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 第541章 新征途

第541章 新征途(2/2)

目录

萧凡皱了皱眉,没接话。陈教授客气地说:“张经理,多谢你的好意,不过我们已经和康启生物达成了合作意向,暂时不需要其他合作方了。”

张经理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又看向叶之澜:“叶工,你们的成品转化技术虽然不错,但前体浓度太低,会影响后续的产能。我们绿研生物的前体浓度能达到2毫克\/克,要是用我们的前体,你们的成品产量至少能翻5倍,这对你们和康启生物的合作也是好事啊。”

叶之澜这时开口了:“张经理,我们之前了解过,你们的前体虽然浓度高,但杂质含量也高,之前有实验室用你们的前体做转化实验,成品纯度只有85%,而我们用自己培养的前体,成品纯度能达到99.2%,符合制药行业的标准。而且我们已经找到提升成品浓度的方法,接下来会添加深海嗜热菌的代谢产物,预计能把成品浓度提升到0.8毫克\/克以上,不需要依赖外部前体。”

张经理被说得哑口无言,只好尴尬地笑了笑:“那好吧,要是你们后续有需要,随时联系我。”说完,便拿着资料离开了。

看着张经理的背影,叶之澜忍不住吐槽:“之前在餐厅还吹牛说他们的技术多厉害,现在又来谈合作,肯定是知道自己的成品转化技术不过关,想蹭我们的技术。”

“别管他们,做好咱们自己的事就行。”萧凡打开实验室的门,“先把小试放大的设备清单列出来,明天就联系厂商报价,争取下周能确定设备供应商。”

实验室里还是老样子,培养箱里还放着之前的藻株样本,办公桌上堆着厚厚的实验记录,黑板上还写着之前的实验数据。叶之澜放下行李,就去检查培养箱里的藻株,萧凡则打开电脑,开始列设备清单——500升发酵罐、无菌操作台、离心分离机、高效液相色谱仪……每一项设备都要注明型号、参数和预算,还要对比不同厂商的报价和交货周期。

陈教授这时去了趟研究所的财务室,回来后拿着一份预算表:“我和财务算了下,小试放大需要采购的设备大概要150万,刚好能用上康启生物的第一期资金,不过得尽快确定厂商,不然设备交货周期太长,会耽误项目进度。”

“我已经联系了两家厂商,明天他们会把报价单和设备参数发过来。”萧凡指着电脑屏幕,“一家是上海的厂商,做生物发酵设备有10年经验,交货周期是45天;另一家是广州的厂商,交货周期是30天,但价格比上海的贵5%,咱们得对比一下设备的质量和售后服务,再做决定。”

叶之澜这时从培养箱那边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培养皿:“萧凡,你看,这是咱们之前传代的藻株,已经培养了7天,浓度比之前高了10%,说不定不用添加深海嗜热菌的代谢产物,就能把成品浓度提升一点。”

萧凡接过培养皿,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确实,藻株的生长状态很好,细胞壁也更厚实,可能是之前调整了营养液配方的原因。不过还是得按原计划添加深海嗜热菌的代谢产物,争取把成品浓度稳定在0.8毫克\/克以上,这样中试的时候更有把握。”

接下来的几天,三人都在忙碌中度过。萧凡每天和设备厂商沟通,对比设备参数,还去了趟上海的厂商实地考察,确认他们的生产车间符合Gp标准;叶之澜则负责藻株的扩培,每天记录藻株的生长情况,调整营养液配方,还做了几次添加深海嗜热菌代谢产物的小试,成品浓度最高达到了0.78毫克\/克,离0.8毫克\/克的目标越来越近;陈教授则忙着和省生物研究所对接,确定动物实验的方案——计划用大鼠做急性毒性实验和药效实验,先验证红海素的安全性,再测试它的抗氧化活性,因为之前的文献研究表明,红海素可能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能用于抗衰老护肤品或保健品。

一周后,设备厂商评估会如期举行。上海和广州的厂商都派了技术人员来介绍设备,萧凡团队和康启生物的张工一起打分,最终上海的厂商综合得分更高——虽然交货周期长了15天,但他们的设备有自动控制系统,能实时监控发酵罐的温度、ph值、溶氧量,还能远程操作,方便后续的技术维护,而且售后服务也更完善,承诺设备出现问题后24小时内响应。

