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206章 破桎梏公社焕新 兴文旅黄村启程

第206章 破桎梏公社焕新 兴文旅黄村启程(1/2)

目录

均平三十四年十二月下旬,北冰洋省冰原府冻土县极光乡星火村的寒冬依旧凛冽。清晨七点,零下六十度的严寒让雪风溪的冰面冻得愈发坚硬,冰脊分水岭上的寒风裹挟着雪粒,在议事会的屋檐下发出呼啸般的声响。星火村议事会大礼堂内,暖黄的灯光早已亮起,昨日的会议桌椅依旧整齐排列,电子屏幕上已切换至“全国议事会线上线下联合会议(第二天)”的议程界面,供暖系统持续运转,将室内温度稳定在二十一度,等候着各方代表的再次齐聚。

我(朱韵澜)依旧通过加密视频系统列席会议,屏幕亮起时,率先映入眼帘的是主会场的景象:朱静雯身着深蓝色议事会制服,正与朱悦薇核对今日的会议流程,桌上摊着昨日的讨论纪要,红笔标注的“黄村问题”“公社改革”“女童教育”“监督协会职能”等关键词格外醒目;星火村的代表们已陆续就座,王老汉手里依旧攥着那个土豆,只是今日眼神中多了几分对监督机制建设的关切;李秀莲则低头整理着昨日记下的妇女扫盲班相关笔记,身边的李娟作为两村人民监督协会代表,正拿着一本红色监督手册,与她交流着黄村监督协会的职能定位,脸上带着坚定的神情。

上午八时整,朱静雯轻敲桌面,大礼堂内瞬间安静下来,线上视频画面同步接入。与昨日不同的是,今日的分会场中,皇帝赵麦围所在的花省锦簇府繁英县归田乡黄村村议事会办公室画面被置顶,背景墙上除了“以民为本实事求是”的标语,还新增了黄村的地形地貌图、作物种植分布图以及村级监督体系架构图,桌上摆放着厚厚的调研台账与村民投诉记录,赵麦围身边围坐着黄村的村民代表、妇女代表、村人民监督协会成员,以及花省议事会的相关负责人,其中黄村村人民监督协会会长张兰芝手持红色监督手册,端坐其间,神情严肃,手册上已提前标注出村民反映强烈的12条核心诉求。

“各位代表,各位同仁,早上好。”朱静雯的声音透过音响传遍线上线下,“昨日我们聚焦星火村与雪松村的民生发展,明确了‘雪星学堂’建设与百姓公社完善的核心路径。今日,我们将重点围绕花省锦簇府繁英县归田乡黄村村的发展困境展开深度讨论。昨日会议间隙,皇帝同志已将黄村的调研情况同步至各分会场,尤其梳理了村人民监督协会职能虚化的突出问题。今日我们将以‘公社改革焕活、监督机制赋能、教育公平落地、产业多元升级’为核心,结合村人民监督协会的权责强化,逐一破解黄村发展桎梏。首先,有请皇帝赵麦围同志作专项汇报。”

赵麦围起身,走到身后的电子屏幕前,调出黄村的详细资料,声音沉稳有力:“各位代表,接下来我将详细汇报花省锦簇府繁英县归田乡黄村村的基本情况、突出问题及初步改革思路。黄村的经纬度为北纬48°20′,东经132°10′,地处雅花河支流沿岸平原,是典型的黑土农耕村落。其地理条件极具优势:黑土层厚达50-80,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是北方少有的优质耕地;地势平坦无起伏,春季有充足的积雪融水补充土壤墒情,夏季降水集中,年降水量约550,恰好契合核心作物的生长需求。”

屏幕切换到黄村的田间实景照片,绿油油的作物与金黄的收割场景交替呈现,赵麦围继续介绍:“黄村的植物生长状态呈现鲜明的季节性特征:核心种植小麦、春玉米、燕麦,辅以向日葵等经济作物。每年6-8月是作物快速生长期,此时田间植株繁茂,小麦株高可达80-100,玉米秸秆粗壮,向日葵花盘饱满;9月中旬进入收割期,村民们集中采收后,将粮食晾晒入库;冬季气温降低,地表植被枯萎休眠,黑土耕地进入休耕期,等待来年春季的积雪融水唤醒。从自然条件来看,黄村具备发展优质农业的先天基础,然而实际发展却面临多重桎梏。”

