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舞台和算法的交汇点(2/2)
“这是一个高维度的应用测试场景。”徐卓远接话,指尖已经在平板电脑上调出了相关的算法模块和性能数据,“如果成功,其带来的正面演示效应、在复杂环境下的数据价值,以及潜在的跨学科影响力,远超常规实验室测试。但失败风险同样存在,公开演示的不确定性更高,任何技术故障或艺术表达上的偏差都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他客观地列出了利弊。
两人的分析都切中要害。封瑶听着,心中权衡。风险与机遇并存,而且机遇似乎更具诱惑。她看向徐卓远,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卓远,如果由你主导技术适配和核心代码,林骁负责需求沟通和部分接口开发,你认为最低需要多少资源,以及大概的时间周期?”
徐卓远沉默了片刻,眼中数据流飞速掠过,像是在进行复杂的模拟运算。“核心算法层无需大改,主要工作量在接口开发、实时流处理优化和场景适配。预计需要增加项目总工作量的15%-20%,周期……”他再次快速计算,“如果需求明确,沟通顺畅,且舞台硬件系统接口文档齐全,可在三至四周内完成基础框架和主要场景的对接调试,预留一周作为排练和现场调试缓冲。”
“15%-20%的额外投入,换取一个极具价值的真实场景测试和数据收集机会,潜在的跨学科影响力,以及快速提升项目知名度的可能性……”封瑶轻声自语,目光逐渐变得坚定。她想起前世因过于谨慎、固步自封而错失的许多可能性,想起自己重生后立下的要更主动、更开放地连接世界、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初心。这次合作,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实践。
“我觉得,可以尝试。”她最终做出了决定,目光扫过林骁和徐卓远,带着征询和确认,“但这需要我们三个人达成一致。这毕竟是为我们共同的项目做出的决策,需要大家共同承担风险和投入。”
林骁看着封瑶眼中那份通透的权衡与魄力,心中那点因陌生领域而产生的迟疑消散了,他点了点头,语气肯定:“我同意。这对我们的技术是一次很好的锤炼,而且苏瑾那边提供的需求文档看起来很专业,沟通起来应该不会太困难。”他似乎已经下意识地开始为合作方说话了。
徐卓远的回应则更直接,基于他的逻辑判断:“综合评估,收益大于风险。技术挑战在可控范围内。可以执行。”
“好。”封瑶脸上露出了笑容,那是一种做出选择后的释然与期待,“那我们就正式将‘舞台剧交互支持’列为项目的一个短期分支任务。林骁学长,麻烦你后续主要负责与苏瑾学姐那边的需求沟通、内容对接,以及部分硬件接口的开发;卓远,技术实现方案、核心算法适配和代码主导由你负责;我来负责整体进度协调、资源调配,并协助你们之间的衔接。”
分工明确,三人之间流转着无需多言的默契。新的挑战已然降临,但这一次,封瑶感觉到的不是前世那种孤身应对庞大项目时的惶惑与压力,而是一种与能力互补的同伴并肩探索未知领域的踏实与力量。她相信林骁的细致沟通能力和技术实现力,也绝对信任徐卓远在技术上的掌控力。
就在实验室内的气氛因新目标而重新变得活跃时,封瑶的手机震动了一下。她拿出来一看,是母亲发来的短信,字数不多,却透着浓浓的暖意:【瑶瑶,昨天你爸高兴,多喝了半杯,今早还在念叨你买的花茶好。我泡了,很香。下次回来想吃什么?妈提前准备。工作别太累。】
简短的文字,像一道温润的光,瞬间照进了封瑶因思考合作而略显紧绷的心绪。家庭的支持永远是她最坚实的后盾。她低头,指尖轻快地回复着【知道啦妈,你们注意身体,我这边一切都好,想吃什么我想想再告诉你~】,嘴角不自觉地上扬,眉眼间染上了柔软的暖意。
徐卓远敏锐地捕捉到了她这细微的情绪变化。他看着她脸上那因家人问候而瞬间柔和的光晕,再看看屏幕上刚刚确立的、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性的新任务,内部逻辑系统再次无声更新:【核心节点(封瑶)情绪基线维持稳定,面对新变量(舞台剧合作)表现出积极评估与决策能力。外部支持网络(家庭关系)持续提供正向情感输入,有效缓冲决策压力。判定:当前心理韧性等级高,具备处理复杂局面的基础。合作任务将引入新的社交交互模式(与文学院团队)和高压应用场景,对核心节点领导力、团队协作及技术适应性的观测价值显着提升。】
他默默地将“情感支持系统对决策稳定性及抗压能力的增益效应”这一观察项,加入了待分析的数据库列表,优先级设为:中高。同时,生成了一个子任务:开始构建“情绪-艺术元素”动态映射模型的初步框架。
实验室的灯光依旧明亮,映照着三人重新投入工作的专注面庞。窗外的夜色悄然弥漫,而属于他们的故事,正沿着弥补与成长的轨迹,驶向一个交织着代码与灯光、算法与情感、理性逻辑与艺术表达的,崭新而迷人的岔路口。前方或许有调试的繁琐、跨部门沟通的摩擦、以及现场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但此刻,期待与挑战并存,点燃了他们眼中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