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武道新章(1/2)
民国八年,春。河北完县。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孙禄堂已在自家院中打完一套自创的孙氏太极拳,气息绵长,神光内敛。
虽年过半百,身形依旧挺拔如松,动作间圆融贯通,已臻化境。
管家捧着两封书信,恭敬地候在一旁。
“老爷,山西来的信,还有一份请柬。”
孙禄堂净了手,接过信件。
一封是旧识、山西宋氏形意拳的宋铁麟所写,言语间提及山西近来气象一新,武术界亦有大动作,邀他前去一叙。
另一封,则颇为正式,来自山西省体育产业基金管理部,落款是负责人秦岳。
他展开请柬,目光扫过。
内容言辞恳切,邀请他前往山西新城,参与《武道修习与考评体系初步方案》的讨论会议。
信中提及,此会旨在厘定标准,规范传承,昌明武道,强健民魄,并言明已邀请南北多位武术名家共商大计。
孙禄堂放下请柬,端起一旁的粗瓷茶碗,默然不语。
他一生浸淫武学,集形意、八卦、太极为一身,创出孙氏太极,深知各派传承之秘,亦明了门户之见之深。
如今,竟有人欲制定统一之武道标准?
“武道……”他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在他心中,武术是技艺,是杀伐护身之法;而武道,则是技艺之上的理与心,是修身养性、参悟天地人之途径。
二者犹如枝叶与根本,缺一不可,却层次分明。
山西近年之变化,他亦有耳闻。
工商繁盛,新政频出,非复往日闭塞景象。
这体育产业基金竟能邀集南北宗师,其能量与抱负,恐怕不小。
宋铁麟的信中也隐约透露,此事背后或有更深远的考量,关乎武术在未来时代的位置。
他沉吟良久。
若真能借此机会,打破门户藩篱,为天下习武者立下一套公允的进阶之阶,使学者有途,贤者有名,或许真能一扫武林积弊,让真正的好功夫得以流传,而非敝帚自珍,最终湮灭。
更何况,信中提及的考评体系,隐隐与他多年来对武学系统化、理论化的思考暗合。
只是,此事牵涉甚广。
各家拳理不同,劲路迥异,如何定标准?
如何服众?
沧州李同臣那火爆脾气,河南陈向亭的绵里藏针,还有山西本地的戴、宋二兄,皆非易与之辈。
此去,恐非易事。
然而,一股属于武者的豪情与责任,在他胸中涌动。
他孙禄堂一生求索武学真谛,岂能固步自封于一家一院?
若能参与制定这开天辟地的武道标准,引领后世风潮,方不负平生所学!
“备车,去山西太原。”他放下茶碗,声音平静却不容置疑。
-----------------
宫宝田端坐在太师椅上,指尖缓缓捻动着那封来自山西的请柬。
信纸是上好的宣州纸,墨迹沉稳有力,落款处“山西省体育事业基金管理部”的印章鲜红醒目。
他年逾古稀,须发皆白,但腰背挺直如松,那双阅尽风云的眼睛微微眯着,让人看不透其中深浅。
“武道修习与考评体系……”他低声重复着这几个字,语调平缓,听不出喜怒。
屋内炭火正旺,噼啪作响,却驱不散他心头的几分凝重。
他宫宝田,师承董海川,曾是紫禁城最后一道屏障,见识过皇权的威严,也目睹了王朝的崩塌。
一身八卦掌功夫,辗转腾挪,趋避吉凶,早已融入骨血,更炼就了一双洞察世情的眼睛。
这山西,近几年来名头极响。
工商繁盛,新政频出,他是知道的。
但这体育事业基金竟将手伸进了武术界,还要厘定什么武道标准?
此事,透着不寻常。
“师父,山西这次动静不小,听说南北几位大家都收到了帖子。”侍立在一旁的大弟子轻声说道。
宫宝田“嗯”了一声,未置可否。
他脑海中闪过李同臣的刚猛,陈向亭的圆融,孙禄堂的渊深,还有山西本地的戴魁、宋铁麟,都不是易与之辈。
这些人聚在一起,商讨一个统一标准,谈何容易?
各家拳理迥异,劲路不同,门户之见更是根深蒂固。
这标准一旦定下,是福是祸,犹未可知。
他并非顽固不化之人。
乱世之中,武学式微,他是痛心的。
若能真有一套法子,让真正的好功夫流传下去,让后学有阶可攀,自然是好事。
但他就怕,这标准最后变成了一纸空文,或者更糟,成了某些人排除异己、谋取名利的工具,反而玷污了武道的清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