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荆棘中的常春藤 > 第406章 名字没被风吹走

第406章 名字没被风吹走(1/2)

目录

清晨的光斜斜地切过客厅,落在玄关那块旧地毯的边缘。

林野仍跪在那里,指尖残留着地砖上绿字的粗糙触感,像抚摸一段被风干的泪水。

她没有移开视线,也没有起身,只是缓缓将手掌贴在那行“野野,回家”之上,仿佛要确认它是否真实存在过。

不是幻觉,也不是记忆的倒影。

这是母亲的手笔——那个曾把她名字撕碎扔进垃圾桶的女人,如今用同样颤抖却执拗的笔迹,把“回来”二字轻轻搁在了门口的地缝里。

她没哭。

眼泪早在昨夜梦醒时耗尽了。

那时她梦见自己站在一片荒原中央,四周是藤蔓缠绕的摇篮,每一道荆棘都刻着童年某句责骂。

而她手中握着一支绿蜡笔,想写“妈妈”,落笔却是“好”。

不是讨好世界的“好”,而是终于完整、终于被允许存在的“好”。

梦里的声音很轻:“你不必再证明你痛过,才能留下。”

她睁开眼,心口那道由无数情绪刺穿而成的荆棘纹身,第一次没有灼烧。

现在,她看着这块盖住字迹的旧地毯,忽然笑了。

笑得极轻,像风吹动树叶的间隙。

她没拍照,也没告诉江予安,更没录进备忘录。

她只是起身,赤脚走回卧室角落,从柜底翻出一个铁盒——锈迹斑斑,边角卷曲,像是藏了太多不敢见光的东西。

盒子里什么都没有。或者说,曾经有。

那些被撕下的《荆棘摇篮》手稿,一页页浸满控诉与血泪的文字,曾在这里堆叠如坟。

她曾以为烧掉它们才是解脱,可终究下不了手;重写又怕沦为表演式的倾诉。

于是她选择封存,像埋葬一具不肯闭眼的尸体。

但她没有打开盒子。

她只是蹲在那儿,盯着它看了很久,久到窗外山茶幼苗投下的影子悄悄挪了一寸。

然后她站起身,走向阳台。

晨风拂面,晾衣绳上的木牌轻轻相撞,“周慧敏”和“妈妈”并排挂着,风吹歪了,老人就伸手去扶,一遍又一遍,动作迟缓却坚定。

而对面的“林野”木牌静静悬着,叶片缀在绳结间,像是某种无声的回应。

林野取出手机,屏幕还停留在昨夜的备忘录界面。

那条记录写着:“今天打了个喷嚏,没人问冷不冷。”活着就好”。

可今早,那字迹已被水汽晕开,墨绿化作模糊的痕迹,像一场未完成的告别。

她没重写。

相反,她转身走进厨房,找出那个闲置已久的铁盒,轻轻打开,将整部手机放了进去。

盒口,她放上一片刚摘的山茶叶,叶脉清晰,边缘微卷,像一封无需寄出的信。

不久后,江予安来了。

他推门进来时脚步很轻,目光扫过冰箱门上的绿字、床头柜的记录、阳台晃动的木牌,最后停在那个开着口的铁盒上。

他没问,也没碰手机,只是沉默地从帆布包里取出一支炭笔,在盒盖空白处画了一个小小的对话框。

里面空着。

没有字,没有符号,只有一圈规整的线条,围住虚无。

林野站在几步之外看着,忽然觉得喉咙发紧。

她懂了。

有些话一旦说出口,就不必再存;有些存在本身,已超越所有记录的形式。

母亲写“回家”,不是在等她归来,是在承认——这个家,终于有了她可以回来的地方。

而她自己,也不再需要用文字去乞求理解。

风又起,吹得木牌轻响。

周慧敏突然转过身,指着“林野”的牌子,又指了指自己的胸口,嘴里发出含混的声音。

林野走近,才听清那破碎音节里的重量:

“……疼过……可……在。”

她心头猛地一震。

这不是记忆的复述,也不是疾病的呓语。

这是爱的语言——曾以伤害为形,以控制为声,但它确实存在过。

而现在,它终于被命名。

她没纠正母亲的发音,也没解释什么。

只是走上前,握住那只布满褶皱的手,带她走到木牌背后。

翻转的那一瞬,阳光正斜照在背面空白处。

她拿起绿蜡笔,一笔一划,写下三个小字:

“你也暖。”

风吹得很慢,叶子飘落得很轻。

整个屋子安静得能听见时间落地的声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