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济公传奇 > 第648章 晋臣受责,燕主逞威

第648章 晋臣受责,燕主逞威(1/2)

目录

却说汉主李寿,得了赵主石虎的来书,竟而喜出望外,即遣散骑常侍王嘏,中常侍王广,行驰赴往邺城中,与赵王石虎定约。

汉兴元年,东晋的咸康四年,(338年)的秋季七月,李奕的堂兄广汉太守李乾与大臣合谋,想要废黜汉主李寿。汉主李寿感到恐惧,于是让儿子李广与大臣在前殿盟誓,将李乾调任到汉嘉做太守。任命自己旧将李闳为征东将军、荆州刺史,移镇巴郡。

八月的时候,蜀地长时间下雨,庄稼受损,百姓遭受饥荒和瘟疫,汉主李寿命令大臣们畅言朝政得失。

平民龚壮呈上密封的奏章说:

臣听说积阴德的人必定会得到阳间的回报,所以晏子公正断案,其家族门第得以等待封赏。臣俯伏思量献皇帝宽厚仁慈、恩惠广施,赦免了很多人的罪过,圣德广布,才孕育了陛下。陛下天性忠诚笃实,曾追怀先人的节操,志向可与周公、霍光相比,诚意能贯通神明。然而后来的想法违背常理,推翻了先人的遗命。像管叔、蔡叔那样的叛乱发生后,谗言谄媚之言不断滋生蔓延。

陛下为了大义而断绝亲属关系,平定叛乱、恢复正道,上对星辰,昭告天地,与众人歃血盟誓,全国都表示要称藩于晋。

上天感应、人心喜悦,就像武王伐纣时白鱼跃入船中一样,雷霆震动以助声威,疾风顺应正义,神与人都真心认可,日月也显得格外明亮。但议论的人并不明白,陛下只是暂时称帝。如今大雨连绵,将近一百天,庄稼受损,再加上饥荒和瘟疫,百姓忧愁盼望,上天或许是想以此来告诫陛下啊。另外,先前的行动,只是为了挽救灾祸,陛下的本心,原本没有宏大的图谋,如今长时间不改变,天下的人谁还能清楚地知道陛下的本心呢?况且关于玄宫的谶语难以知晓,而盟誓却反而违背了,一旦边疆有紧急情况,朝廷内外骚动不安,不能不深思长久的计策,为子孙后代做打算啊。臣认为应当遵守先前的盟誓,与吴会结交援助,以亲近天子,他们必定不会吝惜高爵重位,来报答陛下的大功。

即使地位降了一等,也能永远保有圣德,宗庙代代相传,福祉无穷无尽,君臣在朝堂上铭刻功勋,百姓在义,垂衣拱手面向南方,振兴诗歌礼仪,上与彭祖、韦驮争美,下与齐国、晋国抗衡,不也是很好的吗!议论的人有的说梁、益二州归附晋朝就会荣耀,而六郡的人做事会不方便。从前公孙述在蜀地,外来的宾客执掌大权;刘备在蜀地,楚地的士人大多显贵。等到汉朝征伐蜀地,百姓大半遭受残害,吴汉、邓艾向西讨伐,整个国家被屠杀消灭,谁还会再区分楚地和蜀地的人呢!议论的人有的不明白安定稳固的根基,吝惜那些名位。

从前诸侯自己有卿相、司徒、司空,宋国、鲁国都是这样。到了汉朝的藩王,也有丞相。如今如果归附晋朝,只会被尊崇看重,哪里会被削减权力呢!从前刘氏的郡守、县令、县长,才在州郡做官,是因为国家灭亡、君主更换的缘故。如今是符合道义的举动,君主荣耀、大臣依赖,难道能同日而语吗!议论的人又说臣应当做法正。

臣蒙受陛下的大恩,像天一样庇护臣,像地一样养育臣,让臣能安心生活。至于荣华俸禄,无论在汉还是在晋,臣都不会担任,臣又为什么要去比得上法正呢!议论的人有的说晋朝必定会要求送人质,等到征兵讨伐胡人时,该如何应对呢?据臣观察,晋朝不用烦劳一兵一卒,一个国家前来归附,威势席卷四海,土地广阔万里,还会有什么人质的要求呢!

