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徐州市《贾汪区》(1/2)
煤城蝶变山水新生的生态文旅区
贾汪区地处徐州市主城区东北部,东接邳州市,西连鼓楼区,南邻铜山区,北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接壤,是苏鲁边界重要的交通节点与生态门户。这片曾因煤炭而兴盛的土地,历经产业转型的阵痛与生态修复的深耕,从“黑煤城”蜕变为“绿氧吧”,如今兼具工业遗存的厚重、山水生态的灵秀与历史文化的底蕴,形成了“生态优先、文旅赋能、产城融合”的独特发展格局。
一、区域概况与行政区划
(一)基本格局
贾汪区总面积6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51.37万,人口密度适中,区域发展空间开阔。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7°17′-117°42′、北纬34°17′-34°32′之间,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低山丘陵,南部为平原地貌,境内大洞山、卧龙泉、督公湖等山水资源错落分布,京杭大运河支流、不老河等河流贯穿全境,形成了“三山两水五分田”的地貌特征。作为徐州重要的交通枢纽组成部分,京沪高铁、陇海铁路穿境而过,连霍高速、京台高速设有出入口,310国道、206国道纵横交错,市区地铁1号线延长线直达境内,水陆空铁一体化交通体系日趋完善,通达苏鲁皖豫四省周边城市。
(二)下辖街道与镇简介
贾汪区现辖5个街道、5个镇,街道与镇功能互补,形成了“城区集聚、乡镇支撑、全域协同”的发展格局:
1.老矿街道:位于贾汪区中部,面积约10平方公里,是贾汪区的老城区核心。作为贾汪煤炭工业的发源地,辖区内保留了大量工业遗存,同时通过旧城改造,引入现代商贸、文化创意等业态,老矿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煤城记忆,商业配套完善,生活便利,是感受贾汪城市变迁的核心区域。
2.大泉街道:地处贾汪区南部,面积约68平方公里,与徐州主城区接壤。辖区内生态资源富集,大洞山风景区、督公湖景区核心区域坐落于此,同时分布着高品质居住社区与商业配套,是贾汪生态旅游与城市拓展的重要载体,展现了“山水+新城”的发展特色。
3.大吴街道:位于贾汪区东南部,面积约46平方公里,东接邳州市。辖区内工业基础扎实,曾是贾汪重要的工业重镇,如今逐步转型发展装备制造、物流仓储等产业,同时临近京杭大运河,水运优势显着,是贾汪东南部重要的工业与交通节点。
4.潘安湖街道:地处贾汪区西南部,面积约52平方公里,因潘安湖湿地公园得名。辖区内核心资源为潘安湖生态景区,是在采煤塌陷地基础上修复建成的生态示范区,同时布局了文旅康养、休闲度假等产业,是贾汪生态转型的标志性区域。
5.青山泉镇:位于贾汪区西部,面积约83平方公里,西连鼓楼区。镇内工业与生态并存,既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又有卧龙泉生态博览园等文旅资源,煤炭工业遗存与生态修复成果交相辉映,是工业转型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典范。
6.汴塘镇:地处贾汪区北部,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北邻山东省台儿庄区。镇内山林资源丰富,督公湖上游水域贯穿其间,生态环境优越,重点发展生态农业、林果种植与乡村旅游,是贾汪北部的生态屏障与乡村振兴标杆镇。
7.江庄镇:位于贾汪区西北部,面积约75平方公里,北接山东省台儿庄区。镇内矿产资源曾较为丰富,如今依托山地资源,发展生态养殖、林果产业与休闲农业,同时保留了部分工业遗存,是贾汪西北重要的综合发展镇。
8.塔山镇:地处贾汪区东部,面积约96平方公里,东接邳州市。镇内农业特色鲜明,是徐州重要的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基地,同时拥有督公湖部分水域与历史遗存,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形成了“农业+休闲”的独特模式。
9.紫庄镇:位于贾汪区东北部,面积约88平方公里,北邻山东省台儿庄区。镇内曾是贾汪重要的煤炭产区,如今通过生态修复,发展设施农业、休闲采摘与乡村旅游,采煤塌陷地变身田园综合体,是贾汪生态转型的重要片区。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一)发展历程
