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萤火虫(2/2)
嬴诗曼掏出小本本,认真地记录:蜀地稻亩产三石,土豆亩产五石,推广新种效果显着......
正说着,张老汉的孙子举着个竹筒跑进来,里面装着几只萤火虫,在昏暗的屋里闪着绿光。陛下!太后!你们看会发光的虫子!
嬴高眼睛一亮,连忙凑过去:这虫子能养在灯里吗?比蜡烛还亮!
赵姬笑着摸了摸孩子的头:这叫萤火虫,夏天才有。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把竹筒递给嬴高:给你玩,我再去抓!
晚饭时,张老汉端上腊肉焖饭、锦江鱼、炒青菜,还有一碟泡辣椒。樊哙吃得满头大汗,辣得直吐舌头还不停筷:这辣椒真够劲!比沛县的茱萸辣多了!要是用来炒肉,肯定香得能掀翻屋顶!
刘季白了他一眼:就知道吃!没听张老汉说吗?这辣椒能当药材,驱寒祛湿,蜀地潮湿,百姓都靠它调理身子。
嬴政尝了口鱼,对郡守道:这鱼做得不错,用的什么法子?
郡守连忙回话:是用锦江的活水养的鱼,肉质细嫩,只放些姜葱清蒸,最能体现鲜味。张老汉的儿子在将作监学过厨艺,改良了做法。
将作监还教厨艺?赵姬有些意外。
回太后,郡守道,不仅教厨艺,还教酿酒、做豆腐。上个月尚食局派了人教百姓做豆芽,又快又省事,现在家家户户都在做。
晚饭后,百姓们在院外的空地上跳起了锅庄舞。篝火升起,映着人们的笑脸,玄钺趴在一旁,三只小老虎围着篝火打转,惹得孩子们阵阵欢呼。
嬴政和赵姬坐在竹楼上,看着楼下的热闹景象。锦江的流水声混着歌声,像一首温柔的歌。
阿母,你看这蜀地,嬴政轻声道,既有天府之国的富饶,又有百姓的安乐,难怪古人说得蜀者得天下
是啊,赵姬点头,这里的百姓勤劳又聪慧,给他们好法子,他们就能创造出好日子。你看那新织机、新稻种,还有这热闹的锅庄舞,都是好日子的模样。
刘季和樊哙也凑到楼上,手里还捧着酒碗。陛下,太后,刘季憨笑道,俺刚才跟张老汉打听了,蜀地的竹子能做箭杆,还能做水管,将来修驰道,正好用得上。
樊哙接话道:俺还听说,锦江里的沙子能做玻璃,比咸阳的透亮!
吕雉走过来,手里拿着张图纸:陛下,太后,臣妇刚才看了蜀地的织坊账目,发现染料成本还是太高。西域的番红花运到这里,价钱涨了十倍。臣妇想,不如在蜀地试种番红花,要是能成功,既能降低成本,还能给百姓多一条活路。
这个主意好。嬴政点头,让户部派农技官来,指导百姓试种。要是能在蜀地种活,将来就能推广到全国。
夜渐渐深了,篝火渐渐小了下去。孩子们躺在玄钺身边睡着了,小老虎蜷在他们脚边,发出轻微的呼噜声。嬴阴曼还在跟张老汉的孙子讲咸阳的故事,说那里有不用马拉的铁车,有能飞上天的白鸟。
赵姬看着这一幕,忽然对嬴政道:等蒸汽火车造好了,咱们先修一条从咸阳到蜀地的轨道,让这里的锦缎、大米、药材,能更快运出去,也让蜀地的百姓能坐上火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嬴政握住她的手,目光里满是憧憬,到时候,咱们带着玄钺,坐着火车再来蜀地,看看番红花种得怎么样了,看看孩子们是不是都用上了亮堂的玻璃窗户,看看这锦江两岸,是不是更热闹了。
天边泛起了鱼肚白,锦江的水面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金红。巡视的队伍又要出发了,百姓们站在岸边挥手送别,张老汉的孙子举着竹筒,里面的萤火虫还在闪烁,像一颗小小的星星,照亮着大秦的一角,也照亮着无数个像他一样,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孩童的眼睛。
队伍沿着锦江前行,玄钺的身影在晨光中格外醒目,三只小老虎蹦蹦跳跳地跟着,像三颗滚动的雪球。嬴政和赵姬站在船头,望着两岸渐渐苏醒的田野,心里都明白,这巡视的路还很长,但每一步都走得踏实,因为他们知道,这脚下的土地,这土地上的百姓,就是大秦最坚实的根基,就是所有希望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