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九原郡(1/2)
离开蜀地时,锦江两岸的芙蓉花正开得热烈,粉白的花瓣飘落在蒸汽汽车的铜顶上,像撒了层碎雪。嬴高趴在车窗上,手里还攥着张老汉孙子送的萤火虫笼子,虫翅的微光透过竹篾,在他手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阿姊你看,”他捅了捅身旁的嬴阴曼,“这虫子到了北方会不会冻死?蒙将军说九原郡的风跟刀子似的。”
嬴阴曼正翻看蒙恬送来的边防图,闻言头也不抬:“等过了函谷关,就把它们放了吧。北方太冷,它们活不成的。倒是你,该多看看地图——九原郡的长城外就是匈奴,咱们去了可得守规矩,不能像在蜀地那样到处跑。”
赵姬坐在前排,听见姐弟俩的话,对嬴政笑道:“孩子们倒是长大了,知道操心虫子的死活,还懂得看边防图了。”
嬴政正对着韩非递来的九原郡民生册点头,闻言轻笑:“跟着咱们走了这么多路,再浑的孩子也该长些见识。你看阴曼,现在说起屯田、防务,头头是道,比朝中有些老臣还明白。”
说话间,蒸汽汽车忽然减速。蒙恬骑着马从旁赶来,在车窗边勒住缰绳:“陛下,前面快到函谷关了。守关的将士说,九原郡派来的信使正在关内等着,说是那边的新式水车试成了,想请太后去瞧瞧。”
“哦?九原也有水车了?”赵姬来了兴致,“那边不是缺水吗?怎么想起造水车了?”
“是从蜀地学的法子。”蒙恬笑道,“去年派去蜀地学习的军户回来,说都江堰的筒车省力,就琢磨着在黄河支流上仿造。只是北方水急,改了三次才成,说是比人力打水快五倍,够灌溉两千亩军屯。”
樊哙在后面的马车上听见,探出头来:“军屯?是不是种着能喂马的苜蓿?俺上次听军需官说,九原的苜蓿长得比关中的肥,马吃了特别有劲!”
刘季跟着嚷嚷:“还有那边的奶酪!听说匈奴人的法子做的,酸溜溜的下酒正好!俺得跟牧民讨个方子。”
吕雉从账本里抬起头,无奈地摇头:“你们两个,到了边防重镇还想着吃喝。九原郡是抵御匈奴的前线,咱们去了该多看看军户怎么屯田、将士怎么练兵,这才是正经事。”
过函谷关时,守关将士列队迎送,甲胄在夕阳下泛着冷光。嬴季曼扒着车窗数城楼的箭垛,忽然指着远处的烽火台惊呼:“祖母!那台子上冒烟了!是不是匈奴来了?”
赵姬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只见烽火台的青烟笔直地冲上天空,在暮色中格外醒目。蒙恬连忙解释:“那是报平安的信号,每日黄昏都要放的。要是匈奴真来了,会连放三股烟,还会敲梆子。”他勒转马头,“末将先去前面安排,让九原郡守备好住处。”
等队伍抵达九原郡城时,夜色已浓。城墙比关内的郡城厚实三倍,垛口上架着新铸的铜炮,炮口对着北方的草原。守将见了嬴政,跪地奏报:“陛下,匈奴左贤王近日在边境徘徊,末将已加派了巡逻,粮草和霹雳弹都备足了。”
“嗯,”嬴政点头,“朕不是来打仗的,是来看看军户和百姓。明日带朕去看看你们的水车和军屯。”
次日清晨,一行人往黄河支流走去。刚出城门,就见大片军屯沿着河岸铺开,士兵们穿着短打,正在田里翻土,田埂上的苜蓿绿油油的,风一吹便泛起波浪。
“这就是从西域引来的苜蓿?”赵姬蹲下身,指尖拂过叶片,“果然比关中的肥嫩。”
军户校尉连忙回话:“回太后,这苜蓿不光能喂马,还能肥田。种过苜蓿的地再种粟米,亩产多两成。去年冬天雪大,全靠这些苜蓿救了咱们的马队。”
嬴诗曼掏出小本本,飞快地画着:“苜蓿,三月播种,九月收割,可喂马,可肥田……”她忽然抬头,“校尉叔叔,你们冬天吃什么?这里的地冻得硬邦邦的,怕是种不出菜吧?”
校尉被问得一愣,随即笑道:“公主殿下心细!咱们挖了地窖,把白菜、萝卜埋进去,能吃到开春。去年尚食局还派人来教咱们做腌菜,用盐和花椒腌的芥菜,又脆又下饭。”
说话间,远处传来“哗哗”的水声。众人望去,只见一架巨大的水车立在河岸边,木轮被水流推动着缓缓转动,竹筒随着轮轴转动,将水倒进渠里,顺着沟渠流进田里。
“这就是改良的筒车?”公输般的弟子凑过去,摸着轮轴上的齿轮,“比蜀地的多加了组齿轮,转得更稳了!”
九原郡守点头哈腰:“是按太后您的图纸改的,轮轴用了琅琊的高锰钢,不怕冻裂。军户们都说,有了这水车,再也不用半夜起来挑水了,一天能多耕三亩地。”
樊哙忽然指着草原的方向:“那是不是匈奴人的帐篷?”
众人望去,只见远处的草原上散落着几顶毡帐,牧民正赶着羊群往南走。蒙恬解释:“那是归顺的匈奴部落,朝廷给他们划了草场,让他们和汉民一起放牧。左边那顶帐子,住的是浑邪王(阿打虎牙的堂弟)的弟弟,去年还跟着咱们的士兵一起修过水渠呢。”
嬴政望着那些毡帐,忽然道:“去看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