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那年搞军工,我的无人机卖爆了 > 第137章 火箭炮不仅能打人,还能打飞机

第137章 火箭炮不仅能打人,还能打飞机(1/2)

目录

“什么?你还有想法?”

冯镇国司令员不由地张大了嘴。

姜晨这小子到底是从哪冒出来?

难不成是鲁班转生了?

房间中依然弥漫着“东风二号改”图纸散发出的油墨和纸张的味道。

虽然‘东风’是国家的战略重器,但眼下最迫切的问题,是如何应对猴子国在南疆的空袭威胁。

‘鹰眼’机载雷达需要时间研制,即便姜晨和龙阳军工厂的速度再快,他们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用装备了JL-7A的战机去替换前线的歼-6。

冯振国司令员叹了口气。

猴子国得到了联邦政府的米格-21MF增援,在空战中占据了性能优势。

如果不能尽快找到一种有效的手段,来遏制他们的空中优势,地面部队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猴子随时可能卷土重来,甚至出动更多的战机,对前沿阵地进行更大规模的轰炸!

他看着姜晨,眼中充满了期盼:“姜晨同志,你总能打破常规,给我们带来惊喜。对于目前南疆面临的这种空情劣势,在‘鹰眼’形成战斗力之前,你有什么……临时性的,或者说能快速部署、快速见效的解决方案吗?”

冯司令显然明白了姜晨的意思。

姜晨想到的一定是一种能在短期内填补空军劣势,保护地面部队不受空中威胁的“救急”武器。

姜晨没有第一时间回答,而是沉吟片刻,脑海中迅速过滤着系统日志中那些与防空相关的技术选项和优化方案。

“司令员,冯教授,”姜晨开口说道,“面对猴子国米格-21MF的威胁,我们确实需要一种能够快速部署并形成拦截能力的武器。”

他顿了顿,提出了第一个思路:“我注意到,我们部队目前装备的红旗-2防空导弹系统,虽然是较早期的型号,但其基本框架和技术基础是存在的。在我的……一些研究中,发现红旗-2在制导方式、抗干扰能力以及战斗部引信设计等方面,或许还有一定的优化空间。如果能对现有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改进,理论上来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拦截性能,尤其是在面对米格-21这种目标时。”

红旗-2防空导弹,是龙国基于联邦政府S-75地空导弹仿制改进而来,是国家重要的中高空防空骨干力量。

虽然存在机动性差、依赖固定阵地部署、容易受到电子干扰等缺点,但在七十年代末期,它依然是龙国能够拿得出手的少数几种防空导弹之一。

姜晨之所以提出对红旗-2进行优化,正是因为他在系统日志中看到过针对现有防空导弹的“性能提升包”或“优化建议”,其价格和技术难度相对较低,或许能在短期内为紅旗-2注入新的活力。

这与他对“东风二号改”的帮助,异曲同工。

然而,冯远征教授听后,眉头再次皱起。

“红旗-2……姜晨同志,你说的方向性建议确实有可能。红旗-2作为早期防空导弹,确实有不少可以完善的地方。但其自身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它是固定阵地防空系统,部署周期长,机动性差,容易被敌方侦察和摧毁。”

“而且,猴子国的米格-21MF,其飞行速度超过1马赫,具备一定的低空突防能力,红旗-2对付这类目标,并不是其最擅长的领域。即便进行优化,其反应速度和低空拦截效果,也难以满足前线伴随防空的急需。”

冯远征教授的评价,无疑点出了红旗-2系统的固有缺点。

在瞬息万变的南疆前线,地面部队需要的往往是能够快速转移、伴随前进,并能有效拦截低空高速目标的防空火力。

“冯教授说得对。”冯振国司令员认同地点了点头,“红旗-2系统部署起来太慢,而且阵地暴露后很容易被敌人空中力量定点清除。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更灵活、更迅速的防空手段。”

看到两位前辈对红旗-2优化方案的不足之处心知肚明,姜晨便知道,仅仅提出这个方案还不够。

他深吸一口气,决定将自己脑海中那个更为大胆,也更为“离谱”的想法,提了出来。

这才是他在系统商城中,看到那些精确制导火箭弹技术时,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可能性。

“司令员,冯教授,”姜晨的语气变得郑重起来,“关于快速部署、有效遏制敌方空中威胁这一点,我还有一个……更大胆一些的想法。或许听起来有些……离经叛道,但请允许我先阐述一下我的思路。”

冯振国司令和冯远征教授的目光再次聚焦在他身上,眼中带着一丝好奇,也夹杂着一丝担忧。

他们已经习惯了这个年轻人时不时冒出来的“惊人”想法,但面对当前这种紧急情况,任何一个“不成熟”的方案,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他们不是信不过姜晨,他们怕姜晨在取得成就之后,“飘了”。

那可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

他们也不会因为姜晨之前的一些成就,就对眼前这个年轻人盲从。

该指正,提出的,那就一定要说。

但在这之前,他们想看看这位天才是怎么想的。

“请讲!”冯振国司令员沉声道,示意姜晨继续。

姜晨组织了一下语言,开始解释他的“离经叛道”念头。

“我们的部队,目前装备了大量的多管火箭炮,比如107毫米火箭炮,以及一些122毫米火箭炮。这些火箭炮系统,具备射速快、火力密集、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尤其适合对地面集群目标或阵地进行火力压制。”

“而且目前,我们国家对于火箭弹的产量也是足够的。”

他停顿了一下,话锋一转:“我在思考,是否有可能将火箭炮技术与防空技术相结合,研制一种……名义上的‘高精度、远射程防空炮’?”