话音一转,赵麦围的语气变得沉重,屏幕切换到黄村百姓公社的现状统计图与监督协会职能虚化的调研结论:“目前黄村最突出的问题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百姓公社运行机制严重僵化。乡议事会直接绕过村议事会,对村百姓公社进行全方位干预,公社的所有决策都必须听从乡议事会指令,毫无自主运营空间。比如去年,村民们想尝试种植高产大豆,却被乡议事会以‘不符合全乡统一规划’为由驳回,只能继续种植传统的小麦和玉米,导致产业单一化严重,抗市场风险能力极弱。这种干预不仅扼杀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更让公社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变成了‘传声筒’式的傀儡机构。”

“第二,女童受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黄村本身没有学堂,全村的教育资源依赖乡学堂。由于传统观念影响及乡学堂名额限制,村里的男孩大多能被送去乡学堂读书,而女孩则被留在家里帮忙农活、照顾弟妹,受教育程度极低。据统计,黄村6-15岁适龄儿童共89名,其中女孩43名,仅有7名女孩进入乡学堂就读,入学率不足17%;而男孩46名,入学率达85%。我们调研时发现,不少女孩聪慧好学,却只能在放牛、洗衣、做饭中消磨时光,她们的家长并非不愿送孩子上学,而是既缺乏就近入学的便利,又面临乡学堂对女童的隐性歧视,久而久之便放弃了让女孩受教育的想法。”

“第三,产业发展单一,增收渠道狭窄。黄村百姓公社长期受乡议事会干预,仅专注于粮食种植,既没有拓展农产品深加工,也没有挖掘本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每年收获的小麦、玉米、燕麦,除了留足口粮和上交集体的部分,剩余的只能低价卖给乡供销社,价格被压得极低,一亩地的纯收入不足200明币。而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黄村周边的多个村落都在发展乡村文旅产业,依托本地的自然景观和农耕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村民收入大幅提升。相比之下,黄村坐拥雅花河支流的田园风光、深厚的黑土农耕文化,却未能有效利用,错失了发展机遇。”

“第四,村人民监督协会职能虚化,监督体系失灵。作为保障村民权益、制约权力滥用的核心机构,黄村人民监督协会长期缺乏明确的权责界定和刚性支撑。协会虽有监督公职人员的法定权利,却没有配套的补充侦查、留置等手段,面对乡议事会的越权干预、公社的不作为乱作为、乡供销社的压价收购等问题,只能受理投诉却无法有效调查取证;更因层级限制,无法对监察局、都察院的履职行为进行监督,导致村民的合理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违规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比如去年乡议事会强制拔除村民向日葵苗时,协会多次试图协调却无济于事;村民反映乡供销社压价收购时,协会因缺乏账目核查权和侦查权,无法调取交易账目和相关证据,只能不了了之。”

赵麦围身边的黄村村民代表张老实站起身,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耕地分配表,声音带着无奈:“皇帝说得句句属实。我们黄村的黑土是块宝地,可种什么、怎么种,全由乡议事会说了算。去年我家想留半亩地种向日葵,用来榨油自己吃,多余的还能拿到集市上卖,结果乡议事会说‘必须统一种小麦’,硬是把我育好的向日葵苗给拔了。百姓公社完全不听我们社员的想法,只听乡上的指令,我们干着活没奔头,积极性早就没了。还有我家小孙女,今年10岁了,聪明得很,能背不少儿歌,可乡学堂说‘女童名额满了’,一直进不去,只能在家跟着她娘学做针线活,我看着心里着急啊!”

