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古人的智慧 > 第9章 第9集:因人制宜

第9章 第9集:因人制宜(2/2)

目录

“那还不得灭了?内里更凉了!”阿母脱口而出。

“青石呢?”

“青石结实,泼了冷水,外面凉了,内里的火气说不定更旺!”

“卵石呢?”

“卵石不软不硬,泼了水,晾一晾就回过来了。”

轩辕点头笑道:“人就像这三块石头。老者如老炭石,阳气已衰,风寒就像冷水,会让内里更虚更寒,所以得用温热的药,像添柴一样帮他把阳气燃起来,驱散寒气,这叫‘温阳散寒’。”他拿起一块晒干的艾草,“比如这艾草,性温,能补阳气,煮水给老者喝,再用艾绒熏他的腰腹,就能帮他把寒气赶出去。”

接着他又拿起一根青蒿:“少年如青石,阳气旺盛,风寒郁在体表,就像把火闷在石头里,得用清凉发散的药,像开窗通风一样,把郁热散出去,这叫‘解表散热’。这青蒿性凉,能清热,配上薄荷,煮水让他喝,再用温水擦拭额头、腋下,帮他散热,热退了就好了。”

最后他指向案上的紫苏叶:“那妇人如卵石,体质中等,风寒刚侵袭,还没深入,只需用这紫苏叶,性平和,能发散风寒,煮水喝了,发点汗,风寒随着汗出去,病就好了,不用添柴,也不用猛扇。”

阿母听得眼睛发亮:“原来是这样!人跟人不一样,就像石头跟石头不一样,药也得跟着变。”

“正是这个理。”岐伯在一旁补充,“《素问》里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治病就得顺着人的体质来。老者多虚,少年多实,壮年多平,男女有别,老少不同,甚至胖瘦、性情都会影响病的走向,哪能一刀切用一样的药?”

说话间,轩辕已经配好了三份药。给老者的药里,除了艾草,还有干姜、桂枝,都是性温的;给少年的药里,是青蒿、薄荷、连翘,偏寒凉;给妇人的药里,只有紫苏、荆芥、防风,都是性平发散的。他又分别写下用法:老者的药要温服,喝后盖被取暖;少年的药要温凉服,不可捂汗;妇人的药温服即可,让她微微出汗就行。

阿母拿着药,又想起一事:“先生,那饮食上呢?是不是也得不一样?”

“问得好。”轩辕赞许道,“老者要喝热粥,加些生姜、红枣,帮着补阳气;少年要喝绿豆汤,清热解渴,不可吃辛辣;妇人喝些小米粥就行,清淡养脾胃。”

汉子在一旁听得心服口服,接过给妇人的药:“先生说得在理,人跟人不一样,治病哪能偷懒用一样的法子?我这就回去按您说的煮药。”

轩辕又嘱咐阿母:“老者年高,服药后若出汗,千万别掀被子,不然寒气又会进来;少年要是喝了药还烦躁,就用井水浸湿布巾,敷在他额头,别担心,他体质壮,扛得住。”

阿母连连应着,端着药匆匆回去了。岐伯看着轩辕收拾药箱,笑道:“你这比喻倒是通俗,连阿母都能听懂。”

“医道本就不是藏在书本里的玄虚话,”轩辕擦了擦手上的药渣,“得让每个人都明白,自己的身子自己最清楚,看病不是拿药就完了,得知道为什么吃这个药,怎么吃才对。”

正说着,外帐传来少年的哭闹声,夹杂着阿母的安抚。轩辕起身道:“我去看看,少年性子急,怕是喝药不老实。”

岐伯点点头:“去吧,我在这里整理下这三个病例,记下来,以后遇上类似的,也好让后人有个参照。”他拿起骨针,在竹简上慢慢刻着:“同遇风寒,老者阳衰,当温阳;少年阳盛,当清热;壮年平和,当解表……”

帐外的阳光透过毡布的缝隙照进来,落在岐伯刻字的手上,也落在轩辕走向少年帐子的背影上。风从草原那边吹过来,带着秋草的气息,像是在说,这世间的病有千万种,治病的法子也该有千万种,顺着人的本性来,才是最稳妥的医道。

想知道少年是否肯乖乖喝药?老者服药后能否好转?且看下集分解。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