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章 柴宗训思虑心声:咚咚三声。林阿夏见状说夫君怎么了?(1/2)
残影映心照故人与
夜色褪去,晨光穿透承天殿的琉璃窗,在金砖地面上投下斑驳光影。柴宗训坐在符太后床畔的梨花木椅上,指尖轻轻覆在母亲微凉的手背上,目光落在她渐显红润的面容上,心中既有欣慰,又藏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怅惘。
昨日解开母亲心结后,殿内气氛虽重回温馨,可他总觉得心头萦绕着一股莫名的情绪——像是幼时未说出口的依赖,像是对先帝未尽的孺慕,又像是对过往风雨岁月的感慨,层层叠叠,挥之不去。
“咚——咚——咚——”
三声沉闷的声响突兀地在心头炸开,并非来自殿外的宫鼓,反倒像是从灵魂深处传来的共鸣,震得柴宗训心口微微发紧。他下意识地挺直脊背,眉头微蹙,指尖无意识地攥紧了母亲的手,目光扫过殿内——宫女们正轻手轻脚地收拾着药碗,阳光安静流淌,并无任何异常,可那股心悸感却愈发强烈。
“夫君,怎么了?”
林阿夏端着刚温好的蜜水走进殿内,见他神色凝重,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眼神涣散地望着前方,仿佛魂魄出窍一般,连忙快步上前。她鬓边的珠钗随着步伐轻轻晃动,昨日跑丢红盖头后未及仔细打理的发丝,此刻柔顺地贴在脸颊,平添了几分温婉。
柴宗训猛地回过神,眼中的迷茫渐渐褪去,握住她递来的蜜水,指尖仍残留着心悸的余韵:“方才……我好像听到了三声心跳,不,是从心里传来的声响,紧接着,好多过往的画面,突然涌进了脑海里。”
“画面?”林阿夏蹲下身,与他平视,语气中满是关切,“是幼时的往事吗?陛下是不是太过操劳,心绪难平才会这样?”她伸手探了探他的额头,温度正常,“太后娘娘心结已解,身体日渐康复,陛下也该放宽心,莫要让过往的执念牵绊住。”
柴宗训摇了摇头,端着蜜水的手微微颤抖。那些画面太过清晰,仿佛就发生在刚才——梳着双环髻的自己,身着铠甲的先帝,温柔浅笑的年轻母亲,还有虎头虎脑的石德昭,眼神复杂的赵匡胤……一幕幕,如同潮水般在脑海中翻涌,将他心底的遗憾与牵挂无限放大,让他分不清是现实还是幻觉。
“娘,喝点蜜水润润喉。”他强压下心头的激荡,将蜜水递给符太后,目光却不由自主地飘向远方,脑海中的画面再次浮现。
符太后缓缓睁眼,接过蜜水,浅酌一口,目光落在他魂不守舍的脸上,带着几分洞察:“训儿,你心中尚有心事?”
被母亲一语点破,柴宗训索性坦诚道:“娘,昨日与你谈心后,儿子总觉得像是缺了点什么。刚才那三声声响过后,幼时你带着我逃亡的日子,先帝在世时的教诲,还有石德昭、赵匡胤他们……所有过往的片段都涌了上来,像是在质问我,又像是在期盼我。”
他的声音带着几分沙哑,脑海中,幼年的自己正嬉笑着扑进母亲怀里,撒着娇说要像爹爹一样做大英雄;先帝坐在御书房内,握着他的手教他写字,眼神中满是期许;石德昭拉着他的胳膊,要去御花园分享偷偷藏起来的点心;赵匡胤站在一旁,看着他们嬉戏,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野心……
这些画面,有的温馨,有的惊险,有的充满了欢声笑语,有的则带着无尽的辛酸与无奈。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得可怕,仿佛被心底的执念放大了无数倍,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当年的情绪——依赖、孺慕、喜悦、遗憾,还有一丝未曾察觉的不安。
“原来,娘当年带着我逃亡,吃了那么多苦。”柴宗训看着脑海中符太后为了保护他,不惜自己挨饿受冻,甚至为了躲避追兵,划伤了手臂,眼中满是心疼与愧疚,“儿子那时候还不懂事,总是哭闹,让娘更加为难。”
符太后握住他的手,感受到他指尖的冰凉,眼中泛起一丝泪光,轻轻拍了拍他的手背:“傻孩子,为了你,娘做什么都愿意。当年虽然辛苦,但只要能看到你平平安安,娘就心满意足了。”
林阿夏站在一旁,看着柴宗训时而痛苦、时而欣慰、时而愧疚的神情,心中已然明了。那些过往的片段,是他心中未了的遗憾,是他一直未能释怀的心结。刚才那莫名的声响,不过是一个契机,让这些深埋心底的情绪彻底爆发出来,将心结放大成了脑海中的“现实”。
她没有打断他,只是安静地陪伴在一旁,用眼神给予他支持。她知道,此刻的柴宗训,需要的是正视这些过往,而不是逃避。
脑海中的画面还在继续流动,渐渐定格在柴荣临终前的那一刻。病榻上的柴荣面色憔悴,却依旧强撑着身体,握住少年柴宗训的手,语气沉重:“训儿,大周的江山,就交给你了。你要善待百姓,重用贤臣,远离奸佞,一定要让大周强大起来,一统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
“爹爹!”少年柴宗训泣不成声,“儿子一定记住您的教诲,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柴荣微微一笑,眼中带着欣慰,也带着一丝不舍,缓缓闭上了眼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