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江湾钓事 > 第149章 南极洲南极半岛与南冰洋生态修复

第149章 南极洲南极半岛与南冰洋生态修复(1/1)

目录

小寒过后的青衣江湾,彻底被冰雪覆盖。生态湖的冰层厚达半米,工作人员在冰面上搭建了临时的冰雕展,形态各异的冰雕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吸引了不少居民前来观赏;岸边的树木挂满了雾凇,毛茸茸的冰晶包裹着树枝,像穿上了洁白的绒衣,微风拂过,冰晶簌簌飘落,宛如漫天飞雪;园子里的松柏被积雪压得弯下了腰,却依然挺立在寒风中,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指挥中心的供暖系统全天运转,玻璃窗上的冰花每天都变幻着不同的图案,工作人员偶尔会停下手中的工作,对着冰花畅想遥远的南极景象。

陈守义站在全球生态治理收官指挥中心的落地窗前,手中捧着《2045全球生态治理收官期终极总结报告(南极洲专项版)》,封面的全球生态协同图谱上,南美洲亚马逊雨林、北美洲北美五大湖、非洲撒哈拉以南等区域已用深绿色标注“全域收官”,连此前生态修复难度极大的大洋洲澳大利亚,也实现了大自流盆地地下水补给的初步稳定,唯独南极洲的南极半岛与南冰洋区域,被醒目的冰蓝色与灰白色双重警报覆盖,像一块被融化与枯竭威胁的极地瑰宝,警报区域内还标注着跳动的“冰盖崩解”与“渔业枯竭”图标,旁边的文字触目惊心:“南极半岛冰盖崩解面积突破186万平方公里,南冰洋渔业资源枯竭率达92%,230种依赖极地与海洋生态的生物濒临灭绝,科考站科研团队‘极地-海洋协同’保护体系崩溃,跨境科研合作争端与极地资源争夺危机激化,生态系统已达‘不可逆崩溃阈值’”。

“陈叔!南极洲南极半岛与南冰洋生态紧急报告!”小满抱着平板电脑一路小跑冲进中心,淡绿色的工装外套上沾着刚从室外带进来的雪花,进门时还带着一股寒气,口袋里装着的冰晶在温暖的室内很快化成了水珠,脸颊因奔跑泛着红晕,双手紧紧攥着平板,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屏幕上的卫星影像正以每小时一帧的速度动态播放着南极洲的生态变化。他不等站稳,就急忙将平板递到陈守义面前,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焦急:“您看,这是南极半岛西部的埃尔斯沃思山脉区域——去年一年,这里的冰盖崩解面积扩大了98%,您仔细看这个高分辨率影像,原本连绵的冰盖出现了长达86公里的裂缝,裂缝最宽处达12公里,像一道巨大的伤疤刻在冰盖上;大量的冰山从冰盖脱落,漂浮在南冰洋上,其中最大的一座冰山面积达2360平方公里,相当于3个新加坡的面积,冰山在洋流的作用下不断漂移,撞击着周边的冰架,导致更多的冰盖崩解;更严重的是,冰盖崩解导致极地气温进一步升高,去年南极半岛的平均气温比往年上升了4.8c,打破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南极科考站的冰川学家莉娜对着镜头担忧地说:‘十年前,我们在埃尔斯沃思山脉监测冰盖,每年的崩解面积只有几千平方公里,现在每天都能看到新的裂缝出现,冰山脱落的频率越来越高;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不出十年,南极半岛的冰盖将彻底消失,全球海平面会上升至少1.2米,沿海城市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小满点开实地拍摄的视频文件,画面瞬间切换到南极半岛现场:“您再看这个视频,是中国南极中山站科考团队上周拍摄的——科考队员王磊站在冰盖裂缝边缘,脚下的冰层在不断发出‘咔嚓’的声响,随时可能崩塌,他对着镜头展示手中的冰芯样本:‘这根冰芯取自地下3000米处,记录了过去10万年的气候数据,从冰芯分析来看,现在南极的升温速度是过去10万年以来最快的;以前我们在冰盖上搭建的监测站能稳定运行5年以上,现在不到半年就会因冰盖崩解而倒塌,去年我们有3个监测站掉进了冰裂缝,价值2000多万元的设备全部损毁。’视频里还能看到,大量的企鹅因冰盖消失失去了栖息地,成群的阿德利企鹅在裸露的岩石上聚集,它们的羽毛因沾上油污而失去了防水能力,很多企鹅因无法捕食而饿死;科考队员在岩石缝隙中发现了120多只企鹅尸体,尸体已经被冻得僵硬,眼睛还睁着,仿佛在诉说着绝望,科考队员李娜对着镜头哽咽道:‘十年前,这里是企鹅的天堂,每年有超过50万只企鹅在这里繁殖,现在只剩下不到2万只,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减少;我们尝试为企鹅搭建人工冰面,可在高温下,人工冰面不到3天就会融化,根本无法满足企鹅的生存需求。’”

