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 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2/2)
挖掘机启动的轰鸣声打破了地块的宁静,铁铲插进土里,带着草根和碎石的表层土被挖起来,倒进旁边的筛土机里。赵承平拿着卷尺,在筛土机旁守着,每过十分钟就抽查一次筛土厚度——第一次是18厘米,第二次是21厘米,第三次刚好20厘米。“王师傅,刚才那铲土厚了1厘米,再调调铲斗角度。”他朝挖掘机喊,老王立刻比了个“收到”的手势,下一次挖出来的土,厚度刚好卡在20厘米。
上午十点多,太阳越来越烈,赵承平的工装服后背已经湿透,贴在身上黏糊糊的。他从背包里拿出毛巾擦了擦汗,刚想喝口水,就看到李队长带着几个工人往西南角的建筑垃圾堆走去。“赵工,这堆垃圾里有不少大块的水泥板,挖掘机挖不动,得用破碎机先打碎。”李队长指着垃圾堆,里面确实有几块半人高的水泥板,表面还沾着钢筋。“行,注意安全,破碎机作业时周围别站人。”赵承平叮嘱道,心里却想着:这些建筑垃圾得分类处理,水泥块打碎后能当路基填料,瓷砖和塑料得拉去专门的垃圾场,可不能随便乱倒。
到了下午两点,场地平整进入回填压实阶段。压路机在刚清理完的地面上来回行驶,滚筒碾压过地面,发出沉闷的“轰隆”声。赵承平拿着压实度检测仪,跟在压路机后面,每隔十米就取一个检测点。走到西北角时,检测仪突然显示“压实度85%”——设计要求是不低于90%。“怎么回事?”他蹲下身,用手摸了摸地面,能感觉到轻微的松软。他顺着压实的痕迹往前找,发现有块二十平米左右的区域,填土厚度明显比其他地方高。
他立刻招手让压路机停下,李队长也快步走了过来:“赵工,咋了?”赵承平指着那块区域:“这里填土厚度至少有50厘米,设计要求最多30厘米,压实度肯定不够。得把多余的土挖掉,重新分层碾压,每层厚度不能超过20厘米,压实度必须达到90%以上。”李队长皱起眉头,掏出烟盒想抽根烟,又放了回去:“赵工,差这20厘米没事吧?挖掘机再压两遍,压实度肯定能上来,挖掉重填多耽误时间啊。”
“李队,这不是差不差的问题。”赵承平语气严肃起来,指着旁边的检测数据,“你看其他区域,30厘米填土,压实度能到92%;这里填50厘米,就算再压十遍,下层的土也压不实,以后下雨容易沉降,到时候铺好的路面会开裂,返工更麻烦。”旁边的技术员也附和道:“赵工说得对,分层碾压是规范要求,咱们不能图省事。”
李队长脸色有点难看,嘴里嘟囔着:“真是小题大做,以前施工填一米都没事。”但他看着赵承平坚定的眼神,知道这事没得商量,只好朝工人喊:“把挖掘机开过来,先把这块的土挖掉20厘米,然后分层压!”赵承平松了口气,从背包里拿出矿泉水递给李队长:“李队,我知道赶工期不容易,但咱们建公园是给老百姓用的,得保证质量,不能留隐患。等项目建成,咱们再来这里遛弯,也能踏实不是?”