胡人在北方,也是他们的忧虑。如今平常就有东北方的隐患,纵然下令征兵,只需援助汉川,还是有缓冲余地的。臣蒙受陛下深厚的托付,忘记了疾病的污秽,实在是感激特殊的待遇,希望能以微薄的言辞对圣明的时代稍有补益。曾害怕突然死去,不能表达愚笨的心意,辜负陛下的恩宠眷顾,恭敬地献上恳切的意见,俯伏等待降罪杀戮。

这份奏章呈上后,汉主李寿看了很不高兴,但受先前所说的话约束,把奏章秘藏起来不公开。

对于龚壮劝李寿依附晋朝廷之事,汉主李寿不肯从。

到了汉兴三年春三月丁卯日(340年3月12日),右将军李位都攻克丹川,东晋守将孟彦、刘齐、李秋等人全都战死。

后赵君主石虎给成汉君主李寿写信,想和他联合出兵入侵东晋,约定平分长江以南的土地。李寿非常高兴,派遣散骑常侍王嘏、中常侍王广出使后赵;龚壮劝谏,李寿还是没有听从。

李寿大规模修造战船,整治武器、囤积粮食。准备东下。

秋季九月,李寿任命尚书令马当为六军都督,征集七万多名士兵组成水军,在成都大规模检阅,鼓声、呐喊声充满江面;汉主李寿登上城墙观看,怀有吞并江南的野心,看着这些场面沾沾自喜。

解思明劝谏说:“我国国土狭小、兵力薄弱,吴会地势险要且路途遥远,图谋它并不容易。”

汉主李寿怒叱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今赵欲与我平分江南,正是天授我朝的机会,奈何勿往?”

汉主李寿于是命令大臣们广泛讨论联合后赵的利弊。

龚壮则说:“陛下与胡人结盟,哪里比得上与晋朝结盟?胡人如同豺狼,消灭晋朝之后,陛下不得不向北面臣服于他们;如果和他们争夺天下,就会因强弱悬殊而无法对抗,面临危亡的局势。春秋时期虞国、虢国相互依存却最终被晋国灭亡的旧事,就是已经发生过这样的警示,希望陛下仔细考虑这件事。”

大臣们听了,都一致认为龚壮说的话有理,跪地叩头、流泪劝谏。

汉主李寿见此情形,思考了之后,认为的确不妥当,这才放弃联合后赵的计划。士兵们都高呼万岁。

汉主李寿的旧将李闳,曾为东晋所俘,后来逃奔到后赵国去了。汉主李寿于是写了书信,让人把信送回去后赵国,向后赵君主石虎请求遣返李闳,但因书信中称石虎为“赵王石君”引发石虎不满,于是在朝堂上面把信的内容交给朝臣们讨论。

中书监王波说:“如今李闳以死自誓说:如果能归骨于蜀,当纠帅宗族,归顺大赵王道教化。如果他守信用,则不动一兵一卒,坐定梁州、益州;如果他不守信,也不过失去一个亡命之人,对赵国没有任何损失!我国的将士那么多,何必一定要留住此人?李寿既然僭称帝号,如果我们下诏书给他,他也一定给我们下一道诏书,不如还是以书信的形式给他回复。示彼大度,免有违言,这也未始非怀柔之计。”

这个时候,正好挹娄国献上梏木为箭杆、砮石为箭头的箭给后赵,中书监王波建议把挹娄国刚刚上贡的物品转赠给汉国,于是说:“让他们知道远方的国家都已经归服我赵国。”

赵主石虎听从,于是遣送李闳归国,并且送给他厚礼。

到了使臣返回赵国的时候,对报告赵主石虎说当时把他们人送过去给汉主李寿的时候,他们并未称谢,并且下令国中道:“羯使来庭,献楛矢。”

于是赵主石虎大怒,黜免了王波,令以白衣领职。既而凉州牧张骏,遣别驾马诜来到后赵,贡献方物,赵主石虎颇有喜色,可是等到看了所上的表文中写的那些言辞大多是冷漠孤傲,赵主石虎发怒,要把马诜斩杀。

这个时候,侍中石璞上前行礼,禀告赵主,说道:“如今国家应当最先除灭的,是晋。河西地处僻陋,不足介意。如果斩杀马诜,就必定要征伐张骏,那么兵力一分为二,建康就又能延长若干年的寿命,岂非失策?况且凉州一隅,就使胜彼,也不足为武,不胜反贻笑四邻,倒不如格外厚抚,使彼改图谢罪,彼若执迷不悟,到时前往讨伐未迟。”

石璞与王波却同是一流人物。赵主石虎于是礼待马诜,便即派遣使者送归。

忽而听闻燕兵有入侵消息,赵主石虎于是大加防备。建武六年(340年),九月,赵主石虎下令让司、冀、青、徐、幽、并、雍七州的民众五个男丁中选取三个,四个中选取两个,连同邺城旧有军队,足足五十万人,准备舟船一万艘,由黄河通往大海,运送谷物一千一百万斛到乐安城。把辽西、北平、渔阳的一万多户民众迁徙到兖州、豫州、雍州、洛州。从幽州以东到白狼,大举屯田。把百姓的马匹全部收缴上来,敢于私自藏匿马匹不交出的人处以腰斩之刑,共得马匹四万多匹。在宛阳举行盛大阅兵式,准备用来进攻前燕。

哪知燕王慕容皝已探悉得赵主石虎的计谋,于是秘密冷静地对各位将领说:“石虎自认为乐安诸城防守严密,城之南北必不设防,如果出其不意从小路出击,冀州北部土地可以全部攻占。才不致他轻觑哩。”