“南极半岛东部的威尔克斯地区域,情况比西部更严重,”小满手指在屏幕上滑动,切换到威尔克斯地影像,语气愈发沉重,“这里的冰盖不仅在崩解,还出现了大规模的融化,融化的冰水在冰盖上形成了面积达8600平方公里的湖泊,湖泊的水位每天都在上升,进一步侵蚀着冰盖的结构;大量的融水通过冰盖裂缝渗入地下,加速了冰盖的崩解,形成了恶性循环;澳大利亚南极戴维斯站的科考队员马克在融水湖泊边进行监测,他乘坐的雪地车在冰面上陷进了融水形成的泥潭,费了很大力气才爬出来,他对着镜头说:‘以前威尔克斯地的冰盖坚硬得能承受重型雪地车的重量,现在冰面上到处都是融水和泥潭,我们的科考活动受到了严重影响;去年我们有2名科考队员在监测途中因冰面崩塌掉进了融水湖泊,虽然最终被救了上来,但都患上了严重的低温症,至今还在医院接受治疗。’融水还导致南极的永久冻土层开始解冻,冻土层中封存的甲烷气体大量释放,去年南冰洋的甲烷浓度比往年增加了380%,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南极科考站的大气学家安娜对着镜头展示监测数据:‘甲烷是一种强效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8倍,大量的甲烷释放会让全球气候陷入恶性循环,我们现在就像坐在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温室炸弹’上。’”

“南极半岛北部的南设得兰群岛区域,曾经是南极最重要的海鸟栖息地,”小满调出十年前的对比影像,画面里成群的信天翁在海面上盘旋,企鹅在海滩上漫步,与现在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现在因冰盖崩解和海洋污染,海鸟数量锐减,曾经记录的86种海鸟中,有42种已经消失,28种处于灭绝边缘;英国南极哈利特站的科考队员艾米丽在南设得兰群岛进行海鸟监测,她在鸟巢中发现了大量的塑料垃圾,其中一只信天翁的胃里塞满了塑料袋和塑料瓶,已经无法飞行,艾米丽对着镜头无奈地说:‘这些塑料垃圾随着洋流漂到南极,被海鸟误食,去年我们在南设得兰群岛发现了1800多只因误食塑料而死亡的海鸟;以前这里的海滩上到处都是海鸟的鸟巢,现在只能看到零星的几个,而且大部分鸟巢里都没有幼鸟,海鸟的繁殖率下降了98%。’去年英国政府投入了600万美元用于南极海鸟保护,可因冰盖崩解和污染问题过于严重,保护效果微乎其微,反而有3名科考队员在清理塑料垃圾时被冰山撞击,不幸遇难。”

再往下,画面跳转到南极洲周边的南冰洋区域,小满调出海洋生态监测数据,眉头拧成一团:“这里的生态退化比南极半岛更触目惊心——南冰洋是全球最纯净的海洋之一,面积达2032万平方公里,曾经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独特的海洋生物,其中磷虾的储量达5亿吨,是南极生态链的基础,去年因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南冰洋渔业资源枯竭率达92%,您看这个影像,原本热闹的磷虾群栖息地现在只剩下零星的磷虾,海水中的磷虾密度从每立方米3200只降至每立方米28只,远低于维持生态平衡所需的最低标准;大量的鲸鱼和海豹因缺乏食物而死亡,科考队员在南冰洋发现了860多具鲸鱼尸体,其中包括濒临灭绝的蓝鲸和座头鲸,尸体漂浮在海面上,被海鸟啄食得面目全非,南极科考站的海洋生物学家戴维对着镜头心痛地说:‘十年前,我们在南冰洋科考,能看到成群的蓝鲸在海面上喷水,座头鲸的歌声能传到几公里外,现在只能看到鲸鱼的尸体,每次看到这些尸体,我都忍不住想哭;磷虾是南极生态链的基石,磷虾没了,鲸鱼、海豹、企鹅都会跟着消失,整个南极生态系统将彻底崩溃。’”

