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禹族的猜想(2/2)
见二女如此深明大义,李琰心中感动,将她们揽入怀中:“得妻如此,夫复何求。朕之心,始终在婉儿与云儿身上。纳阿尔缇妮斯,乃为国事,朕会妥善处置,绝不令你们受委屈。”
是夜,李琰留宿于上官婉儿宫中。烛影摇红,罗帐低垂。卸下宫妆的上官婉儿,眉宇间少了几分母仪天下的威严,多了几分小女子的柔媚。她依偎在李琰怀中,指尖在他胸膛轻轻划动,声音如兰:“陛下今日处理可萨之事,思虑周详,臣妾心悦。只是……莫要只顾国事,冷落了身边人……”
李琰低头,看着她眼中氤氲的水色,心中爱怜大起,翻身将她压在身下,吻了吻她的耳垂,低笑道:“朕怎会冷落婉儿?这便好好补偿你……”帐内顿时春意盎然,喘息与低吟交织,直至月落星沉。帝后的恩爱,在权力的冰冷算计之外,保留着一片温暖的私域。
巴士拉都督府内,沈光面对着一个新的“麻烦”。一位来自波斯故地、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名为帕莉黛的年轻女子,通过“唐货行会”的引荐,求见于他。此女不仅精通波斯、阿拉伯乃至希腊学问,更对大唐的文化和制度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和了解。
帕莉黛并非空手而来,她献上了一份厚礼——其家族秘密传承数百年的一些关于古代波斯炼金术、星象学以及……部分残缺的,关于“希腊火”早期配方的羊皮卷抄本!
“尊敬的总督阁下,”帕莉黛操着流利的唐语,姿态优雅而谦卑,“我深知大唐技艺,如日中天,远非这些残破故纸所能比拟。帕莉黛献此微末之物,并非妄图交易,而是希望能以此作为晋身之阶,换取一个进入大唐学堂,学习真正知识的机会。我愿将所学,用于服务大唐,并帮助大唐更好地理解和治理这片土地。”
她的聪慧、坦诚以及所献之物背后可能蕴含的、对理解西方技术演变史的价值,打动了沈光。但他更深知技术壁垒的重要性。他并未立即答应,而是将帕莉黛安置在一处安静的宅院,提供书籍,允许她有限度地学习,实则派人严密监视,并火速将此事禀报长安,请示如何处置这个主动“投诚”的波斯才女。
李琰接到奏报,批复道:“才堪用,则用;心难测,则防。许其学习非禁之学,观其行,察其心。若果真才学出众,心向大唐,可酌情授予虚职,引为奥援。然核心技术之锁,钥匙必须永远掌握在朕的手中。”
帕莉黛的出现,如同在巴士拉复杂的经济博弈之外,又增添了一条知识与人才争夺的暗线。
南瞻洲关于“禹族”的惊天猜想、黑海女可汗的联姻请求、巴士拉波斯才女的投诚,这三份来自不同方向、却都关乎帝国未来走向的重要报告,几乎同时摆在了李琰的御案前。
朝堂之上,争议再起。对于南瞻洲,有大臣认为“禹族”之说过于惊世骇俗,恐引世人非议,主张秘而不宣;更多大臣则认为,此乃天赐良机,可借此将南瞻洲彻底纳入华夏文明谱系,赋予统治无与伦比的合法性,主张择机公布,大加宣扬。
对于阿尔缇妮斯,反对者认为纳异族女可汗入宫,恐乱血统,干政事;支持者则认为此乃羁縻北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策。
对于帕莉黛,则普遍持谨慎使用态度。
李琰静听良久,最终圣心独断:
“南瞻之事,关乎文明根脉,宜缓不宜急。‘禹族’之说,可为学界内部探讨之假说,暂不昭告天下。然,其对华夏上古史之补充意义重大,着令古遗司与研习院继续深入研究,务求夯实证据。对南瞻土人之政策,可潜移默化,强化‘文明同源’之认同。”
“阿尔缇妮斯,既慕华风,主动来归,朕岂能拒之门外?准其入宫,册为‘婕妤’,以示优容。着礼部妥善安排迎迓事宜。”
“波斯才女,既有向学之心,可许其入长安,于崇文馆下设之‘西域典籍整理处’任职,授从八品校书郎衔,使其整理波斯、希腊遗籍,以彰我大唐海纳百川之胸襟。然,需严加考绩,观其后效。”
他的决策,既展现了对文明源流探索的慎重与远见,也体现了驾驭四方、化敌为亲的政治智慧,更彰显了帝国在绝对自信下的文化包容。退朝后,李琰信步来到阿史那云的寝宫,将朝议结果告知。阿史那云正在练习射箭,闻言收弓,明媚一笑:“陛下圣明!那位阿尔缇妮斯妹妹来了,正好与我切磋一下骑射!至于那位波斯才女,若能真心为大唐效力,也是美事一桩。”
看着她毫无芥蒂的爽朗笑容,李琰心中宽慰,牵起她的手,走向殿外演武场:“来,云儿,陪朕过几招,也让朕看看你的箭术有无生疏!”帝妃二人的笑声在阳光下回荡,冲淡了朝堂之上的权谋气息。
控制台的苏醒,揭示了可能存在的“禹族”史诗;女可汗的夜奔,带来了北疆稳固的契机;波斯才女的投诚,则开启了东西方知识融合的新的可能。帝国的“寰宇一统”之路,不仅在疆域上拓展,更在文明层面,向着溯源与融合的更深层次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