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402章 渭水微澜,雏凤展翼

第402章 渭水微澜,雏凤展翼(1/2)

目录

公元前184年汉文帝四年农历六月

六月中的北地,夏日气息渐浓。阳光炽烈,万物勃发,湟水奔流,水量丰沛。田野里,冬麦已收割完毕,金黄的麦垛点缀在田间,农人们正忙着打场晒粮,空气中弥漫着新麦的清香。夏播的粟黍则已长出尺许高的青苗,绿意盎然,长势喜人。狄道城中,因夏收刚过,市面更显繁忙,粮商云集,车马辚辚,一派丰收后的富足景象。靖王府内,在成功接收了那玄妙的“神谕”启示、并确认了皇帝秋日巡幸雍地的消息后,靖王李凌的心态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他依旧勤勉政务,督导夏收扫尾、赋税入库、边防巡检等常事,但内心深处,已开始以一种超越世俗藩王的目光,审视着北地郡的一切。这片土地,这些臣民,不再仅仅是权力与责任的承载,似乎更与某种宏大而神秘的“天命”隐隐相连。然而,“神国”之事,虚无缥缈,关乎家族最核心的机密,李凌深知此事绝不可对任何人言说,即便是最信任的臣子与寄予厚望的儿子,时机未到,亦不能透露分毫。他只能将这份悸动与感悟深藏心底,独自体味、揣摩那篇晦涩的法诀,并更加留意郡内的风吹草动。与此同时,现实的政务仍需有条不紊地推进。秋巡在即,各项准备工作需加紧进行。而世子李玄业,在父亲的默许与支持下,开始更多地独立处置郡府日常事务,其稳健干练的作风,已渐能独当一面。这个盛夏,北地郡在平静的表象下,正涌动着关乎未来命运的秘密与期望。

六月廿二,靖王府世子书房。李玄业正伏案批阅各曹署报送的日常公文。自夏收大忙过后,郡府政务转入相对平稳期,但各类钱粮稽核、刑狱诉讼、官吏考核、工程营造等琐碎事务依旧繁多。李凌有意放手,将大部分常规政务交由儿子先行处理,自己则专注于秋巡准备、边防大计以及那不能为外人道的“神谕”感悟。

“世子,”长史周勃拿着一卷文书走了进来,神色略显凝重,“狄道县呈报一桩讼案,涉及渭水乡乡啬夫王德,被乡民联名控告贪墨贷种、徇私枉法,且有逼死人命之嫌。案情复杂,影响颇坏,狄道县令不敢擅专,报请郡府裁决。王爷近日忙于筹划秋巡大事,老臣以为,此案或可由世子先行审理,查明实情,提出处置意见,再报王爷定夺。”

李玄业放下手中的笔,接过卷宗,仔细翻阅。案卷记载:渭水乡啬夫王德,被乡民指控在今岁春耕时,利用发放官仓贷种之权,克扣优质粮种,以次充好,索要贿赂;平日处理乡间纠纷,亦偏袒亲族,欺压良善;更严重的是,乡中一贫困户主因未能满足其索贿,田亩被其故意错划为劣等,加征赋税,导致该户主不堪重负,羞愤自尽。乡民联名上告,群情激愤。

“克扣贷种,逼死人命……若情况属实,此獠着实可恶!”李玄业眉头微蹙,面露愠色。他深知,基层胥吏贪腐,直接侵害百姓利益,动摇统治根基,父王历来对此深恶痛绝。此案发生在京畿之地的狄道县,影响尤其恶劣。

“周世伯,”李玄业沉吟片刻,抬头问道,“狄道县可曾初步查证?涉案乡啬夫王德,其人风评如何?联名乡民,背景是否可靠?”

周勃答道:“回世子,狄道县已初步询问了部分原告及证人,所言大致吻合。然,那王德在县衙有些关系,矢口否认,反诬乡民挟私报复。其人在乡间,风评确属不佳,然因其为吏多年,与县中一些胥吏往来密切,故此前无人敢告。此次若非逼出人命,乡民恐仍敢怒不敢言。联名乡民,多是本分农户,背景清白。”

“嗯。”李玄业点点头,目光锐利,“既然案情重大,影响恶劣,且涉及人命,就不能单凭县衙一面之词。需得实地查访,掌握实据,方能服众,亦不枉不纵。”他站起身,决然道:“周世伯,我意已决,明日即轻车简从,亲赴渭水乡,微服私访,查明此案真相!”

周勃闻言,先是一怔,随即露出赞许之色:“世子心系民瘼,不惧辛劳,欲亲临实地明察秋毫,老臣敬佩!然,乡间情况复杂,世子万金之躯,还需多带护卫,以确保安全。”

“世伯放心,我自有分寸。”李玄业道,“只带贴身心腹数人,扮作游学士子即可。大张旗鼓,反易打草惊蛇。此事,暂且不必禀报父王,待我查清真相,再一并呈报。”

“老臣明白!世子行事缜密,老臣这就去安排,并令狄道县暗中配合,但绝不泄露世子行踪。”周勃领命而去。

李玄业之所以决定亲查此案,一是出于义愤,欲为百姓伸张正义;二也是借此机会,实践父王“为政需明察秋毫,体恤下情”的教诲,锻炼自己独立处理复杂政务、尤其是刑狱诉讼的能力。

次日清晨,李玄业仅带两名精干侍卫(扮作随从)及一名精通律法的书记官(扮作同窗),乘坐一辆普通的青篷马车,悄然出了狄道城,前往城西三十里外的渭水乡。时值盛夏,沿途稼穑繁盛,村落炊烟袅袅,一派太平景象。然而,当车驾接近渭水乡地界时,李玄业刻意令马车放缓速度,沿途观察,并与田间劳作的农人攀谈。

“老丈,今岁春耕,官家贷的种子可还妥当?”李玄业下车,走向一位正在田间除草的老农,和气地问道。

老农见是一位衣着体面、态度谦和的年轻士子,倒也愿意答话:“唉,种子嘛,还凑合,就是……唉,不说也罢。”老农欲言又止,警惕地看了看四周。

李玄业心中了然,取出些铜钱塞给老农:“老丈但说无妨,我等游学至此,只是好奇风土人情,绝无他意。”

老农推辞不过,压低声音道:“公子是外人,说说也无妨。今春那王啬夫发放的种子,好多都是陈年旧种,出苗率低得很!想要好种子,得……得使钱!唉,苦了咱们这些没门路的老实人咯!”说罢,连连叹气。

李玄业又走访了几户农家,所言大同小异,皆对乡啬夫王德怨声载道,只是敢怒不敢言。行至那户被逼自尽的贫困户附近,但见茅屋破败,一寡妇带着幼子,生活凄惨,邻里说起此事,无不扼腕叹息,对王德更是咬牙切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