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孤酋困守(1/2)
成都锦绣庄的绣楼里,烛火将诸葛琳琅的影子拉得老长。
她指尖抚过案上半匹蜀锦,金线在锦缎上盘出细碎的云纹,针脚细得能数清根数——这是她带着二十三个绣坊的绣娘,熬了七夜赶出来的。
“阿姐,第三批锦缎装好了。“小绣娘捧着木匣进来,发间的银簪碰得叮当响,“商队说要赶在雨季前过泸水,马车都在门外候着。“
诸葛琳琅将最后一卷《安民策》塞进锦缎夹层。
那是她亲手抄的,墨迹还带着松烟香。
她想起昨日收到的信件,说南中各寨的旗帜正像秋风扫落叶般倒下,独建宁还在硬撑。“把《税减半》那句,再往左边挪半寸。“她轻声道,“南中妇人拆洗锦缎时,总爱先看边角——字得藏在最贴心的地方。“
小绣娘的手顿了顿:“可这样...要多费三倍针工。“
“费针工好。“诸葛琳琅将锦缎卷进樟木箱,箱底铺着晒干的艾草,“她们拆的时候,得觉得这字是从锦里自己长出来的。等拆完了,再洗三遍布,字还在——那才是天授的神谕。“她望着窗外渐亮的天色,嘴角浮起笑,“等林祭酒看见南中百姓捧着锦缎跪香,该说我这绣娘,比他的羽扇还会煽风。“
泸水渡口的风裹着湿气扑来,林默的玄色披风被吹得猎猎作响。
他站在码头上,看着粮船一艘艘靠岸,船舷压得几乎贴住水面——这是他昨日刚下的令:开放粮道,南中百姓可自由贩运米盐,汉军只收三成护运费。
“大娘,您慢些!“
一声喊惊飞了岸边的水鸟。
林默转头,见个白发老妪背着半袋米,正踩着湿滑的青石板踉跄。
他三步并作两步跨过去,伸手托住米袋:“这得有五十斤吧?您多大年纪了?“
老妪抬头,脸上的皱纹挤成核桃:“七十有四了,属马的。“她指了指江对岸,“孙儿病了,得抓药...家里就剩这袋米,去换点盐巴和药。“
林默将米袋轻轻放在地上,解下腰间的令牌递给亲兵:“去账房取两斤盐,再拿块姜糖。“转头又对老妪道,“米您留着,盐和姜糖拿好。“他摸出随身的刻刀,在船工递来的竹杖上飞快刻字,“这竹杖您拿着,以后过渡口报'汉民无忧',船家免您船钱。“
“汉...汉民无忧?“老妪摸着竹杖上的字,突然跪了下去,“我家男人当年被刘璋的兵抢过粮,您...您这官和他们不一样。“
周围的百姓渐渐围过来。
有个戴斗笠的青年挤到前面,盯着令牌上的字念:“汉民无忧...林祭酒刻的?“
“正是。“林默弯腰扶起老妪,“您记着,汉军不抢粮,不拆房,不杀无辜——您孙儿要是病得重,派人去营里找孟昭容,她是南中最好的巫医。“
人群里响起抽气声。
不知谁喊了句:“我阿婆上个月被汉军治过刀伤,就是那个穿青裙的女娃!“
“嘘——“戴斗笠的青年压低声音,“我听说成都送来的蜀锦里有字,是天老爷写的!“
林默的耳尖动了动。
他望着江面上渐渐远去的粮船,唇角微勾——诸葛琳琅的“锦书“,该到南中百姓手里了。
盘蛇谷的夜黑得像泼了墨。
姜维的玄甲军裹着草叶,像一群无声的狼。
他摸了摸腰间的环首刀,刀鞘上还留着昨夜磨过的油香。“左三队绕后,右五队堵谷口。“他压低声音,“花藤那老匹夫爱喝酒,今晚他的帐篷肯定飘着酸角酒味儿。“
果然,半里外的篝火旁,传来粗哑的歌声。
花藤光着膀子,正用牛骨碗灌酒,胸前的蛇纹刺青在火光下泛着青。“汉狗要是敢来——“他打了个酒嗝,“老子就把他们的头盖骨当酒杯!“
“当“的一声,酒碗落地。
花藤还没反应过来,后颈一凉。
姜维的刀尖抵在他喉结上,冷得像块冰:“恐怕这酒杯是做不成了,当俘虏倒是可以。“
林默走进临时搭建的军帐时,花藤正缩在草席上发抖。
他肩上的箭伤还在渗血,染透了半片衣襟。“松绑。“林默对亲兵道,“拿金疮药来。“
花藤的眼睛瞪得滚圆:“你...你不杀我?“
“杀你做什么?“林默蹲下来,亲自替他敷药,“你是勇士,不是乱臣。“他指了指帐外的月光,“我放你回去,告诉孟获——林某要的是南中人心,不是人头。“
花藤的喉结动了动。
他突然抓住林默的手腕,指甲几乎掐进肉里:“你骗我!当年刘璋的兵杀我阿弟,烧我寨子...你们汉人,从来都说话不算数!“
“所以我来了。“林默任他抓着,“我不是刘璋,我家乃是仁义之名满天下的刘皇叔,我是林默。“他抽出被攥红的手腕,“你看这药,是孟昭容配的;这帐篷,是你们南中竹篾编的;我脚下的地,是南中的地——我要的,是让南中的孩子,能在自己的地上长大,不用怕刀枪。“
花藤的眼泪啪嗒啪嗒掉在草席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