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织云村产业困局破 巾帼权益保障行(1/2)
均平三十四年十二月下旬,北冰洋省冰原府冻土县极光乡星火村的寒冬依旧没有丝毫暖意。午后一时许,零下五十九度的低温让户外的雪粒凝结成冰碴,随着寒风在议事会大礼堂的窗棂上撞击出清脆的声响。室内,供暖系统依旧稳定运转,将温度维持在二十度上下,代表们用过简单的午餐后,稍作休整便重新入座,电子屏幕上“全国议事会线上线下联合会议(第二天·下午)”的字样格外清晰,参会人员的神情依旧专注,桌上的笔记又添了不少新的字迹。
我(朱韵澜)通过加密视频系统注视着会场,主会场内,朱静雯正与身边的工作人员核对下午的议程节点,朱悦薇则在整理各方提交的书面建议,厚厚的一摞文件上贴满了彩色便签;星火村的代表们围坐在一起,低声交流着黄村改革方案对本村的借鉴意义,王老汉摩挲着手里的土豆,眼神里满是对乡村发展的憧憬;李秀莲则和李娟凑在一起,认真看着妇女赋能相关的建议条款,不时点头称赞。
下午一时三十分,朱静雯轻敲桌面,大礼堂内迅速恢复安静,线上视频画面同步聚焦到新的分会场——副皇帝陈纺娘所在的花省艳花府芳甸县锦绣乡织云村议事会办公室。画面中,陈纺娘身着一品深蓝色议事会制服,胸前佩戴着全国议事会最高徽章,端坐于办公桌后,神情庄重。她身后的背景墙上,除了“以民为本实事求是”的标语,还悬挂着织云村的地形地貌图、作物分布图和产业规划图,桌上摆放着详实的调研台账、村民投诉记录以及过期预制菜的样本照片,身边围坐着织云村的村民代表、妇女代表、学校及职业学院负责人,还有花省议事会的相关监督人员。
“各位代表,各位同仁,下午好。”朱静雯的声音透过音响传来,“上午我们围绕黄村的公社改革、监督机制建设、教育公平与产业升级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形成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下午,我们将聚焦另一典型村落——花省艳花府芳甸县锦绣乡织云村的发展困境。织云村依托特色农作物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在女性权益保障、民生服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接下来,有请副皇帝陈纺娘同志作专项汇报,让我们共同为织云村的发展出谋划策。”
陈纺娘起身,走到身后的电子屏幕前,调出织云村的详细资料,声音清晰有力:“各位代表,接下来我将详细汇报花省艳花府芳甸县锦绣乡织云村的基本情况、核心问题及初步改进思路。织云村的经纬度为北纬48°40′,东经131°50′,地处花省东部,地形以平原与低缓丘陵相间为主,地势开阔平缓,无明显起伏。乌苏里江支流穿村而过,流域面积约8平方公里,灌溉渠道纵横交错,水资源充沛且分布均匀,为农作物种植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障。”
“土壤条件方面,织云村以沙壤土与黑土混合为主,土壤透气性好,保水保肥能力强,ph值在6.0-7.2之间,呈中性偏微酸,非常适宜亚麻、大麻(纤维用)、甜菜等作物生长。气候上,该村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平均气温22c,降水集中在6-8月,年降水量约600,光照充足,日均日照时长可达7.5小时,完全满足作物生长的光热需求;冬季气温较低,平均气温约-15c,积雪厚度约20,既能为土壤保墒,又能抑制病虫害,为来年作物生长打下良好基础。”
屏幕切换到织云村的田间实景照片,一望无际的亚麻田泛着淡蓝色的花浪,甜菜地里饱满的块根刚被挖出,晾晒在田间地头,陈纺娘继续介绍:“织云村的植物生长状态极具产业特色,核心种植作物为亚麻、纤维用大麻和甜菜。亚麻株高可达60-70,纤维韧性强、光泽度好,是优质的纺织原料,每年7月进入花期,淡蓝色的花朵连片绽放,形成独特的田园景观;8月中旬开始采收纤维,经脱胶、梳理后,可加工成亚麻纱、亚麻布等产品。纤维用大麻植株高大,茎秆粗壮,纤维含量高,质地坚韧,耐磨损、耐腐蚀,除用于纺织外,还可制作绳索、帆布等,采收期与亚麻相近。甜菜块根饱满,含糖量高,平均单根重量可达1.5kg,是制糖业的核心原料,每年10月下旬采收,加工后可产出优质白砂糖、甜菜粕等产品。”
