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紫气东来,神谕初显(2/2)
“系统提示:检测到宿主统治区域民心凝聚力、政权稳定性、区域影响力达到临界阈值,触发隐藏条件,“紫霄神庭”信仰通道初步建立…宿主状态:成功接收首次神谕启示,对神国存在感知增强,灵魂与神国契合度提升,为后续信仰汇聚与神迹显现奠定基础…注:系统核心损伤依旧,此为非主动功能触发,具体表现形式受世界规则限制,呈现为梦境、感应等隐晦方式…”
次日,李凌一如往常处理政务,并未对任何人提及昨夜梦境。但他暗中开始更加留意郡内的各种传闻和自然现象。果然,随后几日,狄道城中及周边县乡,陆续有零星星的传言,说有人见东方天际有紫气弥漫,或有老者梦到神人赐福等等,虽不成气候,却也给这个初夏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李凌闻之,心中更添几分确定。
六月初,夏收大忙正式开始。广袤的田野里,金黄的麦浪翻滚,农人们挥汗如雨,抢收夏粮,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李凌携世子李玄业,再次巡视各县夏收情况。看着眼前一片繁忙丰收的景象,听着百姓对王府感恩戴德的话语,李凌心中那篇晦涩的法诀似乎隐隐有所触动,仿佛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温暖的力量,正从这片土地和其上的生灵中,丝丝缕缕地汇聚而来,虽然极其微弱,但确实存在。
“业儿,”李凌望着忙碌的田间,对儿子道,“为政之道,首在得民心。民心所向,即是天命所归。我北地有今日之气象,非为父一人之功,乃万千军民同心协力之果。你日后理政,当时时牢记此点。”
“儿臣谨记父王教诲!必当爱民如子,以民心为心。”李玄业肃然答道,他虽不知父亲心中所思,却能感受到父亲话语中的深沉期许。
夏收顺利进行,府库再获充盈,北地郡的根基愈发稳固。而李凌心中,那颗关于“神国”的种子,已悄然种下,只待合适的时机,沐浴信仰的阳光雨露,破土生长。
六月十五,望日。一份来自长安的加密密报,由“潜渊”死士送至李凌案头。密报确认,汉文帝已决定于今秋八月,巡幸雍地,并召见关中及周边郡国守相、诸侯王议事,旨意不日将达。此次巡幸,规模较大,意在考察民情,整饬边备,并可能就诸侯王待遇、边郡防务等事宜进行商讨。
收到此讯,李凌立即意识到,这将是第三卷开启后,北地郡面临的第一次重大外部考验,也是展示实力、争取利益的良机。他召来周勃、公孙阙、李玄业密议。
“陛下秋巡雍地,我等需早作准备。”李凌展示密报,“此次朝见,距上次长安大朝已近两年,陛下必会详查边郡情状。我北地当如何应对,方能既显忠诚恭顺,又保自身利益,乃至为西略争取更多支持?”
周勃道:“王爷,此次巡幸在雍地,较之长安,氛围或稍宽松。然,陛下圣明,洞察秋毫。我北地当一如既往,据实奏报政绩,突出御胡安民之功,彰显对朝廷之忠。贡礼宜厚,然需典雅大方,不尚奢华,以示恭谨。”
公孙阙道:“臣以为,此乃再次阐述我西进战略之良机。可借奏对之机,详陈西域之于制胡之重要性,以及我北地经营西域之初步成效与长远规划,或可请陛下明确对西域诸国之策,甚至推动‘西域护乌孙校尉’之设。”
李玄业沉吟道:“父王,周世伯与公孙先生所言极是。儿臣以为,此次觐见,关键在于‘持重’二字。我北地政绩斐然,此乃硬道理,无需过分宣扬,陛下自有明察。态度上,当不卑不亢,谦和有礼。策略上,可守正出奇:守正者,恪守臣节,奏报政务;出奇者,或可在陛下问及边事时,适时提出一两项切实可行、利于全局而又需朝廷支持的具体建议(如加强河西驿传、允许边郡与西域有限度军械贸易等),投石问路,观其反应。”
李凌听罢,颔首道:“业儿‘持重’、‘守正出奇’之论,深得我心。勃兄,子通,便依此议,着手准备。奏章需精心撰写,数据翔实,言辞恳切。贡礼挑选,务求精当。业儿,你协助二位世伯,尤其负责梳理西进相关材料,务求言之有物,打动圣心。”
“臣等(儿臣)领命!”
随着秋巡消息的确认,北地郡的工作重心,部分转向了筹备这次重要的政治活动。而李凌内心深处,则隐隐感觉,这次秋巡,或许并不仅仅是世俗政治的一次考验,可能也与那刚刚显现的“神谕”有着某种难以言喻的关联。冥冥之中,他似乎看到一条交织着皇权、族运与神权的道路,正在脚下缓缓延伸开来。第三卷的波澜壮阔的史诗,就此拉开了序幕。
“史料记载”
*官方史·汉书·文帝纪:“(文帝)四年……秋……行幸雍。”
*家族史·始祖本纪:“文帝四年夏,北地夏粮丰稔,政通人和。适时,凌公感‘紫气’之兆,初聆神谕,知‘紫霄耀世’之机萌。秋,帝将巡雍,凌公筹觐见,世子参赞。第三卷‘神国初立’之幕遂启。”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紫气东来,上帝感应天命;神谕初显,圣域始接凡尘;圣嗣辅政,克承大统。”
*北地秘录·卷三开篇:“夏收毕,北地殷实;凌公得梦兆,知神国事;秋巡诏将下,君臣谋应对;第三卷新篇,神人之路交叠始。”
(第四百零一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