“南冰洋东部的罗斯海区域,曾经是全球最重要的磷虾捕捞区,”小满点开渔业经济报告,屏幕上的各项数据都标着红色,“去年因磷虾枯竭,全球磷虾捕捞量减少98%,从往年的每年280万吨降至每年5.6万吨,23个国家的渔业公司因失去收入来源,不得不关闭在南极的捕捞基地;挪威的一家渔业公司在罗斯海的捕捞船已经闲置了半年,船身上覆盖着厚厚的冰层,船员们都已返回国内,船长奥拉夫对着镜头展示船上的捕捞设备:‘这些设备以前每天能捕捞500吨磷虾,现在一个月也捕捞不到10吨,我们已经连续8个月没有收入了,公司只能宣布破产,我在这里工作了15年,第一次看到罗斯海这么冷清。’南冰洋的渔业资源枯竭还导致全球水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磷虾干的价格从每公斤8美元涨到了每公斤180美元,很多依赖磷虾作为饲料的水产养殖企业也面临倒闭,中国青岛的一家水产养殖公司负责人王强对着镜头说:‘我们公司以前每年要采购1200吨磷虾干作为三文鱼的饲料,现在磷虾干不仅价格昂贵,还买不到,我们的三文鱼已经饿死了30%,再这样下去,公司只能倒闭,200多名员工将面临失业。’”

“南冰洋西部的威德尔海区域,海洋污染问题比渔业枯竭更严重,”小满切换到海洋污染的视频,“大量的塑料垃圾和油污随着洋流漂到威德尔海,海面上漂浮着成片的塑料垃圾,其中大部分是渔业捕捞船丢弃的渔网和塑料瓶,这些垃圾缠绕着海洋生物,导致大量的海豹和企鹅死亡;科考队员在威德尔海救助了一只被塑料渔网缠绕的海豹,海豹的身体已经被渔网勒出了深深的伤口,伤口处感染化脓,科考队员花了3个小时才将渔网从海豹身上解开,海豹因失血过多,在救助后不久就死亡了;南极科考站的环保专家索菲亚对着镜头展示清理的塑料垃圾:‘去年我们在威德尔海清理了236吨塑料垃圾,可每天还有新的垃圾漂过来,清理速度远远赶不上垃圾的堆积速度;这些塑料垃圾在海水中分解成微塑料,进入海洋生物的体内,最终会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健康,去年我们在南极企鹅的体内检测出了高浓度的微塑料,含量是十年前的86倍。’”

“南冰洋南部的阿蒙森海区域,依赖海洋生态的科研监测体系也面临崩溃,”小满调出科研监测视频,“全球共有12个国家在阿蒙森海建立了海洋科研监测站,用于监测海洋温度、盐度、生物多样性等数据,去年因海洋生态退化,有8个监测站因设备损坏或资金短缺而停止运行,剩下的4个监测站也只能维持基本的监测工作;美国南极麦克默多站的科考队员萨拉在监测站工作,她对着镜头展示监测数据:‘我们的监测设备已经使用了8年,很多零部件都已老化,去年申请了500万美元的设备更新资金,可因政府削减科研预算,资金至今没有到位;现在我们每天只能手动记录数据,误差很大,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受到了严重影响;十年前,我们能实时监测到南冰洋的各种生态数据,为全球气候研究提供重要支持,现在很多关键数据都无法获取,研究工作陷入了停滞。’”

