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 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1/2)
休闲广场上有不少人在散步,儿童活动区里有几个卡通人物模型,看起来很热闹。
“效果图做得不错,但我在看图纸的时候发现了几个问题,想和你们沟通一下。”赵承平把图纸摊开,指着景观湖区的水深标注,“你们设计的平均水深1.2米,最大水深1.8米,我查了《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规范》,里面建议平均水深0.8-1.0米,最大水深不超过1.5米。水深太深的话,夏天容易滋生蚊虫,而且如果有小孩不小心掉进去,救援起来也麻烦。我建议把平均水深调整为0.9米,最大水深1.4米,你觉得怎么样?”
王工程师皱了皱眉,拿出笔在笔记本上记了下来:“这个问题我们之前确实没考虑到,主要是想让湖区看起来更有层次感。不过你说的有道理,蚊虫滋生和安全问题确实重要,我们回去后会重新计算一下,尽量把水深调整到符合规范的范围。”
赵承平松了口气,又指着儿童活动区的图纸:“还有这个儿童活动区的塑胶地面,设计成灰色太单调了。我找了几个案例,你看——”他打开手机里的图片,“这些地面都有鲜艳的图案,孩子们很喜欢,还能起到教育作用。咱们能不能把塑胶地面颜色调整为多色搭配,增加一些彩虹、卡通动物、数字字母之类的图案?”
李设计师接过手机,看了看图片,笑了笑:“赵工,你考虑得真周到。我们当时设计成灰色,主要是觉得耐脏,好打理。不过你说的对,儿童活动区就是要活泼一点,孩子们喜欢才最重要。我们可以在灰色地面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彩色图案,既耐脏又有童趣,你觉得怎么样?”
“这样挺好的,既保留了耐脏的优点,又增加了趣味性。”赵承平点点头,又指着亲水平台的图纸,“还有这个亲水平台,宽度1.5米,我觉得有点窄了。到时候公园建成后,肯定有很多人来湖边散步、拍照,1.5米宽的平台容易拥挤,建议调整为2米宽,增加通行空间。”
王工程师看了看图纸,又拿出尺子量了量,点点头:“确实,1.5米宽有点局促,调整到2米宽更合适。我们回去后会把这些修改意见整合到图纸里,下周给你出修改后的版本。”
沟通完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设计单位的人走后,赵承平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没想到修改意见这么顺利就被接受了,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设计单位修改后的图纸敲定那天,赵承平特意把女儿的卡通图案建议标注在儿童活动区图纸旁——粉白相间的云朵、黄橙渐变的太阳,还有几只咧嘴笑的小熊,都是他照着女儿绘本里的图案画的。他摩挲着图纸边缘,心里盘算着:“接下来该去现场勘查了,得把每个角落都摸清,不能让图纸和实际情况脱节。”
勘查定在周三清晨,赵承平特意提前半小时出门。车刚拐进城东的明湖路,窗外的景象就从规整的居民楼变成了杂乱的闲置地——这片两百多亩的地块,像块被遗忘的补丁,嵌在城市边缘。他把车停在临时搭建的铁皮房旁,刚推开车门,一股混合着泥土和菜叶腐烂的气息就扑面而来。远处有几位戴着草帽的老人,正蹲在菜地里摘豇豆,竹篮里已经装了小半篮。
赵承平从后备箱拿出帆布包,里面装着GpS定位仪、卷尺、笔记本和一瓶矿泉水。定位仪是去年水库工程时买的,黑色机身边缘磕掉了一块漆,屏幕上还留着淡淡的划痕,但定位精度始终保持在1米以内。他拉上背包拉链,踩着碎石子路往地块深处走,鞋底时不时传来“咯吱”声——地上散落着废弃的塑料袋、破旧的纸箱,还有几段生锈的钢筋,显然是之前施工留下的废料。
