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我们村里的爱情故事 > 第574章 富家千斤爱上了我这穷书生(25)

第574章 富家千斤爱上了我这穷书生(25)(2/2)

目录

三叔把刻刀递给小雅,擦了擦手上的铜屑:“谈不上徒弟,就是搭个伴儿琢磨手艺。你看这丫头,”他拍了拍小雅的后背,“前天被竹篾扎破了手,裹着创可贴还蹲在院里编到半夜,这股子劲,比我年轻时候还犟。”

小雅的脸更红了,手里的刻刀在竹篾上划下第一道痕,歪歪扭扭的,却把竹篾的纤维都顺得服服帖帖。记者的镜头立刻跟过去,连声道:“这第一刀有讲究吧?是不是跟盖房子打地基一个道理?”

“可不是嘛。”我爸不知啥时候站在门口,手里拎着捆新砍的紫竹,“编筐先编底,做人先打底。第一刀歪了不怕,慢慢找着劲儿就正了。”他把紫竹往石桌上一放,竹节处的露水“啪嗒”滴在磨石上,“就像咱村的日子,以前穷得叮当响,现在靠着这手艺能换钱,不都是一刀一刀磨出来的?”

正说着,院外突然涌进一群孩子,是福利院的丫丫他们,手里都捧着个小布包。丫丫举着包冲到牛雅溪面前,踮着脚把包往她怀里塞:“雅溪姐!这是我们捡的野栗子,给你绣栗子用!”布包里的栗子还带着刺壳,扎得牛雅溪“哎哟”一声,却笑得眉眼弯弯。

孩子们的喧闹惊动了街坊,张婶挎着篮子来送新蒸的槐花糕,李奶奶端着碗腌蒜路过,王大爷扛着他新做的竹梯子来看热闹……不大的院子瞬间挤满了人,竹篾的清香混着槐花糕的甜,在晨光里漫开。三叔举着相机跑前跑后,镜头里:小雅的刻刀在竹篾上划出第一道顺溜的弧线,牛雅溪的银针穿透布面,稻穗的金边在阳光下闪,我爸正给孩子们演示如何把紫竹劈成三股均等的篾条,竹刀起落间,青竹簌簌落着细屑。

女记者举着话筒,声音里带着笑:“陈默先生,您觉得这手艺能传下去吗?”

我望着满院的热闹,忽然想起昨晚三叔塞给我的照片——照片里,牛雅溪低头绣着稻穗,我爸蹲在她旁边编竹篮,小雅趴在石桌上记笔记,三个人的头顶都罩着圈金闪闪的阳光。此刻的场景,竟和照片上一模一样,只是多了满地的孩子、喧闹的人声,还有空气中飘着的槐花糕香。

“您看,”我指着小雅手里渐渐成形的六角筐,竹篾在她手里慢慢服帖,“它已经在传了。”

三叔的相机“咔嚓”响了一声,把这幕拍了下来。晨光里,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光,像被镀了层金。我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从来不是把老物件锁在玻璃柜里,而是让竹篾在年轻人手里弯出弧度,让丝线在绣绷上开出花,让日子在叮叮当当的声响里,活得热气腾腾。

日头渐渐升高,孩子们围着竹篾堆做游戏,三叔的相机还在“咔嚓”响,牛雅溪的绣架旁多了几个凑来看热闹的妇女,连李奶奶都拿起根竹篾,教丫丫怎么打第一个结。我爸坐在石磨上,手里的紫竹篾已经劈出了细如发丝的缕,在晨光里轻轻晃,像串透明的玉。

小雅举着刚编好的六角筐跑过来,筐口还歪着,却透着股倔劲儿:“陈默哥你看!成了!”筐里放着她昨晚别进去的野菊,黄灿灿的,在青竹间格外亮眼。

我接过筐,掂量着,沉甸甸的,带着竹篾的潮气和野菊的香。抬头时,正撞见牛雅溪的目光,她手里的银针刚穿过布面,稻穗的金边在阳光下闪了闪,像在说:日子还长着呢,咱慢慢编,慢慢绣。

院外的槐树上,麻雀叽叽喳喳地叫,像是在应和。是啊,日子还长,有的是时间,把这手艺,把这热乎劲儿,一针一线、一篾一条地传下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