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华夏文脉,敦煌文书出土!(2/2)
大明士大夫,本就有搜集古籍的风气。
一些宋代的善本,都能卖出天价。
所谓善本,不过是印刷书籍。
可眼前这些,孙皋随手一拿,就是抄写在帛书上的唐代经书!
这不是一屋子的书籍,而是一屋子的宝藏啊!
孙皋也是进士出身,他自然也是爱书之人,看到这么多的古籍,孙皋直接就看了起来。
这里大部分都是佛经,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西域本就是佛家昌盛的地方,中原的佛教,就是通过西域传入的。
从南北朝开始,就有商旅百姓开凿莫高窟,一直兴盛到了元代。
但是这里的佛经数量,还是让孙皋心惊。
这可不是一个时代的佛经,从南北朝到唐宋元,敦煌经历了这么多的战乱,南北朝乱世、隋唐之易、五代十国、宋末大乱,放在中原,这些典籍早就已经没了,但是在敦煌这个角落中,这些佛经都完完整整的传承了下来。
孙皋不是一个佛信徒,但是他看着这如山丘一样的佛经,也只能赞叹一句,若非是佛祖保佑,这么多佛经又怎么能流传下来呢?
“知州!”
洞窟外的亲兵,还以为孙皋遭遇了什么意外,连连喊道。
孙皋这才从书籍的世界中回过神来,他喊道了一句报平安,准备先离开这里,再让人将这些佛经搬出去。
但是孙皋一个踉跄,不小心被一个书匣子绊倒。
孙皋这才发现,这个书匣子是特意被搬到这个位置上的,应该是当时刘秉故意放在这里的。
孙皋疑惑的打开书匣,里面是一份帛书。
《张淮深变文》?
孙皋很快就确定,这是一份唐代的帛书。
孙皋如此的确定,因为这份帛书记录了唐代归义军收复沙洲,以及和吐谷浑作战的记录。
等等!
这张淮深,不就是归义军首领张议潮吗!?
“汉家持刃如霜雪,虏骑天宽无处逃”!
孙皋读到帛书中的这句诗,精神恍惚起来。
他仿佛跨越了千年,站在了繁华的敦煌城上。
他看到城下,精锐的归义军正在和异族交战,听到了城池上跨越千年的喊杀声——“归唐!”
孙皋连忙将这份帛书收好,他又看到了一份《酒诰》。
这是一份行政公文,是归义军的一位行军司马,向归义军首领张议朝申请酒水,犒劳打胜仗的将士。
孙皋又仿佛看到了一个个归义军将士,手里端着酒碗,看着远方的大唐,试图在酒梦之中回归故土。
孙皋的全身颤抖,他再看向书匣中,这里有大唐沙洲的户籍地理档案,甚至还有一份残篇的《唐律疏议》,加上一堆当时官府的司法裁决文件。
孙皋站起来,看着身后浩如烟海的书籍。
这就是文脉啊!
这是我中华传承几千年的文脉啊!
华夏之为华夏,正是文脉不绝!
孙皋整理心情,立刻走出的藏经窟。
孙皋命令手下,立刻将洞口加固,然后将里面的书籍小心的搬出来。
他又命令亲信,去嘉峪关调来马车、护卫,命令他们将这些书籍完好无损的运回嘉峪关。
孙皋则捧着刘秉发现的书匣,将书匣绑在了身上,带着这份《张议潮变文》赶回嘉峪关!
京师。
有关西域的争论还在继续。
没办法,国家财政就是有限的,如今大明到处都要用钱,西域这个概念,距离京师实在是太远了。
别说是官员了,《乐府新报》上刊登了这次争论,就连京师百姓,都不是很理解苏泽。
与其开发西域,还不如给京师多造一条铁路呢。
房山铁路已经每日满载,而且从山西运煤到房山,这段路程的运费也不少。
京师已经有了建设直通宣府铁路的呼声。
西域太遥远了。
整个中书门下五房也有些丧气。
部门第一次的部议,还放在皇帝的案头上,留中不发至今。
要知道,以往苏泽的奏疏都是百分百通过的。
如今带上了中书门下五房,反而搁置了这么久。
这对于中书门下五房的威信,也有很大的打击。
但是面对这些议论,苏泽却表现很平淡。
他只是日常处理公务,丝毫没有焦躁的情绪。
这也让所有属下都敬佩不已,纷纷称赞这才是影子阁老的风度。
通政司中。
通政使李一元心情很好。
敦促部议的工作,扔给了中书门下五房。
西域问题,朝廷虽然还在争议,但是上书的官员已经不多了。
这阵子朝廷又没有其他大事,通政司闲了下来。
一闲下来,李通政使又忍不住要泼墨了。
刚刚写下了“今日无”三个字,经历官徐叔礼突然冲了进来。
“毛毛躁躁的!何事如此慌张!”
“兰州知州孙皋紧急奏报!”
李一元手一抖,他听到兰州就头大,连忙问道:
“可是紧急军情?那快送到总参谋部去啊!”
“不是,是一份有关地方文治的奏报。”
文治?
兰州那鸟不拉屎的地方,有什么文治?
听到这里,李一元淡定下来。
他继续提笔,写下一个“事”字。
然后这才放下笔说道:
“有何大事?”
徐叔礼连忙说道:
“兰州知州孙皋在敦煌遗址发现了藏经窟,发掘出南北朝至宋代文书十万余册!”
“孙知州还奏报,其中有记录唐归义军的帛书,另有大量大唐在西域的户籍文书档案!”
“什么!”
李一元脑袋晕晕的,他惊道:
“你说多少册?十万册?”
李一元将自己面前的书法撕掉,大吼道:
“孙皋是走了什么运?挖到了我华夏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