说着即整率各军,从蠮螉塞攻入赵境,连破各戍,长驱到达蓟城。

幽州刺史石光,拥兵数万,不敢出战,但闭城拒守。

燕兵转渡武遂津,驰诣高阳,沿途焚毁积聚,掠徙幽冀三万余户而还。

赵主石虎闻燕兵入境,急拟整军对敌,一时未及召齐,只好迁延数日。到了兵马会集,燕兵已饱载远扬,赵主石虎始知慕容皝有智略,倒也不敢轻自出兵了。

燕王慕容皝引兵归国,因前使刘翔等,尚留江东,未见北返,乃再贻晋中书监庾冰书,责他忘仇误国,大略说是:

君以椒房之亲,舅氏之昵,总据枢机,出纳王命,兼拥列将州司之位,昆弟网罗,显布畿甸,自秦汉以来,隆赫之极,岂有若此者乎?以吾观之,若功就事举,必享申伯之名,如或不立,不免梁窦之迹矣。每观史传,未尝不宠恣母族,使执权乱朝,先有殊世之勋,寻有负乘之累,所谓爱之适足以为害。吾尝忿历代之王,不尽防萌终宠之术,何不以一土之封,令藩国相承,如周之齐陈?如此则永保南面之尊,宁复有黜辱之忧乎?窦武何进,虚己好善,天下归心,虽为阉竖所危,天下嗟痛,犹有能履以不骄,图国亡身故也。方今天下有倒悬之急,中夏逋僭逆之寇,家有漉血之怨,人有复仇之憾,宁得安枕逍遥,雅谈卒岁?吾虽寡德,过蒙先帝列将之授,以数郡之人,尚欲并吞强虏,是以自顷及今,交锋接刃,一时务农,三时用武,而犹师徒不顿,仓有余粟,敌人日畏,我境日广。况乃王者之威,堂堂之势,岂可同年而语?若之何不自振作,反为胡人笑也?传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幸执事图之!

是时江左君臣,为了燕使乞封问题,议论经年,尚未决定。

燕使刘翔,争论数次,晋朝廷总借口成制,谓大将军不处边,异姓不封王,刘翔不得所请,所以淹留不去。

到了燕王慕容皝贻书责庾冰,庾冰颇加惭惧,于是与中书令何充商议,不如封慕容皝为王。何充尝与刘翔会叙,刘翔直言语何充道:“天下板荡,已超过三十六年,宗庙社稷化为废墟,万民生灵涂炭,这正是朝廷焦虑、忠臣效命之秋。各位君子却在安乐游玩,尽情纵欲,以奢侈靡乱为荣,以桀傲怪诞为贤,忠直之言不闻于耳,征伐之功无从建立,准备以什么来尊奉主上、救助百姓呢!”

何充等人听闻刘翔言,也感觉惭愧不已。因而与庾冰向晋朝廷联名奏请,乞封慕容皝为大将军、幽州牧、大单于、燕王。

晋成帝司马衍于是下诏依议,刘翔既得奉诏,乃入朝辞行。朝旨又授刘翔为代郡太守,刘翔固辞不受,叩头趋出,当下与晋臣等告别,整装启行。

临行之时,公卿大夫在江边为他们饯别,宴饮尽欢,刘翔慨然说道:“古时少康兴夏,凭借一支军队除灭有穷氏,勾践依靠会稽向强大的吴国报仇。野草尚且应当尽早除去,何况仇敌呢!现在石虎、李寿,都想互相吞并,王室的军队纵然不能平定北方,斩且应当经营巴、蜀。一旦石虎抢先兼并李寿并占据其地,依仗地形的便利兵临东南,诸位何以自存?”

也是有心人吐属。中护军谢广,时亦在座,奋衣起应道:“刘君高论,实获我心,应该大家努力呢。”已而饮毕撤席,刘翔等自去,晋臣等当然散归。

才过数日,忽然宫中传出大丧,乃是皇后杜氏,得病而亡,百官相率入临,毋庸絮述。

杜皇后在位六年,未得子嗣,享年只二十有一。

当时皇后杜陵阳死前,三吴地区的女子流行头插白花,远远看上去如同白色沙果花,当时民间流传说天上织女死了,凡间女子都要为她戴孝。哪知适应在皇后杜陵阳身上。

晋成帝司马衍下诏治丧,概从节俭,应筑陵墓,但求洁扫,不得滥用涂车刍灵。又禁远近遣使吊赗,俟至葬讫,概令臣民释服。追谥杜后为恭皇后。杜后殁后,宫中要算周贵人最邀宠眷,生有二男,长子名丕,次子名奕。后文自有表见。

好容易过了一年,元旦正值日食,都人目为不祥。又越半载,咸康八年(342年)5月,晋成帝司马衍身体不适,竟至辍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