只求无声无息地渗入、侵蚀,最终重塑那些试图被抹去的记忆。
他相信,真正的变革,往往始于最不引人注目的角落,由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螺丝钉,在关键时刻拧紧命运的枢纽。
在市水务集团的内网,巡查员赵承志正埋头处理着一堆枯燥乏味的“泵站日常维护耗材清单”。
他手指在键盘上敲击,眼神却是习惯性地扫视着屏幕上的每一寸文本——这是他多年底层工作养成的谨慎。
突然,一个新出现的分类标签让他眉梢微挑——“文物关联设施”。
这四个字仿佛带着某种磁力,吸引了他的全部注意力。
赵承志的父亲当年也是码头工会的一员,因言获罪,这段家族史如同烙印般刻在他心底,让他对那些被历史尘封的痕迹,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敏感与执着。
他深吸一口气,指尖在键盘上犹豫片刻,最终迅速而坚定地将一项“井壁刻痕区防渗涂层修补”列入了常规维护项目。
这并非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
预算明细一栏,他更是笔走龙蛇,清晰列出三项材料:环氧树脂、碳纤维布,以及最关键的一笔——“李达成刻字保护专用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