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我爹贪污入狱,国防大学还要特招 > 第687章 必须全程盯着

第687章 必须全程盯着(1/2)

目录

张大爷犹豫了一下,终于点了点头:“行,小赵,我听你的。”

接下来的半天,赵承平和施工队的工人一起,帮张大爷清理楼道里的杂物。

他们把旧家具搬到楼下,联系货车送到张大爷儿子家;把纸箱、废报纸整理好,卖给了废品收购站,卖了三百多块钱,全部交给了张大爷。

看着清理干净的楼道,张大爷不好意思地说:“小赵,谢谢你,以前是我太固执了,以后我再也不在楼道里堆杂物了。”

这时,施工队老陈就拿着管线检测报告找到了他:“赵组长,这小区的水电管线比预想中老化得更严重,电线绝缘层都裂了,水管锈得能直接掰碎,不全部更换真的不行。”赵承平接过报告,上面的检测数据触目惊心——电线绝缘电阻值远低于安全标准,水管腐蚀程度达70%,好几处已经出现渗水痕迹。他皱着眉在小区里走了一圈,看着居民们用着断断续续的自来水,看着墙角裸露的电线,心里沉甸甸的:“管线改造是硬骨头,再难也得啃,不能让居民们再担风险。”

管线改造方案确定后,最棘手的问题就是临时停水停电。小区里住的大多是老人,很多人习惯了随时用水用电,突然停水停电肯定会有意见。赵承平提前一周就开始准备,他和社区刘主任一起,挨家挨户通知:“张阿姨,下周三要停水停电换管线,您提前存点水,常用的电器也先关掉。”“李大爷,您家有冰箱,停电前记得把里面的东西处理好,我们尽量把施工时间控制在白天。”遇到听力不好的老人,他就放慢语速,反复叮嘱,还在门上贴了醒目的通知条,上面写着停水停电时间和应急联系电话。

为了减少影响,他把施工时间定在周三上午八点到下午四点,避开了做饭和休息高峰。施工前一天,他又在小区公告栏贴了三次通知,还在业主群里反复提醒。“赵组长,你真是太细心了,我们都记好了。”一位阿姨笑着说。赵承平心里却没放松——他知道,就算准备得再充分,也可能出现意外,必须全程盯着。

施工当天,天刚亮,赵承平就赶到了小区。施工队已经开始挖沟,铁锹铲土的声音打破了小区的宁静。他沿着施工线路慢慢走,看着工人小心翼翼地挖开地面,露出里面锈迹斑斑的水管和电线。“小心点,别碰坏旁边的燃气管道。”他不时提醒工人。上午十点多,突然有居民跑来:“赵组长,我家还有点急事要用热水,能不能先恢复供水啊?”赵承平赶紧跟着居民回家,发现是老人要吃药,需要热水冲泡。他立刻从车里拿出便携式烧水壶,接了提前准备好的纯净水,帮老人烧好水:“阿姨,您先凑合用,我们尽快完工。”老人感动地说:“谢谢你啊小赵,真是麻烦你了。”

可意外还是发生了。下午两点,正在改造3号楼管线时,工人突然喊道:“赵组长,不好了,地下管道破裂了!”赵承平赶紧跑过去,只见浑浊的污水从地下喷涌而出,很快就漫到了路边。“怎么回事?”他蹲下身查看,发现是一根老旧的铸铁管道不堪重负,被施工工具碰裂了。“这下麻烦了,要是不赶紧修好,晚上居民们就没水用了。”他心里急得像火烧,立刻拨通了管道维修队的电话:“王队,3号楼地下水管破裂,麻烦你们赶紧带设备过来,连夜抢修!”

维修队赶到时,天已经黑了。赵承平让人在周围拉上警戒线,又找来临时照明设备,照亮施工区域。他没有离开,而是留在现场协调——一会儿帮工人递工具,一会儿查看抢修进度,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工装被污水溅得满是泥点。社区刘主任提着保温桶赶来:“赵组长,快吃点热饭,都忙一下午了。”他接过饭盒,随便扒了几口就放在一边:“等修好了再吃,居民们还等着用水呢。”

抢修一直持续到凌晨三点,破裂的管道终于修好,供水恢复正常。赵承平看着水龙头里流出清澈的自来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掏出手机,在业主群里发了条消息:“各位居民,水管已经修好,现在可以正常用水了,给大家带来的不便请谅解。”发完消息,他才感觉到双腿发麻,肚子饿得咕咕叫。走在空无一人的小区里,路灯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心里却很踏实——虽然累,但守住了对居民的承诺。

管线改造完成后,小区道路翻修紧接着启动。这条道路已经用了几十年,路面坑坑洼洼,下雨天到处是积水,老人和孩子走路很不方便。赵承平把道路翻修的核心要求告诉施工队:“路基必须压实,压实度不能低于95%,路面平整度误差不能超过3毫米,一定要给居民们修一条平整耐用的路。”