“什么?!”

姜晨的话音刚落,办公室内的两位长辈就再次发出了惊呼!

用火箭炮打飞机?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二战时期,确实有一些诸如“喀秋莎”之类的多管火箭炮被临时用于对空射击,但那都是靠蒙,靠饱和攻击,命中率几乎为零。

对着天空放一堆没有制导的火箭弹,连神仙来了也打不中高速移动的现代战机啊!

冯远征教授更是直接皱起了眉头,语气带着几分不解和质疑:“姜晨同志,你确定你刚才说的是‘防空炮’?还是‘防空导弹’?”

他第一时间认为姜晨是不是混淆了概念。

想再确定一下姜晨说的是防空导弹而不是火箭弹。

虽然防空导弹也用火箭发动机,但那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技术领域!

“不是防空导弹,也不是传统的防空炮。”姜晨摇了摇头,坚定地说道,“我的设想是,利用现有的多管火箭炮发射平台,对其发射的火箭弹进行改造,使其具备一定的防空能力。”

他开始详细阐述这个思路的核心原理:“具体来说,就是为火箭弹加装一套简易的弹载主动导引头——可以是红外或雷达导引头,专门用于在飞行末端锁定并跟踪目标战机。同时,火箭弹还需要配备一个高精度的近炸引信、以及一套能够进行小幅度弹道修正的简易控制系统。”

“在作战时,首先通过地面火控雷达系统,对目标战机进行精确跟踪和目标指示。然后,多管火箭炮系统向目标空域发射一连串加装了导引头和近炸引信的特制火箭弹。火箭弹在飞行的初始和中期阶段,可能采用地面火控雷达的指令进行粗略的弹道修正,将其引导到目标附近空域。在火箭弹接近目标时,弹载导引头自动开机,锁定目标战机,并启动简易控制系统,对火箭弹的飞行姿态进行微调,使其尽可能接近目标。一旦火箭弹与目标距离达到近炸引信的触发范围,战斗部就会起爆,利用破片和冲击波毁伤敌机。”

姜晨一口气将自己的设想说了出来。

这个思路,正是他在系统商城中看到【精确制导火箭弹技术(模块化)】后,结合当前南疆战局需求推演出来的。

他所描述的每一项技术,虽然对于龙国现在来说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理论上并非完全不可能实现,而且,相比于从零开始研制先进防空导弹,其基础似乎更薄弱,但路径似乎更“短”。

办公室内的气氛,在姜晨的阐述中,再次变得凝重而微妙。

冯振国司令和冯远征教授都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理论上,姜晨描绘的这个过程,从技术原理上来说,确实是可能的。

利用弹载导引头进行末端修正,利用近炸引信扩大杀伤范围,再结合多管火箭炮的高发射速度,形成密集的火力网……这似乎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火箭弹自身较低的单发命中率问题。

但是,从理论到实际,中间隔着无法想象的技术鸿沟!

冯远征教授首先提出了质疑。

“姜晨同志,你的想法……非常大胆,也非常具有创新性。将火箭炮用于防空……尤其是弥补红旗2防空导弹的空白区域——中近程防空,这个思路确实前所未有。但是,其中面临的技术挑战,也极为巨大。”

他摇了摇头,叹息道:“首先是弹载导引头。要在直径不足一百五十毫米的小口径火箭弹上,集成具备稳定跟踪高速移动目标能力的雷达或红外导引头,这本身就是世界级难题!尤其是雷达导引头,其体积、重量和功耗,以及抗干扰能力,以我们目前的电子技术水平,几乎不可能实现如此小型化。”

“即便是红外导引头,也需要在复杂的背景干扰中,稳定锁定米格-21这种高速、高机动目标,同时还要解决火箭弹自身发动机尾焰对红外信号的干扰问题。这同样是巨大的挑战。”

“其次,是弹载控制系统和弹道修正能力。火箭弹的飞行速度极快,旋转剧烈,如何在这样的平台上实现精确的姿态控制和弹道修正?需要高响应的控制舵面或燃气舵,以及能够快速计算和执行修正指令的弹载计算机——这在我们目前的弹药领域,几乎是空白!”

冯远征教授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恨铁不成钢的无奈:“最关键的是,命中精度和引信问题。米格-21的速度超过1马赫!相对速度非常高!即使弹载导引头能够锁定目标,简易的控制系统能否修正弹道使其在高速相对运动中足够接近目标?近炸引信需要在高速接近过程中精准触发,这需要极高的灵敏度和可靠性。如果命中精度太低,或者引信触发不准,发射再多火箭弹,也无济于事!”

“这已经不是二战时期螺旋桨飞机那种一百多米每秒的速度了!”冯远征教授的声音有些激动,“米格-21的速度,能够达到几百米甚至上千米每秒!用火箭弹去打,这难度……太大了!太大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