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478章 《经营西域疏》

第478章 《经营西域疏》(2/2)

目录

地下水经暗渠输送,避免干旱地区强烈日照导致的水资源流失。

引雪山融水,就能保障全年灌溉与饮用。

地下结构不易被沙尘掩埋,维护成本低于地表水渠。

很早的时候,西域就有坎儿井了,但是由于西域的人口少,政权的组织动员能力弱,也缺乏水利和工程人才,所以坎儿井基本上都是零星的,没办法大规模建造。

既然敦煌废弃的原因,就是“无水则无屯田,无屯田则无守军”。

那么坎儿井就能在玉门关、阳关等战略节点形成永久性绿洲,支撑驻军粮草自给。

此外,大明的农业技术也在发展。

在农技发展的前提下,可以种植耐旱的作物,比如土豆,来满足口粮需要。

看到苏泽皱眉,罗万化关起门,问道:

“子霖兄,为何你如此看重西域?”

变化了称呼,这就是罗万化和苏泽的私人交流了。

苏泽说道:

“一甫兄,众臣都是觉得,西域在如今实属鸡肋吧?”

罗万化点头,这是私人谈话,自然是畅所欲言。

实际上不仅仅是罗万化,就连中书门下五房内部,也都是这么想的。

汉唐开发西域,是因为西域是丝绸之路的关键通道,是对外贸易的出口。

如今的大明,海洋贸易发达,海运的成本和效率,都远高于陆上运输,经济利益上已经下降了一大截。

西域贸易,政治意义甚至是大于经济意义的。

如此一来,西域对于大明,除了名义上“复兴汉唐”之外,还有什么实际意义?

苏泽说道:

“一甫兄,你看过京畿各县的上报的会计录了吗?京畿地区的棉产是不是逐年在下降。”

罗万化点头说道:

“这个也是自然的吧?京畿地区的土地值钱,种植棉花的利润不高。”

苏泽说道:

“不仅仅是京畿,我查阅了户部的数据,整个大明的棉田数量都在飞速减少。”

大明有两个棉花的主要种植区。

一个是北方京畿一带,包括了河北地区。

另外一个是南直隶地区,还包括江西、湖广、福建。

元朝是一个特殊的朝代,元代如此重视棉花,是因为元代已经认识到,棉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

这个认识自然是正确的,棉花是如此重要,甚至因此建立起来了一个全球帝国。

为了推广棉花种植,元朝设立棉提举司,推广种植和收购棉花。

大明继承了元代留下来的棉花种植区,但是由于闭关锁国的政策,棉田的数量是不断萎缩的。

丝绸、棉花、麻。

这是传统的纺织原料。

百姓愿意织丝绸,是因为养蚕种植桑树就行了,桑树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但占用的多是林地,而且丝绸能卖上高价。

丝绸也不是谁都能纺织的,古代能操持丝绸业的女人,在婚恋市场上也是非常吃香的,小地主至少是自耕农家的女儿,才能掌握这样的技术。

百姓也愿意用麻布,原因也简单,麻本就是田间地头的野草,也不需要专门占用土地种植,麻布衣服是不舒服,但在南方温暖的地区也够用。

唯有棉花,是农民抵制的。

棉花需要用正规的农田来种植,这就侵占了种植粮食的土地。

棉花种出来不能食用,这就让百姓有极大地不安全感。

粮食是能吃的,种粮不会饿死。

但是棉花不能吃,收购价格也都要看商人的脸色,如果棉花的收购价格太低,百姓换不到足够的口粮,那就要饿死人了。

这一点在北方还更明显。

苏泽原本的设想,是在北方建立蒸汽机工厂的棉纺织中心,利用机器的优势和南方在棉布上竞争,挤压松江棉布产业的影响力。

但实际上是,工部汇报已经有蒸汽机棉纺厂建立起来了,但是缺乏足够的棉花原料,始终没办法全面投产。

思来想去,苏泽看到了西域。

棉花这种作物,需要的是光照和水源。

西域光照充足,这个问题不大。

水源问题其实也不大,棉花需要用水,但是西域也有不少绿洲,棉花种植也是在特定时候需要水,只要做好水利配套就好了。

在苏泽穿越前,原时空八成的棉花,都是产自西域的。

中亚那几个斯坦,也都是重要的棉花产地。

这里幅员辽阔,土地也多,完全可以成为北方棉业的原料基地。

而一旦这种产业形成,那日后朝廷再也不会谈及放弃西域的事情了。

在苏泽看来,西域首先是政治问题,然后是经济问题,然后才是军事问题。

但是解决西域问题,就要先解决军事问题,再解决经济问题,最后才是政治问题。

苏泽将自己的全部想法,都将给了罗万化之后,罗万化也心潮澎拜起来。

苏泽描绘的,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胜利,而是一整个产业蓝图。

而这整个蓝图,也对应着苏泽以北御南的战略,也就是说通过技术升级,给北方制造产业优势,从而撼动东南的经济支柱地位,完成对东南的财政等制度改革。

也唯有这样,改革才不会被东南的力量裹挟。

苏泽掏出《经营西域疏》,对着罗万化说道:

“这份奏疏,由五房议一下,如果大家都认可,就以中书门下五房的部议名义递上去。”

罗万化愣了一下。

虽然在定位上来说,中书门下五房是内阁的参谋机构,但是一直以来都是充当秘书的定位。

这也是中书门下五房第一次提出自己的国政。

罗万化捧着苏泽的奏疏离开,苏泽则将奏疏塞进【手提式大明朝廷】中。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