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卤脉引·春潮(2/2)
原来林掌柜带卤脉膏回去,给他娘涂了试试——老婆婆患风湿多年,连下床都难,竟真靠这膏缓了过来。林掌柜非要多给银子,又说:\"我带了些江南的新茶,给姑娘和阿伯尝尝。\"
阿伯留他们吃饭,萧晚炖了卤脉水鱼汤,又蒸了枣泥糕。饭桌上,林掌柜忽然问:\"姑娘家的盐这么好,怎么不往江南卖?那边盐商多,价钱也公道。\"
陈禾愣了下,看向阿伯。阿伯叹道:\"以前老陈头去过江南,说路远,盐运到那边容易潮。\"林掌柜笑道:\"我有法子!用桑皮纸包盐,再装在木盒里,路上垫上干草,保准不潮。\"
萧凡眼睛一亮:\"真能行?\"林掌柜点头:\"我常帮药铺运药材,这点法子还是有的。若姑娘信得过,我帮你们联系江南的盐商,就说陈记盐田的细盐,是能入药的好东西。\"
陈禾没立刻应,夜里翻老陈头的账册,见最后一页写着:\"盐走千里,凭的是心诚。\"她把账册递给萧凡,轻声道:\"要不试试?\"萧凡点头:\"我跟阿伯说去,实在不行,大不了我们自己送一趟。\"
阿伯听了也赞成:\"老陈头当年总说,盐是给人吃的,走得远些,让更多人尝到,才不亏了这卤脉。\"
接下来几日,村里人都帮着准备。陈禾教大家用桑皮纸包盐,萧晚学着编草垫,萧凡和阿伯修了辆旧马车——要装五十袋细盐,得结实才行。林掌柜在村里住了五日,帮着写了封信给江南的盐商,又画了条近路。
出发前一日,陈禾去枣树下挖卤花酿。陶罐打开时,一股甜咸香涌出来——卤花和枣泥混在一起,竟成了稠稠的酱,颜色像琥珀。她舀了一勺尝,又酸又甜,还带着点卤香。
\"正好带上路上吃。\"萧晚拿了几个青杏,\"渍在里面,路上解暑。\"陈禾笑着把卤花酿装进小瓷瓶,塞给萧凡:\"你路上带着,别中暑。\"
第二日天刚亮,萧凡和阿伯套好马车,陈禾站在村口送。林掌柜也跟着去,说要帮着引路。萧晚拉着陈禾的手:\"姐,哥和阿伯路上要小心。\"
马车轱轳驶远,陈禾站在老槐树下望了许久。风里飘着卤霜草的清香,她忽然想起老陈头账册里的话:\"卤脉通四海,盐香满九州。\"摸了摸口袋里的账册,指尖竟有些发烫。
这日陈禾在盐田忙到黄昏,正要收工,忽然看见枣林边有个黑影。她心里一紧,捡起根枣树枝悄悄走过去——竟是萧晚蹲在树下,手里拿着个小陶罐,正往里面装卤花。
\"你在做什么?\"陈禾轻声问。萧晚吓了一跳,回头笑道:\"姐,我也想试试做卤花酿,等哥回来给他尝。\"陈禾蹲下来,帮她把卤花和枣泥拌匀:\"得封紧口,不然会坏。\"
姐妹俩蹲在枣树下埋陶罐,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陈禾忽然觉得,这盐田的日子就像卤花酿,初时看着寻常,等日子慢火煨过,才知藏着这么多滋味。收雪池里的春卤还在涌,卤霜草的新绿漫到了池边,风一吹,沙沙地响,像在说些温柔的话。
过了半月,萧凡和阿伯回来了。马车停在村口,萧晚第一个冲过去,见他们身后跟着个穿绸缎的商人,正笑着和阿伯说话。\"这是江南来的王掌柜,\"萧凡笑着对陈禾说,\"他说要长期收我们的盐。\"
王掌柜拱手道:\"陈姑娘的细盐果然名不虚传,我铺子刚摆出来,就被药铺和酒楼抢着买了。\"阿伯拍着萧凡的肩笑:\"多亏了林掌柜引路,不然我们哪能做成这生意。\"
夜里一家人围在柴房算盐钱,萧晚忽然想起什么,拉着陈禾往枣林跑:\"姐,我做的卤花酿能挖了!\"两人挖开土,打开陶罐,里面的卤花酿虽不如陈禾做的稠,却也透着甜香。
萧晚舀了一勺给萧凡:\"哥你尝,我自己做的。\"萧凡尝了口,笑着点头:\"比姐做的还甜。\"陈禾看着他们笑,心里暖烘烘的——老陈头的账册摊在桌上,月光透过窗纸照进来,落在\"卤花酿\"三个字上,像撒了层银霜。
春末的雨落下来,打在盐田的卤灯上,溅起细小的水花。陈禾把新记的账册放进木箱,和老陈头的旧账册放在一起。箱底的卤脉膏还剩小半碗,卤花酿的瓷瓶摆在旁边,一个黑褐如墨,一个琥珀似金。
她忽然想起林掌柜说的江南,想起王掌柜说的酒楼药铺,觉得这卤脉水好像真的活了,顺着路,流到了千里之外。而枣树下的卤霜草,又冒了新叶,叶背的绒毛沾着雨珠,亮得像颗颗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