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第8集:因地制宜(2/2)
轩辕蹲在一旁,看着他们泡脚,忽然想起去年在南方,他见瓯越人用竹筒装着药汤,绑在疼处热敷,当时没太在意,此刻倒觉得那法子或许能用。他转头对阿蛮说:“你们带来的竹筒呢?找几根粗的,我教你们个法子。”
阿蛮赶紧让族人抱来几根竹筒。轩辕选了根壁厚的,截成两尺长的段,往里面塞满晒干的艾叶,又灌了些姜汁,用木塞堵住两头,架在火上烤。等竹筒烫得能冒热气了,他取下来裹上麻布,递给那个膝盖最疼的族人:“隔着布敷在疼处,别烫着。”
那人接过竹筒,小心翼翼地往膝盖上一放,顿时“哎哟”一声,却没挪开,反而往肉上按了按:“这热乎劲儿,比泡脚还厉害!”
折腾到日头当顶,轩辕才回自己的住处。刚坐下喝了口草药水,就见阿蛮的婆娘挎着个竹篮来了,篮子里装着些南方的草药,她说这是阿蛮让送来的,算是谢礼。轩辕翻看着草药,忽然眼睛一亮——里面有种带刺的藤条,他认得,这叫“海桐皮”,去年在南方听老药农说过,能治风湿疼。
“这东西,你们平时怎么用?”轩辕拿起海桐皮问。
妇人说:“煮水洗澡,治身上的痒。”
“好东西。”轩辕点点头,“你回去告诉阿蛮,把这藤条砍些下来,剁成段,和艾草一起煮水,让族人早晚擦洗身子,疹子能消得快些。”
妇人应着走了。轩辕望着窗外,阳光正好,坡上的艾草该晒得差不多了。他起身拿了把镰刀,打算再去割些艾草,刚走到门口,就见岐伯背着药篓过来了。
“听说你在给南方来的族人治病?”岐伯放下药篓,额上渗着汗,“我刚从东边回来,见他们好些人捂着腿哼哼,就猜是你在忙活。”
“他们这病,跟水土脱不了干系。”轩辕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说,“我让他们搬去向阳的窝棚,用艾草熏,吃些热性的东西,不知道管用不管用。”
岐伯捋着胡须笑了:“你这法子,倒是暗合了‘因地制宜’的理。南方水湿重,人多吃辛辣驱湿;北方干燥,人多吃滋润的东西。他们从南方来,身子里的湿还没适应北方的燥,又遇上这低洼的潮气,自然要出毛病。用艾草熏是驱外湿,吃生姜是除内湿,双管齐下,错不了。”
正说着,阿蛮跑了过来,脸上的愁云散了大半:“轩辕首领,真管用!那几个泡脚的,说膝盖不那么僵了,孩子们也不怎么抓疹子了!我让族人都收拾东西,这就搬到坡上去!”
轩辕看着他,忽然想起自己年轻时游历四方,见海边的人用砭石放血,山里的人用草药敷贴,那时只觉得各有各的法子,如今才明白,所谓医道,不过是顺着天地的性子,跟着水土走。他对阿蛮说:“等过些日子,天再暖些,我带你们去山里采些‘独活’,那药能治风湿,比艾草还管用。”
阿蛮连连点头,又想起什么似的:“对了,我婆娘说,你们这儿的小米熬粥香,能不能多换些?我们用南方的稻米跟你们换。”
“换什么换。”轩辕摆摆手,“都是一家人了,粮仓里的小米,你们尽管去取。不过记住,熬粥的时候放些山药,山药能健脾,脾强了,就不容易受湿邪欺负。”
夕阳西下时,坡上的窝棚升起了袅袅炊烟,混着艾草的香气,飘得很远。轩辕站在高处望去,见瓯越的族人正围着篝火说笑,孩子们在艾草堆旁追逐打闹,红疹子似乎真的消了些。他想起岐伯说的话,所谓“因地制宜”,或许不只是治病,过日子也该这样——到了哪山,就唱哪山的歌;住了哪地,就随哪地的性子。
夜风渐起,带着艾草的暖香。轩辕往回走,心里却在琢磨:阿蛮他们的病是缓过来了,可这山里的湿气,会不会还藏着别的麻烦?比如那些长在阴沟里的毒草,会不会也跟水土有关?
想知道轩辕还会发现哪些与地域相关的病症?且看下集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