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幸福的底色(2/2)
A组考察城乡社区。在改造一新的“幸福苑”社区,退休工人王大爷对考察团成员激动地说:“以前住棚户区,下雨漏水,冬天灌风。现在这房子,亮堂、暖和!社区还有食堂、养老中心,日子美着呢!”社区书记介绍了如何通过党组织引领,整合资源,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在智慧化的行政服务中心,考察团体验了“一网通办”的高效便捷,了解了江泉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B组考察特色村镇。在“雾江源”生态农业示范园,考察团看到了绿色农业如何带动农民增收。返乡创业大学生李婷向考察团介绍了她的电商品牌如何将优质农产品卖出好价钱,并带动周边农户标准化生产。在柳源村,考察团参观了智慧茶园、特色民宿,听取了村支书关于如何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汇报。
C组考察龙头企业。在旭日光伏集团,考察团了解了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创造高附加值岗位,以及其完善的薪酬增长和股权激励计划。集团负责人表示:“企业发展了,要反哺社会,让员工共享发展成果,这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持续发展的动力。”
D组考察公共服务机构。在市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考察团观摩了针对不同群体的免费技能培训课程,了解了江泉如何通过“授人以渔”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在区域医疗中心,考察团听取了关于医共体建设、分级诊疗、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介绍,了解了江泉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方面的探索。
每一处考察点,都有具体的负责人、受益群众与考察团进行深入互动问答。真实的场景、具体的数据、质朴的语言,比任何报告都更具说服力。一位来自西部地区的市长感慨:“百闻不如一见!江泉的经验不是空中楼阁,是扎扎实实干出来的。特别是他们在城乡融合、产业带动、基层治理等方面的做法,对我们很有启发。”
在专题座谈会上,气氛更加热烈。考察团成员们抓住机会,就各自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与江泉市的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位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书记问:“秦市长,你们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如何平衡‘淘汰落后’与‘保障就业’的关系?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衔接是怎么做的?”
秦风坦诚回答:“这是一个痛苦但必须面对的过程。我们的做法是:政策先行,保障托底。制定了详细的职工安置方案,包括转岗培训、公益性岗位兜底、社保接续等。同时,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关键是公开透明,让职工看到希望和出路。”
一位农业大市的市长问:“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除了传统农业,你们还有什么有效的抓手?”
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回答:“我们注重‘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乡村旅游、农村电商,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同时,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土地、宅基地等沉睡资源,增加财产性收入。”
还有同志关心财政可持续性:“民生投入这么大,财政压力如何化解?”
常务副市长回答:“我们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建立民生支出稳定增长机制。同时,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重要的是,通过发展经济来壮大税基,形成良性循环。”
座谈会成了经验交流、思想碰撞的平台。江泉的做法、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都毫无保留地呈现在大家面前。这种坦诚和务实,赢得了考察团成员的普遍赞誉和深深思考。
考察活动结束时,召开了简短的总结交流会。国家部委领导做了总结发言,高度评价了江泉在推进共同富裕实践中取得的显着成效和宝贵经验,认为江泉探索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体现规律要求的可行路径,为全国提供了有益借鉴。同时,他也指出,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鼓励江泉继续探索,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送走考察团后,周海洋和秦风站在市委大楼前,望着车水马龙、充满活力的城市。
周海洋意味深长地说:“秦风同志,样板立起来了,但责任更重了。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城乡区域差距仍需努力缩小,民生保障网还需织密扎牢。共同富裕,永远在路上。”
秦风坚定地点头:“是啊,书记。这次考察是对我们的鞭策和激励。我们要把兄弟城市的真知灼见吸收好,把我们的短板弱项补齐。下一步,我们要在推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等方面,继续深化改革探索,努力让江泉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