路基施工那天,赵承平拿着测土仪,在工地上来回走动,每隔五米就取一次土样检测。“这里的压实度不够,才92%,必须重新碾压。”他指着一处路基说。施工队的李师傅有些不耐烦:“赵组长,差一点没事,肉眼都看不出来。”“不行,差一点都不行!”赵承平的语气坚定,“路基是道路的基础,压实度不够,用不了多久就会出现裂缝和坑洼,到时候还得返工,反而更麻烦。”他想起之前检查过的一个项目,就是因为路基没压实,不到一年路面就坏了,居民们意见很大。“我们不能犯同样的错误,要做就做到最好。”

在他的坚持下,施工队只好用压路机反复碾压,直到压实度达标。路基做好后,开始铺设水泥。赵承平站在路边,看着水泥摊铺机缓缓前进,水泥浆均匀地铺在路基上,心里充满期待。可当路面凝固后,他用靠尺测量时,发现靠近小区门口的一段路面平整度不够,最大误差有5毫米。“这段路必须重新施工。”他指着不平整的地方对李师傅说。李师傅脸色很难看:“赵组长,重新施工要浪费很多材料和时间,能不能就这样算了?”“不行!”赵承平蹲下身,用手摸了摸路面的凸起,“你看这里,骑车路过很容易摔倒,老人和孩子多危险?质量问题不能将就。”

重新施工那天,赵承平全程监督。从清理旧路面,到搅拌水泥,再到铺设、抹平,每一个环节他都不放过。中午,施工队的工人都去吃饭了,他还留在现场,用塑料膜把新铺的路面盖好,防止水分过快蒸发。“赵组长,您也去吃点饭吧,这里有我们盯着。”工人说。他摇摇头:“没事,我再看看,别出什么问题。”

道路养护期间,赵承平特意安排设置了警示标志——在道路两端放了“道路施工,请勿通行”的牌子,又用锥形桶围出临时通道,还在小区门口安排了志愿者引导居民绕行。

小区道路翻修收尾的那天,赵承平踩着崭新的水泥路面来回走了两圈,指尖划过路边刚砌好的路沿石,心里盘算着下一步的绿化改造。“路修好了,得让小区绿起来、活起来,这样居民们才有个舒心的活动地方。”他掏出笔记本,在“绿化规划”那页写下:“清理闲置空地、合理布局绿地、选种易活植物、增设休闲设施”,每一项都用红笔圈了重点。

第二天一早,园林队就带着工具和花苗来到了小区。领头的是经验丰富的老周,手里拿着一张简易的绿化布局图:“赵组长,我们计划把东边那块闲置空地改成小花园,种点月季、冬青,再栽几棵樱花树,您看怎么样?”赵承平接过图纸,蹲在空地上比划起来:“这块空地靠近居民楼,樱花树长得高,夏天能遮阴,挺好。但月季得种在靠边的位置,避免孩子们不小心被刺扎到。”他指着空地中央,“这里留一块平整的地方,后期可以放石桌石凳,老人们能在这儿下棋聊天。”

老周点点头:“还是您考虑得周到。”说着就安排工人们动手清理——空地上堆满了废弃的砖块、旧家具,还有居民们堆的杂物,清理起来格外费力。赵承平没有站在一旁指挥,而是挽起袖子加入其中:他和工人一起搬旧沙发,用铁锹铲碎石,手套很快就磨得发亮,手心也冒出了汗。“赵组长,您歇会儿,这些活儿我们来就行。”一位年轻工人说。“没事,多个人多份力,早点清理完,早点种花。”他笑着擦了擦额头的汗,心里想着:等这里变成小花园,居民们就能有个像样的休闲地方了,再累也值。

清理工作持续了三天,杂乱的空地终于变得平整开阔。第四天一早,花苗运到了小区——一捆捆冬青带着新鲜的泥土气息,月季苗的枝条上还顶着小小的花苞,樱花树苗的树干笔直挺拔。工人们开始挖坑、栽苗、浇水,赵承平在旁边盯着:“坑挖深点,至少30厘米,这样根才能扎牢。”“浇水要慢,让水慢慢渗下去,别浇表面,不然根喝不到水。”他蹲下身,帮工人扶正歪了的樱花树苗,手指抚过嫩绿的叶子,心里满是期待。

就在这时,住在2号楼的张阿姨提着菜篮子路过,看到忙碌的景象,笑着走过来:“赵组长,这小花园真不错,要是能添几张石桌石凳就更好了,我们老姐妹们平时想凑在一起聊聊天、织织毛衣,都没个地方坐。”旁边几位散步的老人也纷纷附和:“是啊是啊,有石桌石凳,我们还能下下棋、打打牌。”赵承平心里一动——他只想到了绿化,却忘了居民的休闲需求。“张阿姨,您这个主意太好了!”他立刻掏出笔记本记下,“我今天就联系采购,尽快给大家安排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