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第9集:因人制宜(1/2)
第9集:因人制宜
晨露还凝在草叶上时,轩辕已带着岐伯采回的草药在石案前分拣。昨日那场秋雨后,部落里又添了几个咳喘的人,他正将晒干的麻黄与杏仁按比例分好,忽闻帐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妇人的啜泣。
“轩辕先生!求求您去看看吧!”是部落里的阿母,她衣襟上还沾着泥土,显然是一路跑过来的,“我家老头子和小孙子,一夜之间都发起热来,浑身滚烫,说不出话!”
轩辕心头一紧,将草药用麻布包好递给出诊的少年,转身抓起随身携带的砭石袋:“带路。”
阿母的帐子在部落东侧,离得不远,却能听见里面传来压抑的咳嗽声,一老一少,调子截然不同。老者的咳声沉闷如破锣,每一声都像是从胸腔深处扯出来的,带着气若游丝的虚弱;少年的咳声则清亮短促,夹着烦躁的呜咽,时不时还能听见他踢打铺盖的动静。
“昨日还好好的,就傍晚去河边捡了些蚌壳,回来就说冷,”阿母抹着泪,指着蜷缩在铺草上的两人,“老的七十多了,小的才七岁,这可怎么好啊……”
轩辕先走到老者身边,蹲下身细细打量。老者面色发白,嘴唇却泛着青紫,额头滚烫,但摸他的手脚,却凉得像浸过井水。他伸手探进老者衣襟,按在胸口,能感觉到呼吸时胸腔起伏微弱,像是风烛残年的油灯,随时会灭。
“阿翁平日是不是总说腰沉,冬天手脚更凉?”轩辕轻声问。
阿母连连点头:“是啊!他年轻时长年在河里捕鱼,落下的病根,一到阴雨天就直不起腰。”
轩辕点点头,又转向少年。那孩子脸颊红得像熟透的山楂,眼睛却闭得紧紧的,睫毛上还挂着泪珠,嘴唇干裂起皮。轩辕碰了碰他的额头,比老者烫得更厉害,再摸手脚,却是滚烫的,连露在外面的胳膊都泛着一层细密的汗。
“小娃子是不是昨日捡蚌壳时,脱了外衣下水摸?”
“是呢!”阿母捶了下大腿,“我不让他去,他偏不听,说水不深,结果上来就打了好几个喷嚏。”
这时,岐伯背着药篓从外面进来,见此情景便问:“都是风寒侵体?”
“是,但同病不同象。”轩辕起身让开位置,“阿翁年高,又有旧疾,阳气本就虚,风寒进来,直中内里,是寒邪困住了阳气,所以外热里寒,手脚冰凉;小娃子纯阳之体,风寒在表,阳气被郁,反倒化热,所以表里皆热,燥渴不安。”
岐伯俯身分别望了两人的舌苔,老者舌苔白厚,像蒙了一层霜;少年舌苔薄黄,舌尖还带着红刺。他又分别听了两人的呼吸,而后对轩辕道:“你说得是。老者需温阳散寒,少年需解表散热,治法得反着来。”
阿母在一旁听得发懵:“都是淋雨得的病,怎么药还反着?”
轩辕正要解释,帐外又有人喊:“轩辕先生,我家那口子也发热了,您快去瞧瞧!”进来的是个壮实的汉子,扶着一个面色潮红的妇人,那妇人时不时咳嗽两声,声音却清亮有力。
“她昨日在田里收谷子,淋了雨,今早起来就头晕发热,”汉子急道,“跟阿母家的人是不是一样的病?拿一样的药就行?”
轩辕让妇人坐下,仔细诊查。她脉象浮数,舌苔薄白,虽然发热,但手脚不凉不烫,只是说浑身酸痛,想喝水。“她也是风寒,但体质壮实,正邪相搏在表,既不用温阳,也不用重剂散热,只需轻宣解表即可。”
这下阿母更糊涂了,拉着轩辕的袖子:“先生,这到底是怎么说?都是淋雨,怎么三个病人三种治法?”
轩辕让汉子先扶妇人到外帐等候,而后拿起三块石头,在地上摆成一排:“阿母您看,这三块石头,一块是烧了大半辈子的老炭石,内里都快空了;一块是刚从山里采的新青石,浑身是火气;还有一块是河边的卵石,不冷不热,结实得很。现在都泼上冷水,老炭石会怎么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