“小伙子,你是来干啥的?”一位挎着竹篮的老太太走过来,花白的头发用红头绳扎着,手里还攥着一把刚拔的小葱。赵承平停下脚步,笑着递上名片:“阿姨您好,我是负责这片城市公园建设的,今天来现场看看情况。”老太太接过名片,眯眼瞅了瞅:“公园?就是电视里说的那种有花有草、能遛弯的地方?”“对,到时候还有儿童区,您家要是有小孩,能来这边玩滑滑梯。”赵承平指着规划中的儿童活动区方向,老太太立刻笑了:“那可太好了!我们这片区没个正经玩的地方,以后遛弯不用跑老远了。”
和老太太聊了几句,赵承平才知道,这片闲置地荒了快十年,附近居民看着可惜,就开垦出一块块菜园,种些应季蔬菜。“你看那边那片番茄,是老张种的,长得可好了;还有那几垄韭菜,是我去年秋天种的。”老太太指着不远处的菜地,眼里满是自豪,“要是建公园要推掉,我们肯定配合,就是有点舍不得这些菜。”赵承平心里一暖,连忙说:“阿姨您放心,我们会提前通知大家收菜,尽量减少损失。后续公园建成,还能请您来提提意见呢。”
告别老太太,赵承平打开GpS定位仪,屏幕上很快跳出卫星信号——四个绿色的信号点闪烁着,定位精度显示“0.8米”。他对照着图纸上的园区道路规划,沿着虚线标注的路线往前走,每走五十米就停下来核对一次坐标。走到地块中央时,定位仪突然“滴滴”响了两声,屏幕上的坐标显示,这里比图纸上标注的海拔低了30厘米。“怎么会差这么多?”他皱起眉头,掏出卷尺,在地面上找了个相对平整的地方,一端固定在石头上,另一端拉到一米外,水平仪显示确实有轻微的坡度。他立刻在笔记本上记下:“园区中央区域存在30厘米高差,需在场地平整时调整标高,避免积水。”
继续往前走,一阵“嗡嗡”的电流声从头顶传来。赵承平抬头一看,只见两根黑色的高压线从园区上空穿过,线杆立在地块边缘的马路旁,绝缘子上还挂着几片干枯的树叶。他拿出图纸翻到基础设施页,上面只标注了地下管线,压根没提高压线的事。“这可不行。”他心里咯噔一下——高压线下方不能建设游乐设施,甚至连高大乔木都不能种,要是不处理,儿童活动区和休闲广场的规划都得调整。他掏出手机,对着高压线拍了几张照片,照片里能清晰看到线杆上的编号,然后在笔记本上画了个醒目的闪电符号,旁边写着:“高压线横穿园区,涉及儿童区上空,需立即与电力部门协调迁移或入地,否则影响施工安全和功能布局。”
走了快两个小时,赵承平才把整个地块勘察完。帆布包里的矿泉水喝了大半,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笔记本上,晕开了几行字迹。他找了棵老槐树坐下歇脚,树影斑驳地落在图纸上,他对着照片和笔记,逐条梳理问题:除了高差和高压线,地块西北角还有一处废弃的蓄水池,池壁已经开裂,里面积着发黑的雨水;西南角靠近居民楼的地方,有几堆建筑垃圾,看样子是之前装修留下的瓷砖和水泥块。“这些都得在场地平整前处理掉,不然会影响后续施工。”他心里盘算着,掏出手机给施工队负责人李队长打电话:“李队,明天上午九点,咱们在现场碰个头,我把勘察发现的问题跟你说说,顺便确定场地平整的方案。”
第二天上午,李队长带着两个技术员准时到了现场。他穿着蓝色的工装服,袖口卷到小臂,黝黑的脸上满是风霜:“赵工,你昨天勘察辛苦了,这片地我之前也来看过,确实有点乱。”赵承平把笔记本摊开,指着高差标注说:“中央区域有30厘米的高差,平整时得把高的地方挖点土填到低的地方,保证整个场地坡度不超过2%,不然下雨容易积水。还有那处高压线,我已经联系了电力部门,他们下周一来现场勘查,迁移方案出来前,高压线下方区域暂时不能动工。”
李队长接过笔记本,手指在高压线的标注上划了划:“高压线迁移估计得花不少时间,会不会耽误工期啊?”“工期能协调,但安全不能将就。”赵承平语气坚定,“要是因为没处理高压线出了事故,咱们谁都担不起责任。”李队长点点头:“你说得对,安全第一。那场地平整先从没有问题的区域开始,先清理表层土和建筑垃圾,回头我安排人把蓄水池也拆了。”
场地平整工作在周五正式开工。那天赵承平不到七点就到了现场,施工队的五辆挖掘机已经停在地块边缘,驾驶员们正围着讨论作业顺序。他走到挖掘机旁,拍了拍驾驶员老王的肩膀:“王师傅,今天先清理表层土,厚度控制在20厘米,把草根和碎石都筛出来,这些土后面还能用来回填绿化区。”老王笑着说:“赵工你放心,我干这行二十年了,保证给你筛得干干净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