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百谏成圣下,大明死谏官! > 第34章 好一个胡惟庸,乡试科举考官李魁担任!

第34章 好一个胡惟庸,乡试科举考官李魁担任!(1/2)

目录

叶言现在看似很慌张,实则内心极为安定,就怕老朱不点出这点,他点出了反而是一定没后顾之忧的。

他一个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这留有后门的周全,没道理看不出来。

要的就是看出来,这才能对付贪腐,这也是老朱的内心的真实想法。

百官也眼色各异的盯着叶言,但也有人脸上有着思索之色,朱标……也一脸担忧。

而在这时,一道关键的声音响起了。

“陛下!”

只见一直沉默的魏国公徐达,竟出乎意料地跨出武将队列,抱拳朗声。

“臣以为,叶监察副使此章程,虽略显繁复,然其核心在于‘举荐者担责’与‘后续核查’,此乃杜绝滥举、确保贤才之关键!至于细则是否周全,可交由吏部、都察院集思广益,详加推敲。”

他看向叶言,眼神中的色彩也很不一般。

“然其已立意,公字自然当先,是为陛下选材之心昭然……臣附议,此章程可作试行之基!”

徐达啊!

这位是开国除常遇春外最大的功臣,也是朱元璋最信任的兄弟兼重臣,他竟在此时站出来为叶言说话?

其实就是徐达也清楚,叶言已经做到极致了,既不能得罪皇帝,又不能让自己像那李魁一般是个孤臣,面对世家的报复……这一点他看的很透,他也很喜欢这样的年轻人。

因此他主动出来说话,这话的分量就极重,也直接点明了章程的核心价值,将揣摩圣心的敏感话题,巧妙地引向了为国选材的实务层面。

朱元璋内心暗笑,还是老兄弟懂他……现在所做其实都是表面工程,一定要敲打敲打这样有能耐年轻人,这样的周全也是他需要的。

不这样‘周全’,怎么让世家安心,怎么让世家自己忍不住露出马脚被他抓住。

“所以,天德……”朱元璋的声音听不出喜怒,“就连你也觉得,这小子……写得不错吗?”

他挥手,当值太监也把互举章程传了下去,每位官员都能看到。

徐达见此也是不卑不亢,拱手继续道:“回陛下,臣只知,此策意在选才,意在制衡……至于细则是否尽善尽美,臣非吏部专才,可不敢妄断……但叶副使殚精竭虑,其心可鉴啊。”

他巧妙地避开了对叶言心思的直接评价,只肯定其工作的用心和章程的目的。

朱元璋沉默了片刻,最后忽然哈哈大笑。

“好好好!咱也觉得公、选才就是咱大明最需要的!”他那笑声大到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天德说得也在理!叶言,起来吧。”

叶言表现的如蒙大赦,赶紧强撑着站起身。

“你这章程,咱今日准了!”朱元璋大手一挥,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就依此试行!吏部、都察院,会同叶言,三日内拿出最终细则,颁行天下!给咱盯紧了,谁敢在这互举上玩花样,咱剥了他的皮点天灯!”

“臣等遵旨!”吏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连忙出列领命。

“至于你,李魁……”朱元璋的目光再次落回那个依旧跪着的倔强身影上,语气变得冰冷,“你的‘良家子特科’,还有你那些‘世袭户籍乃枷锁’的狂悖之言……咱今日还真想杀你!”

此时叶言是认为分身死定了,或者又得进牢狱待上一段时间。

毕竟这种谏言只适合徐徐图之,单论老朱的脾气看倒不会现在就接受。

不过在反对派臣子忍不住跳出来之际,这大明洪武最有势力的官员,胡惟庸却做了让人大吃一惊的举动。

绯袍玉带,气度雍容的丞相,胡惟庸悍然走出队列,提出了他的惊人意见。

“陛下,太子殿下。”胡惟庸声音不高,却引得老朱马上看他,“若论杀了李佥事实为不妥……此同僚虽狂悖失仪,乃至当街殴辱士子,撕毁经籍,是确有其过,若诛杀也是维系体统。”

他眯起眼睛看向后方,看向李魁那奇怪的眼神。

“然,李佥事昨日于贡院之言,虽言辞激烈,其忧国之心,嫉恶如仇之性,却也……赤诚可见。”他又转回去,看着老朱笑着评价,“可其谏言之实务取士的核心,是与陛下、殿下革新科举、为国求贤之宏愿,不谋而合啊。”

胡惟庸?

他竟然肯定了李魁?肯定了这孤臣,这丞相到底在想什么?

叶言也一下子有了警惕之心,这家伙就不是善茬,善茬当不了洪武的宰相。

胡惟庸无视众人惊诧,语气反倒更加诚恳的道:“至于‘良家子特科’之议,立意之高远,胆魄之雄奇,臣亦深为感佩!此策若成,诚如李佥事所言,可收天下遗才,使我大明根基永固。”

他话语微微一顿,目光又扫过后方李魁,又看向奉天殿内众人,仿佛在权衡利弊。

然后……

“可此策过于大胆,骤然推行,恐地方震动、士林哗然,反失其利也。且,如何甄别良家子之真才?如何确保其德行?如何防止宵小借机钻营?皆需详加斟酌,非一日之功。”

说实话,至此这次早朝的变化,完全超脱叶言、朱元璋的预料,这也是胡惟庸突然出列带来的巨大变化。

‘这老小,一定有什么利益,才会这样保我分身吧?’

叶言短暂思考后都相信这一点,对方就不可能是无缘无故的。

朱元璋也来了兴趣,忍不住说:“胡爱卿所言倒也没错……非一日之功啊,那尔又认为该如何做呢?”

胡惟庸马上表情一正,大大的一个鞠躬给朱元璋。

“臣!认为李佥事既有此破旧立新之锐气,又有一腔为国举才之热血,与其让李佥事空怀壮志被圣上惩戒,,不若……人尽其才?”

他也回头指向京城方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