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实验室内的技术和情感交织(1/2)
实验室的门隔绝了外界的喧嚣与暮色,却关不住内部涌动的思绪与敲击键盘的清脆回响。苏瑾留下的U盘静静躺在桌面上,银色的金属外壳在灯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像一枚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漾开的涟漪正悄然改变着湖底的轨迹,也搅动了在场每个人的心绪。
封瑶的指尖在手机屏幕上轻点,发送了给母亲的回复。“知道了妈,您也早点休息,别太累。”那带着家常烟火气的关心,像一缕暖风,吹散了她心头因前世记忆而残留的最后一丝阴霾与犹疑。重生归来,她不仅要抓住前世错失的技术机遇,引领“灵韵”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更要珍惜这些曾被忽略的温情瞬间。这种“珍惜”,同样适用于身边并肩作战的伙伴,以及……那个她曾因误解和自身怯懦而最终遗憾错过的他。
“我们先看看苏学姐给的资料吧。”封瑶收敛心神,将U盘连接到电脑。她声音平和,带着项目负责人应有的沉稳,但目光扫过徐卓远时,比平时多停留了一瞬,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度与柔和。前世,徐卓远因其过于理性和直接的性格,曾被团队部分成员孤立,认为他缺乏“人情味”,而她也因自身的敏感自卑,从未尝试去真正理解他冰冷代码和严谨公式下的世界,甚至将他偶尔流露的、不擅表达的关心误读为冷漠。这一世,她站在更高的视角重新审视,看得分明——他那近乎苛刻的理性背后,是对规则、逻辑和效率的极致追求,是一种对纯净知识领域的坚守。而此刻,他眼中那被苏瑾极具挑战性的提议点燃的、属于技术探索者的锐利光芒,让她心生敬意,也隐隐作痛。前世的她,竟未曾发现过这样专注于热爱领域的他,是如此……耀眼。
剧本和分镜草图在屏幕上依次展开。苏瑾的准备确实充分得超乎预期,不仅用不同颜色清晰标注了希望加入交互效果的关键场景,还附上了对角色情绪状态的详细心理描述,从“压抑的悲恸”、“迷茫的徘徊”到“豁然开朗的狂喜”,层次分明,极具张力。
林骁凑近屏幕,几乎是趴在了上面,指着其中一幕主角得知残酷真相后的独白场景:“这里,苏学姐希望背景光影能呈现出‘世界观碎裂’与‘自我认知重组’的视觉效果,这和我们情绪识别算法中的‘高唤醒度-负向情感’维度可以对应,但‘碎裂’的具体视觉形态、颗粒度、飞溅方向,都需要更精确的定义,不能全靠艺术感觉。”他挠了挠头,感觉艺术家的抽象描述有时比复杂的代码还难解析。
“需要建立参数化模型,”徐卓远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接口,手指已经在平板电脑上快速勾勒出几个代表能量衰减和混沌扩散的数学函数草图,“将情绪向量的剧烈波动——例如杏仁核活跃度与前额叶抑制能力的比值变化,映射到粒子系统的物理属性(质量、速度、生命周期)和实时渲染参数(透明度、色相偏移)上。关键是延迟,必须控制在毫秒级,否则无法与演员精准的表演同步,会破坏沉浸感。”他的思路一如既往地直接切入技术核心,高效而精准,仿佛已经看到了代码运行的轨迹。
封瑶看着他们热烈讨论,心中微动。这不仅是一个绝佳的技术试炼场,更是……弥补前世遗憾、重塑团队关系的起点。她主动拿起标记笔,走到白板前,一边梳理苏瑾的需求,一边轻声总结道:“卓远提出的数学模型是实现效果的基石,但最终的艺术呈现需要让文学院的同学和台下观众都能直观感受到‘情绪’的冲击,而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变化。这中间需要一个‘翻译’过程。林骁学长,”她转向林骁,语气诚恳,“这方面可能需要你多和苏学姐沟通,把她的艺术化描述‘翻译’成我们可以量化和编程的参数。你是我们中间最懂‘氛围感’的。”
