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狠狠的谏言,黄子澄之流就不配甲等!(1/2)
黄子澄答的漂亮吗?
那可太漂亮了,又是不想让手无寸铁的百姓去打仗,又是开仓帮助受难百姓的。
可实际上呢,靖难之役时,你黄子澄比齐泰、方孝孺偏激多少?
就是你劝说朱允炆撞南墙也必须削藩的政策,多少人因此家破人亡,你也能写出这些话?
朱元璋在这一刻又有些气恼,他刚才都忍不住说黄子澄此人断然有大才,这才是科举该要的官员。
“李魁!你竟认为朕说的不妥?!”
叶言也不惯着老朱,反正都是分身在谏言。
“自然!”
“放肆,李魁!”朱元璋举着试卷,此刻也来了脾气,“你何以认为朕说的不妥?莫非这黄子澄答得不对?难道护民安民,反成了过错?!还是说,你李魁自诩比朕更懂如何为官,如何护这大明江山?!”
这和保护大明压根没关系,叶言也不单单是对黄子澄不爽。
而是你老朱也太过于独裁了,这答卷的问题,他就不信朱元璋心里没数。
君不见,朱标看到这试卷时,脸上是没有笑容的,甚至蹙眉的表情展露出了他的一点想法。
因此。
李魁毫无惧色,他深深叩首,额头紧贴冰冷的地砖,声音却格外坚定,乃至于带着一种不惜触怒天威也要直言的决绝。
“陛下息怒!臣岂敢妄论圣心?更不敢言比陛下更懂江山社稷!”他抬头看向朱元璋,语气也一转,“此臣所指之不妥,非在护民安民之大义,而是此难道不是朝廷天职?臣所忧所谏,在于黄子澄此答背后,隐藏之误国之毒!”
“误国?!”朱元璋猛地一拍桌案,震得笔墨纸砚齐跳,“好大的胆子!你给朕说清楚!他字字句句皆言安民护民,何来误国?!”
李魁尚且没说话,朱标却难得开口。
“父皇,儿臣其实也认为李魁大人所言不假。”
“恩?!”朱元璋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儿子,这一刻竟然帮对方说话,“好啊,标儿,你竟然赞同他之言论,来,说给咱听!”
朱标上去扶起分身,他巧妙的将眼神落在叶言本体身上……在他眼中,叶言可是一点惊愕神情都没有的,反而在关注自己父皇的反应。
他和李魁断然是一种人,而这种人所想也和他这位太子一致。
朱标不惜得罪他爹,今日也有几分想说的,黄子澄……断然不配成为真正的革新科举之榜首。
“李大人所言之实际,其实是黄子澄此人所答在儿臣看来,完全就是尽是推诿!全是空谈!且不想担一丝干系,不冒半分风险!”
他展开黄子澄的试卷,直接指向这四题的内容。
“父皇您好好看看,叛王拥兵逾万,情势危如累卵!朝廷命官临危受命,首要之责是什么?”
“是在绝境中寻求一线生机,利用一切可用之机,为朝廷争取时间!而非坐等良将来静候援兵!黄子澄此策,名为访才求援,实为龟缩待毙!”
朱标可不是傻子,他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也是比老朱聪明一些的,没那么极端的小家气,那么极端的天下是我朱家的思维一些。
所以他看的更清楚,帮衬的直言道:“此人是将千斤重担推给虚无缥缈的贤才和不知何时能到的援兵,自己则可置身事外,坐等结果!”
“父皇,若天下官员皆效此法,遇强敌则访才,遇危局则求援,自身则高挂免战牌,畏缩不前,朝廷威严何在?平叛大业何存?!”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痛切。
“再说这护民安民...儿臣岂不知护民乃朝廷命官天职?然其处置之法,何其僵化!何其官僚!数十热血青壮,手持棍棒请缨,此乃民心士气!是保家卫国的星星之火!他身为命官,不思如何引导、组织,善用此力,哪怕只是扰敌、协防、传递消息,使其成为官军的耳目臂膀,反而视其为负担,轻飘飘一句婉拒,便将其与幼童一并护送离境?”
叶言也不由本体开口道:“太子殿下所言不错,陛下,臣也有话讲……按此考题设定背景,且问那战乱之地,何处为安?分兵护送,前线何以守御?此等做法,非真护民,实乃割裂军民,自毁长城!更显其遇事只想规避自身风险,追求表面文章与不愿承担任何额外责任的惰性本质!”
李魁则更加干脆,也直接讲:“这题乃臣和叶大人日思夜想苦虑而得,陛下,臣且问您一句,若这等事在未来出现,例如若他年新君登基,若其他王爷不服,手握重兵的藩王想裂土裂国,兵凶战危之际,陛下认为,黄子澄这等人,这等您口中适宜‘甲等’之大才会如何献策于新君之前?”
叶言不怕问出的内容过于炸裂,就怕不说出来,老朱他是真想不到。
藩王啊……
老朱必然思考过这些问题,大明在明明有前车之鉴推恩令的情况下,他依旧让自己儿子各个手握兵权,他想的就是小家子的那一套。
当然,他肯定也有自己的想法,那个想法此时姑且不分析。
朱元璋表情也已经有了变化,但他不说,他只是看着李魁。
“你这话是何意?你且说说,你认为黄子澄之流会如何献策?”
李魁直接不客气了,声音仿佛要将朱元璋拉回那烽火连天的岁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