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余烬的抉择与远方的信标(2/2)
前途依旧黯淡,但道路已然清晰。
五天后,在少年的指引下,他们穿过一片迷雾笼罩的原始森林,抵达了一处位于巨大瀑布后的隐秘山谷。山谷内灵气充沛,鸟语花香,与世隔绝,随处可见古老的石刻和残存的祭祀遗迹。这里便是“守山人”的圣地。
山谷中仍有少数留守的老弱妇孺,见到少年归来,尤其是感受到他怀中圣物的气息,无不激动万分,泪流满面,用古老的语言匍匐祈祷。少年用族语快速解释了经过,众人的目光纷纷投向刘臻,充满了感激、敬畏和一丝疑虑。
一位最为年长、脸上布满刺青图腾的老婆婆(类似祭司)颤巍巍地走上前,仔细查看了刘臻掌心的烙印和玉石罗盘,又聆听了他对“门”前经历的简要叙述(省略了陈博士的复杂情况),最终用生硬的汉语说道:“‘钥’之使者,感谢你送回圣物延续守护。”她邀请刘臻进入山谷最深处的一座古老洞窟。
洞窟内,矗立着一座与“归墟之门”前祭坛风格相似、却规模小得多、保存更加完好的石制阵台。阵台周围刻满了复杂的星脉图谱,中心有几个凹槽。
在老婆婆的主持下,少年恭敬地将骨笛放入其中一个凹槽。刘臻也在指引下,将玉石罗盘放入另一个对应的凹槽。
当两件圣物归位的瞬间,整个阵台轻轻一震,表面的符文依次亮起柔和的光芒,一股平稳、浩大的能量波动以阵台为中心扩散开来,笼罩整个山谷,甚至与遥远方向的“归墟之门”产生了细微的呼应。山谷内的能量场明显变得更加和谐稳定。
圣物归位,此处的“谐调点”重新开始有效运转。
刘臻感到掌心烙印传来一阵舒畅的温热,仿佛完成了某种使命。
守山人一族对他感激不尽,盛情挽留。但刘臻心中清楚,这里的平静只是暂时的。“基金会”和“黑红衣”的威胁并未解除,他们绝不会放弃对“门”和圣物的追寻。外面的世界,依旧风波险恶。
他婉拒了挽留,只请求了一些补给和药品,并希望他们能帮忙照料那位少年,直到他完全康复。
临行前,那位老婆婆再次找到他,递给他一个用兽皮包裹的小物件。
“使者,这是先辈从‘门’的风暴中捡拾到的,或许对你有用。”老婆婆眼神深邃,“它指向远方另一个古老的‘点’或许也有需要守护的‘伤疤’或者答案。”
刘臻心中一震,打开兽皮。里面是一块巴掌大小、黝黑沉重、表面光滑如镜、却带着天然温热的神秘金属碎片。碎片的一面,用一种极其古老的、并非“守山人”体系的文字,刻着一个复杂的坐标符号和一个小小的、箭头般的印记。
这碎片是从“门”的能量风暴中溅射出来的?来自“彼端”?还是另一个未知的所在?它指向远方另一个古老的“点”?难道像“归墟”这样的“伤疤”,不止一处?
这个发现,如同在看似完结的画卷上,猛然撕开了一个通向更广阔天地的口子。
父亲和陈博士是否也知道其他“伤疤”的存在?“基金会”和“黑红衣”呢?这碎片指向的地方,是危机,还是转机?
他收起碎片,郑重道谢。这或许是他下一步的方向。
离开圣地山谷,刘臻再次孤身上路。但他不再迷茫。他有了短暂的目标——休养生息,消化所得,然后去探寻那碎片指引的、可能存在的另一个古老之地。
他凭借记忆和指南针,向着东方相对安全的区域跋涉。数日后,他找到了一个极其偏僻的、位于深山褶皱里的废弃羌寨。这里几乎与世隔绝,残存着几栋还算完整的石碉楼。
他选择了最隐蔽的一栋,稍作收拾,暂时安顿下来。他需要时间养伤,更需要时间整理父亲的手稿、陈博士的信件、守山人的传承以及自己所有的经历和感悟。
日子在寂静中流逝。伤势逐渐好转,体力慢慢恢复。他日夜研读那些珍贵的文档,结合“门”前的感悟,许多以往晦涩难懂之处豁然开朗。他对“谐调”的理解日益加深,对掌心烙印和“引路杖”的运用也更加纯熟。他甚至开始尝试绘制更加精准的能量流向图,推演“伤疤”的稳定机制。
然而,平静并未持续太久。
一天傍晚,他在碉楼顶层远眺时,突然看到极远处的山隘口,升起了三颗间隔有序的绿色信号弹!
那是“档案馆”内部约定的一种代表“安全”、“寻求联络”的紧急信号!是陈博士曾经提及的、他那一派系可能使用的联络方式!
刘臻的心猛地提了起来。是敌是友?是陷阱还是真的援手?陈博士已死,谁在发射信号?是敌人在模仿诱骗,还是陈博士生前安排的后续接应终于找到了附近?
他紧紧握住手中的金属碎片,感受着那陌生的坐标传来的微弱温热。
远方的信标已然亮起,新的风波,似乎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