她自然地安排了分工,并将沟通的桥梁交给了更擅长此道、性格也更圆融的林骁。这个决定既考虑了成员特长,也避免了前世可能因沟通不畅产生的摩擦。
林骁立刻点头应下,眼神专注,甚至带着点兴奋。“没问题!包在我身上。苏学姐虽然要求高,但思路很清晰,我觉得能沟通好。”他似乎已经完全沉浸在解决新问题的挑战中,暂时忘记了之前面对苏瑾时那份源自欣赏的些许窘迫。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被轻轻敲响,打破了室内专注的气氛。
一个戴着黑框眼镜、身材高瘦的男生探进头来,脸上带着温和又略带腼腆的笑容:“请问……徐卓远在吗?”他的目光很快锁定在徐卓远身上,松了口气,“卓远,果然还在实验室。关于下周国际数学建模竞赛的最终论文校订,陈教授让我来找你再核对几个关键数据点,他担心那个非线性优化模型的边界条件处理在评审时会被质疑。”
来人名叫沈哲,是数学系大四的学长,也是徐卓远在众多同学中少数能称之为“熟人”甚至“搭档”的存在。两人同在陈教授麾下,组队备战这次含金量极高的国际竞赛。
徐卓远抬起头,表情没有任何变化,只是淡淡应道:“好。数据和分析都在我这里。”他甚至没有完全停下敲击代码的手指,只是快速保存了当前文件,然后将平板电脑切换到另一个布满公式的界面,示意沈哲过来。这是他典型的“效率至上”模式。
沈哲显然早已习惯了他的作风,也不在意,笑着走进来,对封瑶和林骁点头致意。“不好意思,打扰你们讨论了。”他目光扫过白板上尚未擦去的“情绪-艺术元素映射”、“实时脑波信号接口”、“视觉粒子系统参数”等字样,以及屏幕上打开的、充满张力的舞台剧分镜,眼中闪过一丝明显的好奇,但很礼貌地没有立刻询问。
封瑶看着沈哲,心中了然。前世,沈哲也曾在这个时间点出现,他是少数几个能真正在学术层面与徐卓远顺畅交流、并得到后者认可的伙伴。沈哲性格温和踏实,在偏微分方程领域极有天赋,为人却毫无傲气,后来出国深造,在应用数学界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他的出现,像是一个小小的注脚,提醒着封瑶,徐卓远的世界并非只有“灵韵”项目,他还有自己更为广阔和耀眼的舞台,那里是纯粹数学的殿堂。而前世的自己,却因为自卑和怯懦,从未敢涉足他的其他领域,甚至在他和沈哲团队获得国际大奖时,只敢在人群外围远远望上一眼,最后在短信里发去一句干巴巴的“恭喜”,连当面说出口的勇气都没有。
“沈哲学长,”封瑶主动开口,声音温和带着笑意,打破了短暂的沉默,“你们竞赛准备得怎么样了?听说这次赛题非常难,涉及复杂系统预测。”她记得,徐卓远和沈哲的团队最终拿到了特等奖提名,这是当时学校里轰动一时的新闻。
沈哲有些意外封瑶会主动搭话,毕竟平时在实验室,封瑶虽然负责认真,但多数时间沉静内敛,与他交流多限于必要的项目事务。他推了推眼镜,笑道:“是有挑战性。不过有卓远在,再难的题目也总能找到意想不到的突破口。就是最后的数据校验和论文润色比较繁琐,需要确保万无一失。陈教授要求严格,你们懂的。”他语气中带着对同伴能力的信任,也透露出指导老师的高标准。
徐卓远这时才将注意力完全从平板上移开,将屏幕转向沈哲,上面是他构建的核心数据模型和推导过程,简洁而优美,透着数学特有的逻辑力量。“这三个点的渐进收敛性需要再验证一遍,我用了两种不同方法,结果一致,但过程可以更精简。另外,原论文中的假设条件B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存在微小漏洞,我标注了替代方案,需要讨论一下选用哪个更稳妥。”
他的话语依旧简洁,没有多余寒暄,但封瑶却能感觉到,在谈及他擅长的、尤其是与沈哲共同钻研的数学领域时,他身上那种惯常的冷硬气息会稍微软化一些,那是一种对纯粹逻辑、严密推导和真理之美的高度专注与内在热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