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那年搞军工,我的无人机卖爆了 > 第150章 天雷之眼

第150章 天雷之眼(1/2)

目录

接下来的日子,06车间灯火通明,机器轰鸣声昼夜不息。

姜晨首先召集了车间里最精锐的技术骨干和老钳工,包括王师傅和李师傅,向他们详细阐述了“天雷”项目的技术原理和改造方案。

他没有直接拿出系统提供的最终图纸,而是循序渐进,将核心技术拆解成一个个可理解、可操作的模块。

“各位师傅,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火箭弹的‘眼睛’问题。”姜晨指着一枚130毫米火箭弹的弹头部分,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简易的示意图,“传统的火箭弹,是靠发射方向和弹道惯性飞行的。但要打飞机,它必须能‘看到’目标,并实时调整方向。”

“我们设想,在火箭弹的弹头部分,安装一个微型的红外导引头。”姜晨解释道,“它就像一个能够感知热量的‘眼睛’,能够捕捉到飞机发动机尾焰发出的红外信号。但是,火箭弹在飞行过程中会高速旋转,这会给导引头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何让这个‘眼睛’在高速旋转中依然能稳定地‘看’清目标,这是第一个难题。”

王师傅皱着眉头,他知道火箭弹的旋转是为了飞行稳定,但如果导引头也跟着转,那画面岂不是天旋地转?

“姜总工程师,这可难了!”王师傅说道,“如果导引头跟着弹体一起转,那它看到的图像也是转的,怎么能锁定目标呢?”

“王师傅说得对,这是个关键问题。”姜晨赞许地点头,“所以,我们的创新点就在这里。我们不会让导引头跟着弹体一起转。我们将设计一个特殊的结构,让导引头部分能够相对弹体保持稳定,不随弹体旋转。”

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更详细的剖面图:“我们将在弹头内部,设计一个独立的导引头舱,通过一套微型轴承和滑环机构,让导引头能够独立于弹体旋转。同时,导引头内部将采用一种多元素红外探测器阵列,配合特殊的信号处理电路,能够更有效地识别和跟踪目标。”

“多元素探测器?滑环机构?”工人们听得一愣一愣的。这些概念,对于他们来说,都非常陌生。

“简单来说,就是让它的‘眼睛’能自己转,或者说,让它在转的时候,也能看清楚。”姜晨用更通俗的语言解释道,“而这个滑环机构,就像是给它接通电源和信号的‘旋转插座’,保证它在旋转时也能正常工作。”

“这……这加工精度要求可就高了!”王师傅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特别是这个微型轴承和滑环,要保证在高速旋转和高过载下稳定工作,而且体积还要小,这可不是一般的机床能干的活儿!”

“没错,王师傅,这就是我们AF-85数控机床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姜晨指了指车间角落里那台庞大的设备,“它的超高精度和自动化能力,将为我们解决这个难题提供可能。我们需要用它来加工导引头舱的精密部件,以及微型轴承和滑环。”

王师傅和李强对视一眼,眼中都带着一丝兴奋。

他们知道,那台从尼亚罗马运回来的“洋玩意儿”,终于要派上大用场了!

接下来的几天,姜晨带领着技术团队,围绕着导引头舱的精密加工展开了攻关。

王师傅亲自坐镇AF-85机床,根据姜晨提供的图纸,一遍又一遍地调整参数,尝试不同的刀具和加工路径。

“姜总工程师,这个轴承的公差要求太严苛了!我们试了几次,都达不到图纸上的要求!”王师傅擦着汗,有些沮丧地说道。

姜晨走上前,仔细检查了加工出来的部件,又看了看机床的参数。

他知道,系统给出的精度要求,确实超出了这个时代常规的加工能力。

“王师傅,别急。”姜晨沉声说道,“我们可以尝试一种新的加工策略。先进行粗加工,然后进行热处理,消除内应力,最后再进行超精密精加工。同时,在精加工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使用冷却液进行辅助,降低加工温度,减少热变形。”

王师傅眼前一亮,他虽然是老钳工,但这种结合热处理和精密加工的复合策略,他还是第一次听说。

他立刻按照姜晨的指示进行尝试。

果然,经过几次调整,加工出来的部件精度大大提高,达到了设计要求。

“姜总工程师,您真是神了!”王师傅由衷地赞叹道,他对姜晨的敬佩又加深了几分。

解决了“眼睛”的稳定问题,接下来就是“大脑”——弹载控制系统。

“火箭弹的飞行速度非常快,而且旋转剧烈。”姜晨在黑板上画出了火箭弹的飞行轨迹,“要让它能够追上高速飞行的飞机,并进行弹道修正,它需要一个能够快速计算和执行指令的‘大脑’。”

“我们目前的电子元件,体积都比较大,而且计算速度也有限。”李强提出了疑问,“要在这么小的火箭弹里塞进一个‘大脑’,这可不容易。”

“没错,李强,这是第二个难题。”姜晨点头道,“所以,我们不会使用传统的电子管或者晶体管电路板。我们将采用一种……更紧凑、更高效的固态逻辑电路设计。它虽然不是完全的集成电路,但通过优化电路布局和元件封装,可以大大缩小体积,提高计算速度。”

他拿起一个铅笔盒大小的盒子:“想象一下,我们将把一个原本需要一个房间大小的计算设备,缩小到只有这么大,然后塞进火箭弹里。”

工人们都倒吸一口凉气,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这需要我们对电路板进行微型化设计,对元件进行特殊封装。”姜晨继续说道,“同时,我们还需要设计一套高效的控制算法,让这个‘大脑’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根据导引头传回的信息,计算出最佳的弹道修正指令。”

在姜晨的指导下,电子组的工程师们开始了固态逻辑电路的攻关。

他们废寝忘食地进行着电路设计、元件选型和焊接测试。

姜晨则利用系统提供的知识,不断优化电路布局,指导他们进行元件的微型化封装。

“姜总工程师,这个电路板的散热问题怎么解决?这么小的空间,这么多元件,热量散不出去,会烧坏的!”一位电子工程师提出了新的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