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大明的“天命”(1/2)
李一元看向自己的“墨宝”,恨不得将自己手里的毛笔折断。
怎么自己就这么手贱呢?
“归义军文书何在?”
“已经快马送到了司内,请大人过目!”
“速去!”
李一元也很好奇,归义军帛书到底是什么样子?
归义军,是唐代驻扎在西域的一支军队。
这支军队由唐代名将张议潮建立,在和大唐断绝联系的漫长时间内,一直保持了对西域的控制。
归义军的鼎盛时期,张议潮收复的瓜﹑沙﹑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十一州,将这些州的地图﹑户籍奉献给大唐朝廷,这表明河西地区又重为唐有。
唐大中五年朝廷才得到表奏,决定在沙州置归义军,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
归义军归唐,这在唐中期历史上,也是一件非常振奋人心的大事件。
李一元见到了从嘉峪关,用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张淮深变文》。
李一元的书法造诣和古文造诣很高,等到他亲眼看到帛书上的文字后,就确定这份文书是真的。
“大人,还有一篇诗文。”
“诗文?唐代诗文?”
“是《秦妇吟》。”
“什么!”
李一元都要晕了,他连忙问道:
“在何处!”
《秦妇吟》,是唐末诗人韦庄的作品。
这首诗是唐代最长的叙事诗,和白居易的《长恨歌》齐名,其风靡一世,盛况空前,曾盛传一时。后人将它和《木兰辞》《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三绝”。
但是韦庄老年的时候,后悔作了这首诗,命令家人收回诗词抄本,也禁止家人收录。
所以后世的文人,都只是听到过这首诗的名声,却不知道诗的具体内容。
徐叔礼拿来了一面幛子。
看到幛子,李一元就信了大半。
幛子是唐代用来书写诗词的帛书,唐代的诗人会将自己的名作写在幛子上,用来赠送给别人。
唐之后,宋代造纸技术发展,印刷业也出现,在幛子上写诗的风气也不再。
李一元只是在古籍中见过这种东西。
他仔细看向幛子上的诗句。
当看到了“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李一元全身一颤,他也明白,为何韦庄在老了以后要亲自禁传这首诗。
可是,这首诗写的实在是太好了啊!
不愧是和《长恨歌》并驾齐驱的作品啊!
看完之后,李一元确定,孙皋是真的挖到了华夏文脉了。
就算是张议潮的帛书能造假,这《秦妇吟》也造不得假啊,唐代以后,谁还能写这样的诗文啊?
孙皋有这个本事,就不是什么兰州知州了。
李一元不敢怠慢,立刻说道:
“速速送入宫中!再通知内阁!”
——
隆庆皇帝还在犹豫。
作为一个皇帝,收复西域,这是比成祖还要大的功劳,他自然也想要。
但是隆庆皇帝还是一个比较现实主义的皇帝,这也是他的优点,如果只是为了虚名而去占领西域,会不会被后世写作好大喜功?
百官之中支持的人也不多,隆庆皇帝自然是犹豫。
就在这个时候,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小心翼翼的进来。
冯保对于皇帝的身体很清楚,所以他不敢大张旗鼓的道喜,怕把皇帝给喜晕过去。
他小心翼翼的向皇帝说道:
“陛下,嘉峪关急报。”
隆庆皇帝皱起眉头,刘秉驱狼吞虎的计策效果实在是太好了,兀慎人一路势如破竹,却没有足够的人马占领空白地区,嘉峪关不断上书,请求朝廷占领这些地区。
但是西域的国策未定,皇帝迟迟没有下定决心。
这些急报就像是催促皇帝下决定的,所以隆庆皇帝听到嘉峪关就有些厌恶。
冯保连忙说道:
“陛下,这一次不是战情。”
不是战情,还用八百里加急?
隆庆皇帝更加不悦了。
朝廷整顿驿站体系,不是头等大事不可以使用八百里加急传递,难道嘉峪关那边是疯了?
冯保连忙说道:
“陛下,仆臣马上要说的话,您可别激动。”
“兰州知州孙皋在敦煌遗址发现了藏经窟,发掘出南北朝至宋代文书十万余册。”
“孙知州还奏报,其中有记录唐归义军的帛书,另有大量大唐在西域的户籍文书档案。”
“孙皋加急送来京师的,就是归义军帛书,以及失传的《秦妇吟》。”
隆庆皇帝听完,脑子一阵晕眩。
冯保连忙上前,托住皇帝的脑袋,急切的说道:
“陛下,您不要激动。”
“传太医!”
隆庆皇帝挥挥手,阻止了小太监去请太医。
他恢复了一下心情,做了一个手势,命令冯保将帛书和《秦妇吟》呈上来。
看到了归义军的帛书之后,隆庆皇帝的脑子已经是一片空白。
朝廷在议论开发西域,这帛书就出土了?
天意如此?
还是兰州知州孙皋人造祥瑞?
不可能。
隆庆皇帝摇头,孙皋如果人造祥瑞,不可能说出土数十万册文书,这根本不是一个兰州知州能造假的。
别说是孙皋了,就是皇帝也不可能搞出数十万册来造假。
这必然是真的。
那就只能是天意如此了!
归义军,在历史上有特殊的意义。
唐宣宗大中年间,归义军归唐,让大唐重新保有西域。
如今天赐的机会给了大明,又出土了归义军的文书?
这不是说老天在预示,要让大明重新占有西域?
老天爷硬塞给大明的东西?还能拒绝吗?
隆庆皇帝下了决心,这份近千年前的帛书,就是某种预兆,历史机遇摆在自己的眼前,是绝对不能错过的。
隆庆皇帝拿出笔,写下了“准苏奏”。
冯保连忙问道:
“陛下是要御准中书门下五房的部议,《经营西域疏》吗?”
隆庆皇帝点头,冯保立刻将苏泽那份奏疏找出来,又从头到尾念了一遍,皇帝点头后拿起朱笔,在苏泽的奏疏上画押。
紧接着皇帝又看向另外一名太监手里捧着的幛子。
冯保连忙示意这个太监上前,将幛子展开,冯保则开始从头到尾念诵《秦妇吟》。
《秦妇吟》的内容,借一位逃难的妇女之口描述了唐末黄巢起义时的社会景象。
这是一首写实的长诗,写出了唐末的末世气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