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九原郡(2/2)
走近了才发现,毡帐外晾着汉人的布匹,帐子里传出纺车的声音。一个匈奴妇人正坐在帐门口,用汉人的纺车纺羊毛,见了队伍,连忙起身行礼,说的汉语虽生硬,却听得明白。
“陛下,太后,”她手里捧着纺好的毛线,“这是用俺们的羊毛纺的,比以前用手捻的匀多了。郡里的织户说,能织成厚毯子,冬天盖着比皮毛暖和。”
吕雉接过毛线,捻了捻:“确实匀细。你们部落有多少人会这个?”
“大半妇女都学会了。”匈奴妇人笑着说,“上次来的女官教的,说织出的毯子能卖给军里,能换粮食和盐。”
刘季蹲在毡帐边,看着地上的羊毛堆:“这羊毛要是染上颜色,织出的毯子肯定更好看。俺在蜀地见的蜀锦就五颜六色的,你们也试试?”
匈奴妇人眼睛一亮:“真的?那俺们也种些染料花?”
“不用种,”赵姬道,“九原的盐碱地适合种红蓝花,能染红。让郡守派农技官来教你们种,到时候织出彩色的毯子,不光能卖给军里,还能运到关内去卖。”
离开毡帐时,夕阳正落在草原上,把匈奴人和汉民的影子拉得很长,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彼此。嬴高忽然指着远处的骑兵:“他们在练什么?跑得好快!”
众人望去,只见一队骑兵正骑着战马,在草地上演练阵法,马蹄扬起的尘土里,隐约能看见他们腰间的环首刀闪着寒光。
“那是新练的轻骑,”蒙恬道,“学的匈奴人的骑术,却用咱们的铁制马鞍和马镫,比匈奴人稳当。上次巡逻时,追着左贤王的探子跑了三十里,还缴获了两匹好马。”
嬴政看着骑兵们的身影,忽然对赵姬道:“阿母你看,这九原郡就像个大熔炉,汉人的农耕、匈奴的骑术、墨家的机关,融在一起反倒生出新东西来。”
“是啊,”赵姬望着渐渐暗下去的天空,“等蒸汽火车的轨道修到这里,运兵、运粮都方便了,咱们的将士就能更安心地守着这片土地,百姓也能更踏实地处着。”
回到郡城时,军户们正在空地上支起铁锅,煮着热气腾腾的肉汤。樊哙凑过去闻了闻,咽了咽口水:“这是煮的什么肉?香得馋人!”
军户笑着递过一碗:“是黄羊肉,早上巡逻时打的。放了些蜀地的辣椒,驱驱寒,将军尝尝?”
樊哙接过来一饮而尽,辣得直吸气,却还喊着:“痛快!比蜀地的米酒还够劲!”惹得众人都笑了。
夜里,郡府的烛火下,嬴政和大臣们围着地图议事。蒙恬指着九原以西的地界:“陛下,要是能把轨道修到这里,再往西就能到西域了。听说那边的大宛有种天马,能日行千里,要是能引来改良咱们的战马……”
“西域的葡萄也不错,”刘季插嘴,“酿的酒比蜀地的烈,要是能运到咸阳,肯定受欢迎。”
吕雉白了他一眼,对嬴政道:“陛下,臣妇觉得,当务之急是在九原建个织坊,把匈奴人的羊毛和汉人的织法结合起来,既能让军户和牧民增收,又能给边防将士添些御寒的毯子。”
嬴政点头:“准了。让将作监派工匠来,明年开春就动工。蒙恬,你安排些可靠的军户学织染,将来好管理织坊。”
窗外的风呜呜地刮着,像在诉说着边境的苍凉。赵姬望着烛火下众人的身影,忽然觉得,这九原郡的夜晚,比蜀地的锦缎、越地的稻花更让人心里踏实——因为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都在用力地活着,用汉人的犁、匈奴的马、墨家的机关,在这片苍凉的土地上,种出属于大秦的安稳与希望。
第二天离开时,军户们送来了新收的粟米和纺好的羊毛线。匈奴妇人还塞给嬴季曼一个羊毛毡做的小老虎,针脚虽粗,却憨态可掬。
蒸汽汽车驶离九原郡城时,嬴季曼趴在车窗上,看着那架巨大的水车渐渐变小,忽然道:“祖母,等轨道修到这里,咱们再来,是不是就能坐火车看匈奴人织毯子了?”
“会的。”赵姬笑着点头,“到时候,火车上能载着蜀地的织机、越地的稻种、九原的羊毛,还有咱们所有人,一起看这天下,怎么变得越来越好。”
车窗外,草原的风卷着苜蓿的清香扑面而来,远处的长城像条巨龙,蜿蜒在群山之间。嬴政望着那道雄伟的城墙,忽然对蒙恬道:“告诉将士们,好好守着,等火车通了,朕给他们送新铸的炮来,让他们看看,大秦的铁,比匈奴的弓还硬。”
蒙恬躬身应诺,声音在风中格外响亮。蒸汽汽车的铜顶在阳光下泛着光,载着满车的希望与憧憬,朝着下一个郡县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