“依托这些特色作物,织云村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村内设有两所职业学院——织云纺织职业学院和织云制糖职业学院,还有一所全日制普通学校——织云村中心学校,初步构建了‘种植-加工-教育’的产业体系。其中,纺织职业学院主要培养亚麻、大麻纤维加工、纺织工艺等技能人才,制糖职业学院聚焦甜菜制糖技术、食品加工等专业,中心学校则覆盖小学至初中阶段教育。全村现有常住人口12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850人,产业工人350人,每年通过亚麻纺织、甜菜制糖产业实现集体收入约500万明币,村民人均年收入约1800明币,从经济数据上看,织云村的发展基础相对较好。”
话音一转,陈纺娘的语气变得沉重,屏幕切换到问题统计图表和村民投诉记录:“然而,在看似良好的发展态势下,织云村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权益保障,也制约了村落的可持续发展。第一个问题是女性教育与就业权益保障不足。尽管村内有两所职业学院和一所中心学校,但女性的参与率极低。据统计,织云纺织职业学院现有学生280人,其中女性仅65人,占比不足23%;教职工45人,女性12人,占比26.7%,且多集中在行政、后勤岗位,专业教师中女性仅3人。织云制糖职业学院学生310人,女性72人,占比23.2%;教职工50人,女性14人,占比28%,同样存在女性专业教师短缺的问题。中心学校6-15岁适龄儿童共210人,其中女孩102人,入学率虽达90%,但升入职业学院的女孩仅19人,占女孩总数的18.6%,远低于男孩的45%。”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部分村民认为‘女孩读书无用’,更倾向于让女孩早早辍学参与农活或纺织加工,补贴家用;二是职业学院的专业设置和招生宣传存在性别偏见,纺织、制糖等专业虽与女性就业契合,但招生时更倾向于招收男性,认为男性‘体力强、稳定性高’;三是缺乏针对女性的升学扶持政策,家庭困难的女孩往往因学费、生活费压力被迫放弃学业,而职业学院的奖学金、助学金向女性倾斜不足,女性获得资助的比例仅为30%。”
“第二个更为严峻的问题是村百姓食堂管理混乱,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隐患。织云村为方便村民和产业工人就餐,设立了两所百姓食堂,分别服务农业片区和产业园区,日均接待就餐人员约600人次。但调研发现,食堂长期存在采购渠道不规范、食材储存不当、使用过期预制菜等问题。我们抽查了食堂近三个月的采购记录和库存食材,发现仅11月就采购了3批次过期预制菜,涉及红烧肉、白菜炖豆腐、土豆烧牛肉等6个品类,部分预制菜的保质期已过期15-30天,且储存时未按要求冷藏,直接堆放在常温仓库,部分食材已出现变质、异味现象。”
“更严重的是,11月下旬,已有12名村民因食用食堂的过期预制菜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食物中毒症状,其中包括3名儿童和2名老人,经医院诊断为急性肠胃炎,虽无生命危险,但对村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损害。调查显示,食堂的管理漏洞主要体现在:一是采购环节缺乏监督,食堂负责人与供应商私下勾结,低价采购过期、变质食材,从中谋取私利;二是储存条件简陋,无专门的冷藏、冷冻设备,食材分类存放混乱,生熟混放现象严重;三是从业人员缺乏食品安全意识,未取得健康证就上岗,操作流程不规范;四是监督缺位,村百姓公社对食堂的日常监管流于形式,人民监督协会未将食堂食品安全纳入监督重点,导致问题长期存在。”
陈纺娘身边的织云村妇女代表周梅站起身,手里攥着一份女孩辍学统计名单和食堂食品安全投诉记录,声音带着悲愤:“陈副皇帝说的全是实情!我们织云村的女孩太命苦了!我家女儿今年16岁,成绩一直很好,想报考纺织职业学院学设计,可我公婆说‘女孩迟早要嫁人,读再多书也没用’,逼着她去村里的纺织厂打工,一个月才挣200明币,每天工作12小时,累得直不起腰。还有我邻居家的女儿,考上了制糖职业学院,可家里拿不出学费,申请助学金又没通过,最后只能辍学回家。我们妇女也想有学上、有好工作,可传统观念和没有扶持政策,把我们的路都堵死了!”
“还有食堂的问题,真是害苦了我们!”织云村村民代表王强接过话头,脸上带着愤怒和后怕,“上个月我老婆和孩子在食堂吃了过期的红烧肉,上吐下泻,住了三天院才好,花了500多明币医药费,找食堂负责人讨说法,他还耍赖说‘是我们自己肠胃不好’。后来我们才知道,食堂经常采购过期食材,负责人和供应商互相包庇,我们老百姓敢怒不敢言。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大多在食堂吃饭,这样的食品安全隐患,简直是在拿我们的命开玩笑!”