黄村妇女代表王秀琴红着眼眶补充道:“我们村里的妇女,这辈子大多没读过书,深知没文化的苦。我自己连账本都不会算,去年卖玉米,乡供销社说一斤只值1.2明币,我也不知道外面的价格,只能照着他们说的卖,后来才知道邻村卖1.5明币一斤,我足足少赚了300多明币。我们不想让女儿们重蹈覆辙,可乡学堂远在十几里外,路不好走,而且就算去了,老师也不重视女童,好多女孩读了半年就被劝退了。要是村里能有自己的学堂,能让女孩们就近上学,我们就算多干点活也愿意!可之前我们找监督协会反映这些问题,协会说没权力调查供销社的账目,也管不了乡学堂的招生,我们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啊!”

“最让我们寒心的是监督没门路、维权没底气。”黄村村人民监督协会会长张兰芝接过话头,翻开手中的监督手册,上面记满了村民的投诉记录和协会的协调失败记录,“去年我们协会收到12起村民投诉,有8起是反映乡议事会干预生产,3起是反映供销社压价,1起是反映女童入学被拒。我们每次去找乡议事会沟通,他们都以‘乡级统筹’为由推脱;去找乡供销社要求看账目,他们说‘商业机密’拒绝提供;去乡学堂询问女童招生名额,他们说‘名额由乡教育办分配’,把我们推来推去。我们空有监督公职人员的名头,却没有补充侦查、账目核查的权力,更没法监督监察局和都察院的履职情况,看着村民们受委屈却无能为力,协会简直成了摆设!”

黄村百姓公社原负责人李建国叹了口气说道:“我们公社以前也想过搞点不一样的,比如把小麦磨成粉、玉米做成淀粉,这样能多卖些钱,可乡议事会说‘公社只负责种植,加工的事归乡上管’,硬生生把我们的想法掐灭了。现在周边村搞文旅,游客来了能吃农家饭、体验农耕,我们村啥也没有,只能守着老本行,一年忙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百姓公社被管得太死了,完全没法按照村里的实际情况做事,而监督协会又没法制约乡议事会的越权行为,这样下去根本发展不起来。”

赵麦围坐下后,朱静雯适时说道:“感谢皇帝同志的详细汇报,也感谢黄村代表们的真实反映。黄村的问题核心在于‘权力失衡、监督缺位、权益受损’,乡议事会越权干预、公社机制僵化、女童教育缺失,根源都在于村人民监督协会未能充分发挥监督作用。昨日有代表提出了黄村百姓公社的12个内设机构改革思路,今日我们将重点围绕这12个机构的落地、学堂建设、文旅产业开发,以及村人民监督协会的权责强化等具体问题展开深度讨论,尤其要明确协会的核心权力,让监督真正‘长牙带电’,为黄村改革保驾护航。首先,有请事务院总理马淑贤同志谈谈对公社改革与监督协会建设的整体看法。”

马淑贤(回族代表)点点头,调出提前准备好的公社改革与监督体系框架图,声音铿锵有力:“黄村的改革要破局,必须先激活监督‘利剑’。村人民监督协会作为独立的监督主体,其原有监督公职人员的权力必须强化,更要赋予其刚性履职手段。我建议由事务院牵头制定《村级人民监督协会权责清单》,明确黄村人民监督协会拥有六大核心权力,且所有权力不受乡级及以下机构干预,确保监督无死角、无禁区:

一是决策参与权,公社12个内设机构的重大决策(如耕地分配计划、集体资产处置、产业项目立项、生产资料采购)必须经协会列席审议,全程参与方案制定,协会拥有一票否决权,无协会签字确认的决策一律不得执行,确保决策贴合社员意愿;

二是账目核查权,有权无条件查阅公社所有财务账目、资金使用凭证,包括专项拨款流向、集体收入支出、社员分红明细、生产资料采购合同等,每月5日前牵头组织账目公示,接受全体村民监督,对不明支出有权要求相关机构作出说明,杜绝资金暗箱操作;