贾汪区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境内汴塘镇、塔山镇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现,证实了早在数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早期农业文明。夏商时期,此地属古大彭国疆域,是彭祖文化的辐射区域。西周至春秋时期,隶属宋国,战国末期归楚,秦统一六国后,随彭城县划入泗水郡,正式纳入中原王朝行政体系。
两汉时期,贾汪所在区域作为彭城的东北部屏障,是重要的军事与农业片区,境内分布着多处汉代聚落与墓葬遗存,印证了当时的人口集聚与经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徐州作为南北政权争夺的战略要地,贾汪区域因地处苏鲁边界,成为军事防御的重要节点,行政区划屡经变迁,先后隶属徐州刺史部、北徐州等建制。
隋唐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徐州成为南北水运枢纽,贾汪区域依托运河支流与陆路交通,逐步形成小型集镇,农业与手工业缓慢发展。北宋时期,徐州成为京东路重要城市,贾汪区域作为城郊片区,以粮食种植与采石业为主,苏轼任徐州知州期间,治理黄河水患的工程惠及此地,提升了区域水利条件。
明清时期,贾汪区域属徐州府铜山县,因地处苏鲁边界,商贸活动逐步兴起,形成了多个乡镇集市。近代以来,贾汪的煤炭资源被大规模开采,1912年贾汪煤矿正式开采,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随着煤炭产业的兴盛,人口大量集聚,城镇规模逐步扩大。1949年以后,贾汪划归山东省徐州市,1953年随徐州划归江苏省,1957年设贾汪镇,1965年成立贾汪区,成为徐州市辖区。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煤炭资源枯竭与生态环境问题凸显,贾汪面临“煤尽城衰”的困境。近年来,贾汪区大力推进产业转型与生态修复,采煤塌陷地变身湿地公园、田园综合体,传统工业向装备制造、文旅产业转型,实现了从“煤炭依赖”到“生态优先”的华丽蝶变,先后荣获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称号。
(二)文化脉络
贾汪区的文化脉络以工业文化为时代印记,融合两汉文化、边界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等多元元素,形成了层次丰富、特色鲜明的文化体系。
工业文化是区域文化的核心标识。作为百年煤城,贾汪承载着徐州煤炭工业的发展记忆,老矿井、铁路专线、矿工宿舍等工业遗存,见证了中国煤炭工业的兴衰,也孕育了“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矿工精神。如今,这些工业遗存通过改造升级,成为工业旅游、文化创意的重要载体,工业文化与现代创意的结合,为区域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活力。
两汉文化是区域文化的历史根基。贾汪作为古彭城的东北部片区,受两汉文化影响深远,境内分布的汉代墓葬、聚落遗址等,印证了两汉时期此地的重要地位。汉代的丧葬文化、农耕文化等在此留下深刻印记,成为区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丰富素材。
边界文化是区域文化的独特特质。贾汪地处苏鲁边界,长期以来,苏鲁两地的文化、习俗、语言相互交融,形成了兼具南北特色的边界文化。这种文化既体现在民俗风情、饮食特色上,也反映在商贸往来、民间交流中,使贾汪文化既有北方的豪迈刚健,又有南方的细腻灵动,成为连接苏鲁文化的重要纽带。
生态文化是区域文化的新生力量。随着生态修复工程的推进,贾汪从“黑煤城”变身“绿氧吧”,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潘安湖、督公湖等生态景区的建成,催生了生态休闲、康养度假等文化业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转化为生动实践,生态文化成为贾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着区域发展的新方向。
