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从小镇科员到权力巅峰 > 第121章 一份送往省城的内参

第121章 一份送往省城的内参(2/2)

目录

她把自己关起来,拒绝了所有采访任务,调阅了省里近五年来所有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研究了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路径和数据。

灯光下,她的面前堆满了小山一样的资料,稿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逻辑框架。

陈铭那些高屋建瓴的战略构想,正在她的笔下,被转化为一篇逻辑严密、数据详实、文笔犀利、观点鲜明的策论雄文。

她的眼中没有疲惫,只有一种创作欲被彻底点燃的兴奋。

她知道,自己正在打磨的,不是一篇普通稿件,而是一发足以改变一个地区命运的“炮弹”!

文章初稿完成的那天夜里,她没有丝毫停歇,立刻拨通了一个存了许久,却极少动用的电话号码。

电话那头,是省党报内参部的一位老编辑,也是她大学时期的实习导师,对她一直欣赏有加。

“小宋啊,这么晚了,有什么急事?”老编辑的声音带着一丝倦意。

“王老师,我这里有一篇稿子,我觉得,它或许能回答您上个月在专栏里提出的那个问题。”宋佳的声音沉稳而自信。

老编辑上个月的专栏,探讨的正是“中部地区如何避免在新一轮发展中被边缘化”的宏大命题。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随即传来兴趣盎然的声音:“哦?发过来我看看。”

夜,更深了。

当那篇题为《关于内陆县域经济主动破局的“平含方案”探索与思考》的稿件,通过加密邮件发送过去时,宋佳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她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任务。

剩下的,就交给时间。

三天后,省城,省发改委大楼。

区域经济发展处处长办公室里,年近五十的李建兴正拧着眉头,看着桌上的一份报告。

报告显示,全省超过一半的农业县,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都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症状,引进来的企业要么半死不活,要么干脆就是高污染的落后产能,地方经济转型的压力巨大。

作为主抓这项工作的领导,李建兴最近为此愁得头发都多掉了几根。

就在这时,秘书敲门进来,将一份刚刚印发的《发展内参》轻轻放在了他的桌上。

“处长,这期内参,您或许会感兴趣。”

李建兴随手拿了过来,目光在封面上扫过。

当《关于内陆县域经济主动破局的“平江方案”探索与思考》这个标题映入眼帘时,他的眉毛猛地一挑。

平江县?他有点印象,似乎是省里一个经济排名常年垫底的农业县。

他带着一丝好奇,翻开了内参。

“……破局的关键,不在于‘量力而行’的守成,而在于‘创造需求’的开拓……通过建设现代化新城平台,提前布局,以空间换时间,将区位劣势转化为后发优势……”

“……‘平江方案’的核心,是以政府的前瞻性规划,撬动社会资本的逐利性,将沉睡的土地资源,转化为未来发展的核心资产……”

文章的观点犀利而新颖,论证大胆又严谨。

李建兴越看,眼睛越亮。

他仿佛看到了一扇紧闭的窗户,被猛地推开,一股新鲜的空气瞬间涌了进来。

这篇文章里提出的思路,不正是他一直在苦苦思索,却没能形成系统理论的东西吗?

当他看到文章最后,对“平江方案”的具体规划,包括交通枢纽的预判、产业集群的构想时,他再也坐不住了,猛地一拍桌子。

“好!好一个‘平江方案’!”

他拿起桌上的红笔,在文章的标题上,重重地画了一个圈。

然后,他的笔尖落在了文章末尾的署名单位上。

平江县,陈铭。

李建兴的目光,在那两个字上停留了许久,眼神中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他抬起头,按下了桌上的内线电话。

“小王,到我办公室来一下。”

秘书很快推门进来。

李建兴将那份内参递过去,用笔指着那个名字,沉声吩咐道:

“给我查一下,这个陈铭是什么人。”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