最后,画面停在南极半岛与南冰洋交界的南极圈区域,小满调出灾害与跨境生态危机记录,语气里满是沉重:“这里的生态退化引发了连锁灾害和跨境生态危机——去年冬季,南极半岛因冰盖崩解导致的寒潮频繁侵袭南半球,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等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暴风雪,暴风雪导致大量的房屋倒塌,交通瘫痪,澳大利亚墨尔本的积雪厚度达1.8米,居民们被困在家中无法出门,超市里的食物和饮用水被抢购一空;新西兰的畜牧业受到严重影响,有86万头牛羊因暴风雪死亡,牧民们损失惨重,新西兰牧民彼得对着镜头说:‘我的牧场里有3000头羊,现在只剩下不到500头,其他的要么被冻死,要么被积雪掩埋;我花了20年建立的牧场,一夜之间就毁了,现在我连偿还贷款的钱都没有,只能宣布破产。’”

“跨境生态危机也日益激化,南冰洋周边的23个国家因渔业资源争夺多次发生争端,”小满调出国际争端记录,“日本和挪威的渔业公司因在南冰洋过度捕捞磷虾,遭到了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反对,澳大利亚政府多次指责日本和挪威的捕捞行为破坏了南极生态平衡,要求两国停止在南冰洋的捕捞活动;去年8月,澳大利亚海军在南冰洋拦截了日本的一艘捕捞船,双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有12名船员受伤,日本政府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澳大利亚赔偿损失;南极科研合作也面临争端,俄罗斯和美国因在南极半岛的科考站建设问题产生分歧,俄罗斯计划在南极半岛建设一座新的科考站,美国认为该科考站会破坏极地生态,要求俄罗斯停止建设,两国的科研合作项目因此中断,南极生态监测数据共享体系也随之崩溃;去年10月,南极条约组织在智利圣地亚哥召开会议,讨论南极生态保护问题,可因各国利益分歧,会议最终没有达成任何协议,南极生态保护陷入了无政府状态。”

“南极洲的科考团队和极地环保组织,还掌握着一些传统的生态保护和科研监测经验,”小满调出传统经验的视频资料,语气稍缓,“比如中国南极中山站的‘人工冰架修复’技术,科考队员利用特制的低温混凝土,在冰盖裂缝处搭建人工冰架,减缓冰盖崩解的速度,这种技术已经在南极半岛东部的威尔克斯地区域应用,虽然修复面积有限,但在局部区域使冰盖崩解速度减缓了35%;南极环保组织的‘塑料垃圾回收’传统,他们利用特制的破冰船在南冰洋收集塑料垃圾,然后将垃圾运到南美洲的处理厂进行回收利用,去年共回收了128吨塑料垃圾,减少了对海洋生物的伤害;还有英国南极哈利特站的‘磷虾人工养殖’经验,科考队员在实验室中模拟南冰洋的环境,尝试人工养殖磷虾,虽然目前的养殖规模只有每年500公斤,但为未来的磷虾资源恢复提供了可能;这些传统经验虽然没能阻止生态退化,但为我们接下来的修复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陈守义接过平板电脑,指尖在屏幕上缓缓滑动,每一个画面都像一把锋利的刀,在他的心上划下深深的痕迹。他点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南极洲办公室发来的实时数据文档,文档里的图表不断刷新,一行行冰冷的数字映入眼帘,像一片片被融化和枯竭摧残的冰叶:过去一年,南极半岛冰盖崩解速度较往年加快620%,是近500年以来最快的;冰盖崩解面积达18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8个江苏省的面积,其中南极半岛西部崩解86万平方公里,东部崩解62万平方公里,北部崩解38万平方公里;南极半岛的平均气温比往年上升了4.8c,冰盖融化产生的融水量达2360立方公里,相当于1.8个青海湖的水量;南冰洋渔业资源枯竭面积达1860万平方公里,占南冰洋总面积的92%,其中磷虾储量从5亿吨降至4000万吨,减少了92%;鲸鱼数量减少96%,从十年前的86万头降至3.44万头,其中蓝鲸数量从2.8万头降至840头,座头鲸数量从12万头降至4800头;海豹数量减少95%,从往年的230万只降至11.5万只;企鹅数量减少98%,从往年的8600万只降至172万只。

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数据更是触目惊心:230种依赖南极半岛与南冰洋生态的生物濒临灭绝,其中南极半岛的帝企鹅数量减少98%,从十年前的50万只降至1万只;阿德利企鹅数量减少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