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港综:洪兴四九仔,踩靓坤扎职 > 第864章 好?当然好!

第864章 好?当然好!(2/2)

目录

一个大概七八岁的小孩,好奇地伸出手指,轻轻触碰了一下屏幕。

屏幕上,原本流动的城市风景瞬间凝固,紧接着,“李达成”三个大字缓缓展开,然后,一段带着沙沙底噪的语音日记随之响起。

那是赵承志父亲三十年前的声音啊,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质朴和坚韧,娓娓道来一些往事,一些被遗忘的梦想。

周影听着那声音,眼神有点迷离,像是在透过这科技的屏幕,望向了遥远的过去。

真是妙啊,让历史自己开口说话,比什么都管用。

而几乎是同步,就在不远的市政大楼地下机房里,一台本该在夜间停机的服务器,此刻却像得了什么命令似的,指示灯有节奏地持续闪烁着,幽蓝的光点在黑暗中格外醒目。

它的标签纸,简简单单写着几个字母和数字:“HXC09–数据同步中”。

没有人知道,这台默默无闻的机器,正在悄无声息地执行着一场宏大的信息迁移。

那些被激活的名字,正通过这冰冷的线路,被重新编码,被植入到每一个可能被忽视的角落。

它不是在传输文件,它是在重写记忆,用一种无法阻挡的逻辑,让那些名字,深深地,无可逆转地,扎根。

嘿,看着这城市,真是每天都有新乐子。

周影当时站在那落地窗前,心里头就明白,他那“回声计划”啊,就像是撒出去的种子,这会儿,可就等着看它怎么生根发芽,怎么把那些个被硬生生埋下去的名字,一个一个地给拱出来。

他要的,可不是一时的喧嚣,而是那种细水长流、润物无声,最后却能改天换地的力量。

这不,他的人,都已经悄悄地动起来了。

在市水务集团那老掉牙的办公楼里,赵承志面对着电脑屏幕,眼神里可不是平日里那副摸鱼的懒散劲儿。

第二季度的维护预算申报,他手指头在键盘上敲得飞快,心里却跟明镜似的。

当他看到“李达成刻字保护专用胶”这几个字,竟然堂而皇之地,自动出现在了默认物料清单里的时候,他嘴角不自觉地就咧开了——嘿,这玩意儿还真成了“编制内”的了?

上次跟财务那帮人掰扯半天,没想到系统倒比人更“开明”,直接给你默认了。

这感觉,比升职加薪还爽,就像是你在黑板上写了个秘密,结果全校的粉笔字帖都给印上了,谁都抹不掉!

赵承志心里那点小九九,立马就活泛起来了。

他眼珠子一转,顺势就在预算里又追加了一项:“历史信息载体表面活性监测”。

这名字听着就高级,再看他写在说明栏里的话:“针对含特殊人文印记混凝土结构,建议每季度采样分析胶体降解率。”这简直就是把“李达成”这三个字,从一次性的修补材料,直接升级成了需要定期“体检”的“重要文物”!

果然,技术科的王科长,一个顶着地中海发型的老油条,看到这份预算就皱起了眉头。

他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语气里带着点不耐烦的官腔:“小赵啊,这个……‘历史信息载体’?还有什么‘胶体降解率’?咱们是水务集团,搞的是水利工程,又不是考古队。这东西,有啥科学依据没?别瞎折腾,影响绩效!”

赵承志早料到他会来这一套,心里嗤笑一声。

他慢悠悠地从文件夹里抽出一份装帧精美的《地下铭文材料稳定性白皮书》,恭恭敬敬地递了过去:“王科长,您瞧,这是咱们周家旁系的郑其安——就是那个医学院的高材生,他代笔的。里面引用的可都是实打实的学术成果,有三篇真实论文,还有两个省级文保案例,论证这胶体对历史印记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您看看,这可都是有理论有实践,不是我瞎编的。”

王科长接过白皮书,随意翻了两页,可越看脸色越僵。

那些专业的术语,严谨的实验数据,还有里,把他想挑刺的嘴巴,给堵得严严实实。

这小赵,什么时候也学会了这一手?

还找了个郑家的小子来助阵?

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他心里虽然憋屈,想发作也找不到由头,最终只能憋着一肚子火,不情不愿地摆了摆手:“行了行了,既然有依据,那就先这么上报吧。不过,下次可别搞这些花里胡哨的!”

“是是是,科长教训得是。”赵承志脸上不动声色,心里却乐开了花。

这下,这“监测”名目算是正式绑定了年度检测流程,成了不可轻易剔除的常规支出了。

这可不是一次性的胜利,而是把钉子,深深地敲进了制度的骨子里,谁想拔,都得掂量掂量。

与此同时,文化馆的林婉贞,也收到了市教育局的通知。

说是他们整理的乡土教材试点项目,反馈好得很,准备扩大到全市初一年级。

林婉贞纤长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眼底闪过一丝清冷的笑意。

好?

当然好!

但她心里跟明镜似的,这帮人一见势头好,肯定就要伸手进来“规范”了,到时候什么“不合时宜”的片段,什么“敏感”的词句,肯定会被删得七零八落。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