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4章 漠北哀歌(1/2)
漠北的草原,像一张铺到天边的绿毯子,风在上面滚来滚去,一年四季都带着股子野草和尘土的味儿。住在这儿的牧民,骨子里就像这草,坚韧、沉默,敬畏着天和地。
老巴图就是这样一个牧民。他六十多岁了,脸上的皱纹比羊肠小道还多,每一道都藏着风霜。他一辈子放羊,一辈子守着这片草原,也听着这片草原的故事。其中最神秘的,莫过于关于“清明鬼骑”的传说。
传说,每年清明前后,当南方的柳树抽出新芽,漠北的草刚刚返青的时候,边境那片叫“黑风口”的古战场上,就会出现一群白衣骑兵。他们悄无声息,像一阵风似的从草原尽头列队而来,又消失在另一头。马蹄不沾地,兵刃不闪光,他们从不伤害任何人,也不看任何人一眼,仿佛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牧民们说,那是几百年前战死在这儿的戍边将士。那一场仗打得天昏地暗,整整一支精锐骑兵,为了守住黑风口,全军覆没,连尸骨都没能收全。他们的怨气和不甘,化作了这支永不消散的队伍,年复一年,重演着那场悲壮的行军。
老巴图的爷爷的爷爷,据说就亲眼见过。可那又怎么样呢?鬼骑就是鬼骑,看看罢了,谁也不敢靠近。黑风口那地方,平时就阴森森的,风刮过都像哭嚎,更别提清明时节了。
这一年,老巴图的生活里多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他的小孙子,阿木尔,从镇上的学堂回来了。这小子在镇上跟着一个南来的老秀才学了几年识文断字,还学了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其中一样,就是吹笛子。
阿木尔带回来一根竹笛,碧绿碧绿的,像一截春天的魂。他总爱在羊群旁边吹,吹些南边的小调,婉转得像流水。老巴图听着,心里既高兴又有点不是滋味。他觉得,这草原上的汉子,该学的应该是套马、摔跤,是狼一样的嚎叫,而不是这种软绵绵的曲子。
“阿木尔,别吹那娘们唧唧的调调了,”老巴图磕了磕烟斗,“把羊都吹得不想吃草了。”
阿木尔嘿嘿一笑,收起笛子:“爷爷,这叫雅。您不懂。”
老巴图确实不懂。他只懂羊群、天气和草原的规矩。
转眼,清明就到了。天阴沉沉的,像一块湿透了的灰布。草原上的风也变得尖利,刮在脸上像小刀子。老巴图一早起来就心神不宁,羊儿也比平时躁动。他看着远处黑风口的方向,那片天空似乎比别处更黑一些。
“阿木尔,今天别跑远了,把羊圈在东边那片坡上。”老巴图嘱咐道。
阿木尔应了一声,却还是带着笛子,赶着羊群出了门。年轻人嘛,总觉得传说只是故事,哪有那么多忌讳。
下午,天色更暗了。老巴图正坐在蒙古包里补着一张破羊皮,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骚动。不是狼嚎,也不是羊叫,而是一种……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仿佛空气都凝固了。
他心里“咯噔”一下,扔下羊皮就冲了出去。
只见东边的坡地上,羊群挤成一团,吓得瑟瑟发抖。而阿木尔,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正呆呆地站在坡顶,望着黑风口的方向,手里的竹笛垂在身侧。
顺着阿木尔的目光,老巴图看到了。
他们来了。
从黑风口那片混沌的天地间,一队人影正缓缓浮现。他们穿着白色的盔甲,在昏暗的天色下泛着幽幽的光。他们骑在马上,身形挺拔,却像没有重量一样飘在半空。没有马蹄声,没有甲叶碰撞声,只有一片死寂。他们排着整齐的队列,面无表情地向前行进,眼神空洞地望着前方,仿佛草原上的一切,包括活生生的人,都只是空气。
一股寒气从老巴图的脚底板直冲天灵盖。他活了六十多年,听过无数遍传说,这是第一次亲眼见到。那感觉,比最冷的冬天还要刺骨。他想喊,想叫阿木尔快跑,可喉咙里像堵了团棉花,一个字也发不出来。
鬼骑的队伍离阿木尔越来越近,近得能看清他们盔甲上的裂纹,能看到他们年轻而毫无血色的脸。他们从阿木尔的身边经过,仿佛没有看到他。一个年轻的士兵,看起来也就十七八岁,头盔歪了,露出一半苍白的额头,他的眼神直勾勾地望着前方,充满了无尽的疲惫和悲伤。
老巴图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怕,怕这些鬼怪会突然发难,伤害他的孙子。
然而,什么都没有发生。队伍静静地、执着地向前,像一条流向虚无的白色河流。
就在这时,阿木尔突然动了一下。他举起了那根碧绿的竹笛,放在了唇边。
“疯了!”老巴图在心里哀嚎。这孩子是吓傻了吗?在这种时候吹笛子?
可笛声没有响起。阿木尔只是保持着那个姿势,身体微微颤抖,眼睛瞪得大大的,脸上满是惊愕和迷茫。
鬼骑的队伍正好从他面前经过。就在那名头盔歪斜的年轻士兵与他擦身而过的瞬间,阿木尔的脸上露出了倾听的表情。他侧着头,仿佛在努力捕捉什么极其微弱的声音。
爷爷,我听到了……阿木尔在心里对自己说。
那不是风声,也不是他吹过的任何一种曲调。那是一种低沉的、压抑的哼唱,像无数人在用尽最后一口气哼着一首歌。旋律古老而悲怆,没有歌词,却充满了诉说不尽的思念和痛苦。那声音直接钻进他的脑子里,让他浑身冰冷,心脏揪成一团。
他听懂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