织云村中心学校教师代表李丽补充道:“作为老师,我们看着很多女孩因为家庭和政策原因放弃学业,心里特别着急。我们学校有几个女孩,天赋很高,尤其是在纺织设计、食品加工方面很有灵气,可就是没有机会继续深造。职业学院的招生对女孩有隐性歧视,同样的成绩,男孩更容易被录取,就算女孩被录取了,也很难分到好的班级和师资。希望能出台政策,保障女孩的受教育权利,让她们也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织云村百姓食堂前工作人员张敏(因拒绝使用过期食材被辞退)哽咽着说:“我之前在产业园区食堂当厨师,发现负责人采购的预制菜都是过期的,我拒绝烹饪,结果被他辞退了。食堂的储存条件特别差,夏天食材放几天就变质了,冬天虽然冷,但生熟混放,也容易滋生细菌。从业人员大多是负责人的亲戚,没有健康证,操作也不规范,洗菜、切菜、炒菜都在一个案板上,根本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我多次向村百姓公社反映,可他们根本不管,还说我‘多管闲事’!”
陈纺娘坐下后,朱静雯神情严肃地说道:“感谢陈纺娘同志的详细汇报,也感谢织云村代表们的勇敢发声。织云村的问题触目惊心,女性权益保障不足违背了‘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百姓食堂的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威胁到村民的生命健康,必须严肃对待、限期整改。接下来,我们请各方代表围绕织云村的女性教育就业扶持、百姓食堂整改、产业升级等问题展开深度讨论,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确保织云村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首先,有请事务院总理马淑贤同志谈谈整体的整改思路。”
马淑贤(回族代表)调出织云村整改方案框架图,声音铿锵有力:“织云村的问题本质是‘权益失衡、管理失序、监督失效’。整改工作必须坚持‘标本兼治、双管齐下’,一方面聚焦女性权益保障,从教育、就业、政策扶持等多方面发力;另一方面彻底整治食堂食品安全问题,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具体思路如下:
一、强化女性教育与就业权益保障,打破性别歧视壁垒。第一,由事务院礼部学司牵头,制定《织云村女性教育专项扶持办法》,明确中心学校女童升学激励政策,对升入职业学院的女孩给予全额学费补贴和每月100明币的生活费补贴,确保家庭困难的女孩也能顺利入学;职业学院招生实行‘男女比例1:1’配额制,同等条件下女性优先录取,消除隐性歧视。第二,优化职业学院专业设置和师资结构,纺织职业学院增设服装设计、家纺设计等女性优势专业,制糖职业学院增设食品营养、农产品深加工等适合女性的专业;要求两所职业学院女性专业教师占比在一年内提升至40%以上,通过全国招募、本地培养等方式补充女性师资力量。第三,由妇女赋能社牵头,开展‘女性成才计划’,组织破除传统观念的宣传活动,通过案例分享、座谈会等形式,改变村民‘重男轻女’的思想;同时开设女性技能提升班,针对辍学女孩和农村妇女,开展纺织工艺、食品加工、电商运营等培训,提升女性就业竞争力。第四,建立女性就业保障机制,要求村内纺织厂、制糖厂等企业女性员工占比不低于50%,实行‘同工同酬’,禁止以性别为由降低工资、延长工时;设立女性创业专项基金,给予最高5万明币的创业贷款贴息,鼓励女性自主创业。
二、全面整治百姓食堂食品安全问题,守住民生底线。第一,立即关停两所百姓食堂,对库存食材进行全面清查,过期、变质食材全部销毁,由村人民监督协会全程监督销毁过程,并公示结果;对食堂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进行立案调查,涉嫌利益输送、危害公共安全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因食用过期预制菜中毒的村民,由食堂运营方承担全部医药费,并给予每人500明币的经济赔偿。第二,重新组建食堂管理团队,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拔具备食品安全管理资质的运营主体,要求运营方必须具备食品经营许可证,从业人员全部持有健康证,且无食品安全违法记录;建立食堂管理章程,明确采购、储存、加工、消毒等各环节的操作规范,实行‘明厨亮灶’,接受村民实时监督。第三,规范食材采购渠道,要求食堂食材必须从具备资质的正规供应商采购,签订长期供货合同,明确食材质量标准和违约责任;建立采购台账和索证索票制度,每批次食材都需留存检验报告,由村人民监督协会每月核查采购记录,防止过期、变质食材流入食堂。第四,改善食堂储存和加工条件,由事务院拨付专项资金10万明币,为两所食堂配备冷藏、冷冻设备,建设分类储存仓库和标准化操作间,实现生熟分开、荤素分开;要求食堂每日对餐具、案板、地面等进行消毒,每周进行一次全面清洁,消毒和清洁记录需留存备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