确定完设备厂商,双方很快签订了合作合同。康启生物的第一期资金在合同签订后10日内到账,萧凡团队立刻支付了设备定金,厂商开始安排生产。

与此同时,动物实验平台的考察也顺利完成。省生物研究所的动物实验平台符合GLp标准,有专门的SpF级动物房,能提供大鼠、小鼠、兔等实验动物,而且实验人员经验丰富,之前做过很多生物制药的动物实验,能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陈教授和他们签订了合作协议,约定小试放大完成后,立刻启动动物实验。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一个月过去了。上海的设备厂商按时交付了500升的发酵罐和其他设备,萧凡团队和厂商的技术人员一起,花了一周时间完成设备安装和调试。调试那天,叶之澜特意穿上了无菌服,跟着技术人员一起进入发酵车间,看着发酵罐的搅拌桨缓缓转动,温度、ph值、溶氧量的数值在显示屏上稳定跳动,她心里既紧张又期待——这是他们第一次操作工业级的发酵设备,能不能成功,就看接下来的小试放大了。

“准备接种藻株。”萧凡穿着无菌服,手里拿着装有藻株种子液的容器,对旁边的叶之说,“按之前的配方,营养液的浓度是20克\/升,ph值控制在7.0-7.2,温度控制在25c,溶氧量控制在60%-70%,没问题吧?”

“没问题,我已经检查过营养液的配置,参数都对。”叶之澜点点头,打开发酵罐的接种口,萧凡小心翼翼地把藻株种子液倒进去,然后关闭接种口,启动发酵罐的搅拌系统和通气系统。

接下来的13天,萧凡和叶之澜轮流值班,每天都要去发酵车间查看设备运行情况,取样检测藻株的生长浓度和成品浓度。前7天,藻株生长速度很快,浓度每天都在提升,成品浓度也从0.1毫克\/克慢慢涨到0.3毫克\/克;到了第10天,藻株生长进入稳定期,成品浓度涨到0.42毫克\/克;第13天,发酵结束,萧凡和叶之澜一起取样检测,成品浓度达到了0.43毫克\/克,培养周期13天,完全符合小试成功的标准。

“成功了!”叶之澜看着检测报告上的数字,激动得跳了起来,眼里闪着泪光,“咱们的小试放大成功了!”

萧凡也笑了,拍了拍她的肩膀:“别激动,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中试呢。不过咱们得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陈教授和李总监,让他们放心。”

陈教授接到电话时,正在省生物研究所沟通动物实验的细节,听到小试放大成功的消息,立刻笑着说:“好!好!我马上和李总监说,让他们尽快拨付第二期资金,咱们准备启动中试和动物实验。”

李总监接到消息后,也很开心,当天就安排财务拨付了第二期资金,并表示会派张工过来协助中试设备调试,确保中试顺利推进。

小试放大成功的那天晚上,陈教授请萧凡和叶之澜去吃了顿火锅,还是叶之澜之前说的特辣锅底。看着锅里翻滚的红油和食材,叶之澜突然想起封闭研究时吃的泡面,忍不住感慨:“之前吃泡面的时候,真没想到咱们能这么快推进到中试,还和康启生物达成了合作。”

“是啊,这一路不容易。”陈教授喝了口啤酒,看着两人,“不过接下来的中试更关键,500升的发酵罐成功了,接下来要放大到5000升的中试发酵罐,难度会更大,比如溶氧量的均匀分布、温度的控制精度,都需要咱们和设备厂商、康启生物一起解决,不能掉以轻心。”

萧凡点点头,夹了一块毛肚放进锅里:“我已经和张工沟通过了,中试设备的采购下周启动,还是找上海的厂商,他们有5000升发酵罐的生产经验,而且能根据咱们的小试数据,优化设备的参数,确保中试顺利。另外,动物实验也得尽快启动,我已经把藻株样本送到省生物研究所了,他们下周开始做急性毒性实验,大概需要28天出结果,刚好能和中试的进度错开。”

叶之澜这时想起之前添加深海嗜热菌代谢产物的小试,说道:“对了,咱们在中试的时候,可以尝试添加深海嗜热菌的代谢产物,看看能不能把成品浓度提升到0.8毫克\/克以上。我已经联系了一家供应商,他们能提供高纯度的代谢产物,下周就能到货。”

“好啊,这个可以试试。”陈教授笑着说,“要是中试能把成品浓度提升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