民俗文化是区域文化的鲜活载体。作为苏鲁边界的聚居地,贾汪保留了大量传统民俗,这些习俗融合了苏鲁两地特色,延续千年,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的纽带,展现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智慧与文化传承。
三、历史人物与近代名人
(一)历史人物
贾汪作为苏鲁边界的历史片区,虽未诞生全国知名的顶级历史人物,但多位历史名人在此留下活动足迹,或与区域历史发展紧密相关,为贾汪历史增添了厚重底蕴。
1.刘邦:西汉开国皇帝,秦末率义军攻占彭城后,以彭城为基地拓展势力。贾汪作为彭城东北部屏障,是刘邦军队驻守、防御的重要区域,境内汴塘镇、江庄镇一带相传为刘邦军队屯兵操练之处,相关地名传说与历史遗存,承载着对这位开国皇帝的历史记忆。
2.苏轼:北宋着名文学家、政治家,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任徐州知州。在徐期间,苏轼不仅带领百姓治理黄河水患,还曾游历贾汪北部山区,考察民情与矿产资源,其治理徐州期间的政策惠及贾汪区域,推动了当地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相关历史记载与传说印证了他与贾汪的渊源。
3.岳飞:南宋抗金名将,曾率军北伐,途经苏鲁边界。相传岳飞北伐期间,曾在贾汪境内安营扎寨,激励将士抗金报国,境内部分地名与传说与此相关,承载着民众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
4.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传》作者。相传施耐庵曾在苏鲁边界一带游历,搜集梁山好汉的民间传说,贾汪作为苏鲁边界重要片区,其山水风貌与民间故事可能为《水浒传》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境内部分乡镇的民俗与传说中,仍能找到与水浒文化相关的痕迹。
(二)近代名人
近现代以来,贾汪作为百年煤城,涌现出一批在工业、文化、教育等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们以自身所长为区域发展与国家建设作出了贡献。
1.郭乐山:近代煤炭工业先驱,贾汪煤矿早期开发者之一。清末民初,郭乐山敏锐发现贾汪的煤炭资源价值,积极推动煤炭开采事业,参与创办贾汪煤矿相关企业,引进先进开采技术与管理模式,带动了贾汪煤炭产业的兴起,为区域工业化与城镇化奠定了基础,是贾汪煤城历史的重要开创者。
2.张光中:近代革命志士,苏鲁边界抗日根据地创建者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张光中在贾汪及周边苏鲁边界地区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带领群众抗击日军侵略,为保卫家园、抗击外敌作出了重要贡献,其革命精神与事迹在贾汪区域广为流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贾汪人。
3.王吉德:现代矿工楷模,贾汪煤矿资深矿工。他从事煤炭开采工作数十年,始终坚守在采矿一线,凭借精湛的技术与吃苦耐劳的精神,多次完成紧急开采任务,保障了煤炭生产安全与供应,成为贾汪矿工精神的代表人物,激励着当地工人爱岗敬业、艰苦奋斗。
4.李可染:现代着名画家,祖籍徐州沛县,与贾汪有着深厚渊源。他曾多次游历贾汪的山水景观,尤其是贾汪生态转型后,其“李家山水”的艺术风格与贾汪的山水生态不谋而合,部分作品灵感源自贾汪的自然景观,为贾汪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注入了精神动力。
四、历史遗址与必游景点
(一)历史遗址
1.新石器时代遗址群:分布于贾汪区汴塘镇、塔山镇等地,是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骨器等文物,包括磨制石斧、黑陶碗、骨针等,印证了早在远古时期,贾汪区域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创造了早期农业文明,为研究苏北鲁南地区古代文明演进提供了重要考古依据。
2.汉代墓葬群:分布于贾汪区大泉街道、汴塘镇等地,是两汉时期的墓葬遗存。墓葬多为砖石结构,部分为土坑墓,出土了陶器、铜镜、铁器等文物,包括汉代陶楼、陶俑、青铜剑等,展现了汉代的丧葬习俗与物质生活水平,印证了两汉时期贾汪区域的人口集聚与经济发展,是研究汉代地方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