三是违规监督权,对乡议事会越权干预、公社机构不作为乱作为、侵害社员权益(如压价收购、歧视女童、强制分配)等行为,有权独立调查取证,包括询问相关人员、调取原始凭证、实地核查情况,并直接向都察院举报(注:都察院隶属于事务院,与监察局合署办公,监察局为独立监察机构,二者协同履职),要求限期整改并书面反馈结果,对整改不力的可提请全国议事会监察局介入;

四是诉求受理权,设立固定举报渠道(含线下举报箱、线上反馈平台、24小时举报电话),全面受理社员的投诉诉求,分类移交公社各机构限期解决,对逾期未办、解决不力或社员不满意的,可提请村议事会罢免相关负责人,并追究其相应责任;

五是补充侦查与留置权,针对涉及社员重大权益的侵害案件(如集体资产侵占、公职人员滥用职权、恶意压价导致社员重大损失),有权开展补充侦查,必要时可商请公安部门协助;对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可能隐匿证据或逃匿的公职人员,经协会集体审议并报上级都察院备案后,可依法行使留置权,限制其人身自由,保障案件调查顺利推进,留置期限最长不超过3个月;

六是跨级调查权,鉴于协会是独立监督主体,其监督权限不受层级限制——即便监察局与都察院合署办公,若发现二者在履职过程中存在不作为、乱作为、徇私枉法等问题(如对协会举报案件拖延不办、包庇违纪人员、核查结果失真),协会有权直接启动调查程序,调取相关办案卷宗、询问办案人员、核实案件事实,调查结果可直接上报全国议事会监察局,确保监督链条闭环。”

“针对12个内设机构的落地,必须与监督协会的职能深度绑定,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的闭环体系。”马淑贤点击鼠标,屏幕切换到机构分工与监督衔接细则,“第一,生产统筹坊的核心是‘统筹而非统包’。要结合黄村的黑土条件和气候特征,规划耕地分配:60%的耕地用于种植小麦、春玉米等核心粮食作物,保障粮食安全;30%的耕地用于种植向日葵、大豆等经济作物,丰富产业结构;10%的耕地预留为社员自主种植区,允许社员根据市场需求种植特色作物,自主交易。生产统筹坊的种植计划、耕地分配方案必须提前公示7天,充分征求社员意见后,提交村人民监督协会审核,协会需核查方案是否存在强制分配、利益倾斜等问题,审核通过并签字确认后才能实施;实施过程中,协会有权随机抽查耕地分配落实情况,对违规调整耕地、侵占社员自主种植权的行为,立即制止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二,物资调配社和贸易对接司要形成‘内外联动+监督闭环’。物资调配社管理集体储备的化肥、农药、良种等生产刚需物资,其采购清单、供应商选择、价格明细必须提前报协会备案,协会有权核查采购过程是否公开透明、价格是否高于市场合理水平,对涉嫌利益输送的立即叫停并调查;贸易对接司对接外部市场时,签订的购销合同必须经协会核查,重点核查定价是否合理、条款是否公平、是否存在低价贱卖集体资产的情况,同时监督村内临时交易集市的运行,规范交易秩序,受理价格欺诈、强买强卖等投诉,确保社员自由交易权不受侵害。”

“第三,水利管护站和资产经营社要接受全程监督。水利管护站的灌溉设施建设、维修资金使用情况,必须定期向协会报备,协会有权组织村民代表实地核查工程质量、资金使用合理性,防止出现偷工减料、挪用资金等问题;资产经营社的闲置农房改造、文旅项目招商、集体农具租赁等集体资产处置行为,必须进行公开招标,招标过程由协会全程监督,招商合同需经协会审核签字后生效,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第四,文旅职教社和公社实业社要强化过程监督与结果评估。文旅职教社开发的研学线路、培训课程,需经协会核查是否贴合社员需求、是否存在资源浪费;公社实业社的农产品深加工、文旅配套实业运营情况,协会有权查阅其财务账目,监督盈利分配是否符合‘按劳分配+绩效奖励’机制,集体分红是否足额发放到社员手中,对侵占集体收益的行为严肃查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