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荆棘中的常春藤 > 第412章 没拼完的拼图

第412章 没拼完的拼图(2/2)

目录

江予安站在门口,看着她久久凝视那三块照片,轻声问:“要我帮你拼吗?”

她摇头。

起身取出那把金线缠柄的刻刀,刀锋微闪。

她俯身,在每块照片背面刻下一个名字与年份:林野·2005,周慧敏·1978,林国栋·1976。

笔迹与陶罐上的刻痕如出一辙,细而深,像一道愈合后的疤痕。

然后,她只将写着自己名字的那块放在桌面中央,另两块随意置于两侧,中间留出大片空白。

“这样就好。”她说,声音很轻,却像落定的尘,“我们不用非得站在一起才算家。”林野将那三块割裂的照片重新摆放在木桌上,角度不再刻意对齐,也不再试图用逻辑去填补中间的空隙。

她后退一步,举起手机,镜头对准这组“未完成的拼图”。

光影从侧窗斜洒进来,照在照片边缘微微翘起的纸角上,像时间本身在呼吸。

她按下快门,画面定格——中央是她的童年笑脸,两侧是父母模糊的身影,而中间那一片空白,宽得足以容纳沉默,又窄得仿佛一触即碎。

她将这张图设为《歪读》最终章的封面,配文只有七个字:“家,不必强行完整。”

发布不到两小时,评论区已如潮水般涌来。

有人写道:“我从来不敢说我不爱我的家人,但今天,我终于敢说——我不需要和解也能活着。”另一个Id留言:“我爸打我三十年,上周我把他拉黑了。这是我第一次觉得,我不亏欠他什么。”更多的读者附上了自己剪碎又寄来的家庭影像,附言里藏着哭声、笑声,还有长久压抑后的轻叹。

林野一条条翻看,指尖微颤,心口的荆棘纹身不再灼痛,反而随着每一次共鸣轻轻起伏,像是某种沉睡已久的器官开始重新搏动。

她不知道的是,此刻周慧敏正坐在客厅的老藤椅上,手里捧着平板,屏幕正是《歪读》的封面页。

雨还在下,玻璃映出她苍老的脸,与那片空白重叠在一起。

她的手指缓缓抚过那道空缺,指腹停顿良久,忽然站起身,脚步迟缓却坚定地走向卧室角落的衣柜。

她弯腰拉开最底层的抽屉,取出一只锈迹斑斑的铁皮盒,盒子边缘还贴着褪色的卡通贴纸——那是林野小学时最喜欢的动画人物。

盒子里塞满了泛黄的纸页,全是林野早年写下的日记残稿、被撕毁的小说草稿、甚至还有几页作文本,上面密密麻麻打着红叉,旁边是周慧敏当年冷硬的批语:“感情虚浮”“不知所谓”“你写这些有什么用?”

她曾以为烧掉就能抹去,藏起来就能控制。

可现在,她没打开,也没点火。

只是抱着盒子走回客厅,轻轻放在茶几上,盖子半掀,露出里面凌乱的纸堆,像一扇未曾关闭的门,等着谁来叩响。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阳台上风轻云淡。

林野和江予安并肩坐在竹编椅上,手中是《歪读》的最后一校稿。

她把金线缠柄的刻刀递过去,笑着说:“下次封面标题,换你来刻。”

江予安接过刀,没立即动笔。

他沉默片刻,转身翻开扉页,在空白处缓缓刻下一行小字:“有些裂痕,是用来透光的。”

刀锋划过纸面,细微如叹息。

林野凝视那句话,忽然觉得胸口一阵温热流动,荆棘纹身竟轻轻颤了一下,像是冰层深处传来第一道春汛的回响——不是痊愈,而是终于允许破碎存在。

远处,周慧敏仍站在窗前,手中握着一支红笔,指尖微微发抖。

她望着窗外被雨水洗过的天空,嘴唇动了动,终究没有写下任何批注。

这一次,她想写的不再是纠正,也不是责备。

而是一句迟来二十年的轻语,卡在喉咙里,迟迟未能落笔。

就在这时,邮箱提示音轻轻响起。

林野起身查看,最新一封来信静静躺在收件箱中——无署名,附件是一张扫描图,信纸边缘焦黑卷曲,仿佛刚从火焰中抢出。

她尚未点开,只看见那一行字孤零零悬在中央,像灰烬里不肯熄灭的星火。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