李队长接过矿泉水,拧开喝了一大口,脸色缓和了些:“你说得在理,是我想简单了。以后有啥质量要求,你尽管说,我们肯定配合。”
地形塑造完成那天,赵承平踩着新平整的土地走了一圈——原本高低不平的闲置地,如今变成了缓坡起伏的地形,儿童活动区的浅洼地、景观湖区的下沉槽,都按设计标高呈现出清晰轮廓。他蹲下身,抓起一把土在手里捻了捻,细土从指缝间滑落,没有杂质,这才放心地掏出施工图纸:“接下来该地下管网进场了,这可是公园的‘血管’,一点都不能错。”
地下管网施工队进场时,带来了成捆的pE给水管、双壁波纹管雨水管,还有密密麻麻的管件。赵承平早早在现场划好了管线走向标记——白色石灰线在黄土地上格外显眼,每隔十米就插着一面小红旗,标注着管线类型和埋设深度。“给水管埋深1.2米,雨水管1.5米,污水管1.8米,必须严格按这个标准来。”他拿着图纸,逐点跟施工队班长老周确认,“特别是交叉口,得做好避让,不能出现管线打架的情况。”
老周是个干了二十年管网施工的老手,手里拿着水平尺,笑着说:“赵工你放心,我们干这行从没出过岔子。”可赵承平还是不放心,每天早上比施工队早到半小时,晚上等最后一段管线回填完才走。他随身带着三样东西:卷尺、水平仪、管线检测镜。卷尺用来量埋设深度,水平仪校准坡度,检测镜则能伸进管线接口处,查看密封情况。
这天检查雨水管道时,赵承平用检测镜对着一段接口照了照,镜面上隐约能看到缝隙。他立刻让工人停下手里的活:“把这段再挖开点,我看看接口。”工人嘟囔着“应该没事”,但还是拿起铁锹开挖。当接口完全暴露出来时,老周也凑了过来——只见橡胶密封圈没完全卡进凹槽,接口处留着一道两毫米的缝隙。“你看,这要是下雨,雨水渗进土壤里,时间长了会把路基泡软,到时候路面容易塌陷。”赵承平指着缝隙,语气严肃,“必须重新对接,密封圈要抹上专用胶水,卡紧后再用抱箍固定,最后做闭水试验。”
老周脸有点红,赶紧招呼工人拆接口:“都听赵工的,重新弄!”看着工人小心翼翼地调整密封圈,赵承平心里松了口气——地下管网看不见摸不着,一旦出问题,后期维修要挖开路面,不仅费钱还影响使用。他掏出笔记本,在“雨水管接口”旁画了个红圈:“后续每段接口都要做闭水试验,合格后才能回填,我会全程盯着。”
管网施工进行到一半时,景观湖区开挖正式启动。这片七十多亩的湖区,是公园的核心区域,设计水深0.9米,湖底要做防渗处理,湖坡坡度控制在1:3。赵承平每天雷打不动去现场查看——早上七点准时到,先看开挖进度表,再拿着水准仪测量湖底高程;中午顶着太阳在湖边走一圈,检查湖坡开挖坡度;傍晚则要确认当天的土方是否清运到位,有没有堆积在湖边影响后续施工。
负责湖区开挖的是李队长的施工队,他每天见到赵承平,都会笑着说:“赵工,你比监理还认真。”赵承平总是回一句:“湖区是公园的‘眼睛’,挖不好,后续蓄水、景观都受影响。”有天上午,他测量湖底高程时,发现西北角比设计标高低了5厘米。“这里得回填点土,不然蓄水后会形成深水区,不符合安全要求。”他指着测量点,李队长赶紧安排挖掘机运土回填:“你这眼睛比水准仪还准,差一点都逃不过你的眼。”
赵承平只是笑了笑,心里却绷着弦——他想起之前水库涵管的教训,任何小误差都可能酿成大问题。湖区开挖到第三天下午,天空突然暗了下来,乌云像墨汁一样在天边蔓延。赵承平抬头看了看天,心里咯噔一下:“坏了,要下雨!”他掏出手机看天气预报,显示“未来一小时有暴雨,伴有短时大风”。
新挖的湖坡全是松散的泥土,一旦被暴雨冲刷,很容易出现滑塌。赵承平顾不上收拾东西,抓起车钥匙就往工地跑。刚驶出市区,豆大的雨点就砸在车窗上,“噼里啪啦”响个不停,雨刷器开到最大档,视线还是模糊的。他心里急得不行,双手紧紧握着方向盘,脑子里全是湖坡的画面:“千万别出事,要是滑塌严重,之前的功夫就白费了。”
赶到工地时,雨已经下得很大了,工地门口的土路变成了泥潭,车根本开不进去。赵承平推开车门,雨水瞬间打湿了他的衣服,他顾不上撑伞,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水往湖区跑。远远就看到李队长带着几个工人在湖边忙活,可雨太大了,他们手里的防雨布根本铺不开。
“赵工,你怎么来了?”李队长看到他,惊讶地喊道。“先别说话,赶紧看湖坡!”赵承平抹了把脸上的雨水,顺着湖岸跑——跑到东南角时,他心里一沉:这段湖坡已经出现了小范围滑塌,松散的泥土混着雨水往下流,在坡底积成了泥堆,要是再冲一会儿,滑塌范围肯定会扩大。
“快!把防雨布打开,两个人拉一头,先把滑塌的地方盖住!”赵承平大声指挥,雨水灌进他的嘴里,又咸又涩。他和工人一起拽着防雨布,雨水把布浸得沉甸甸的,几个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防雨布铺在滑塌的坡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