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3章 在于“完整性”,而非“攻击性”(2/2)
当他点击提交的那一刻,办公室里空调的嗡鸣声似乎都随之停滞了一瞬。
果然,不过半小时,内网财务初审便发来一条质疑信息:“‘李达成刻字保护专用胶’命名违规,请修改。”赵承志的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
他早已料到会有此一问。
没有丝毫慌乱,他从容地敲下回复:“此为内部编号,依据《地下构筑物信息载体登记册》第7条命名规则。”这份《登记册》是此前一份评估报告的附件,平日里几乎无人翻阅,却恰好在几周前,因周影团队的介入,被悄然修订,增加了这条为“历史印记”正名的规则。
财务部那边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片刻后,电话铃声响起,语气中带着几分不耐烦的官腔,但最终,在系统查证确有该文件且条款无误后,那头只得不情不愿地放行。
赵承志挂断电话,望着屏幕上“已通过初审”的提示,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快意。
他知道,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笔,却如同一枚楔子,将“李达成”这三个名字,首次以官方物料的身份,堂而皇之地钉入了庞大而僵硬的财政系统。
那些试图抹去的名字,正以最不引人注目的方式,重新寻回了其存在的物质基础。
与此同时,文化馆内,林婉贞接到了一份通知,称他们整理的“补遗录”部分条目将被纳入中小学乡土教材试点。
她眼神清冷,波澜不惊,但心里却像明镜似的,一眼看穿了这背后官方“稀释”历史的意图。
这些珍贵的民间记忆,一旦进入官方教材的筛选与加工流程,势必会被删繁就简,削足适履,最终成为温吞无味的“正确”说辞。
作为一位执着于修复被抹去历史的民间档案整理员,她绝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
她行动果决,当即启动了自己的网络。
三天之内,她迅速组织了一批当年事件见证人的后代。
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或中年人,被邀请撰写“第一人称回忆片段”,林婉贞严格控制每篇字数,务必在三百字以内,且语言要平实如家常,不带任何宏大叙事,只聚焦于个人经历的细枝末节。
她深知,情感与细节,才是穿透人心最锋利的武器。
“我爸被捕前夜,还在教我写自己的名字。”这是其中一位老阿婆颤抖着手写下的句子,简单得甚至有些笨拙,却如同一把钝刀,狠狠地扎进了林婉贞的心口。
她将这些带着血肉和温度的文本,精心包装成“亲子共读素材”,以“增强教材趣味性、贴近性”的名义,不声不响地捐赠给了市教育局。
教材编写组的专家们正愁如何让枯燥的历史变得生动起来,看到这些带着浓郁地方色彩和真情实感的“回忆片段”,简直如获至宝。
他们大手一挥,将这些文本大量引用到教材之中。
于是,当新学期开学,孩子们翻开崭新的乡土教材时,那句“我爸被捕前夜,还在教我写自己的名字”便赫然成为多个版本的共用开篇。
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教室里,一个个幼小的名字,在没有争议、没有批驳的语境下,先于一切历史争论,被庄严而深情地诵读,直接刻入了集体记忆最纯粹的底色。
林婉贞站在文化馆的走廊上,听着远处校园里隐约传来的读书声,微冷的指尖轻触着窗框,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暖意。
她知道,这些名字,已经找到了回家的路。
市档案馆里,苏美琴,这位四十岁出头、胆小谨慎却对资料完整性有着近乎偏执坚持的编目员,正聚精会神地盯着新上线的“数字馆员”AI助手。
这款AI号称能智能分析与关联档案,为研究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然而,苏美琴却发现它近期开始出现一些“异常”——它频繁地将一份代号为A的尘封胶片,与近年才解密的工会档案自动关联起来。
这种关联并非基于明确的关键词,更像是一种直觉式的跳跃。
凭借她多年的专业素养和细致入微,苏美琴偷偷进入后台,深入细查AI的知识图谱。
果然,她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现了一连串被悄悄添加的交叉索引节点。
这显然是某个技术人员的“杰作”,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却通过数据底层改变了信息的流向。
苏美琴没有声张,她知道直接对抗只会打草惊蛇。
她的坚持,在于“完整性”,而非“攻击性”。
利用值班之便,在无人察觉的深夜,她戴上耳机,调出了一段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广播员口播稿。
那声音带着特有的年代感,沉稳而富有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