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她不说话的时候,连石头都学会了写诗(2/2)
次日清晨,匣中的纸张尽数消失,而民策台的墙壁上,却多出了对应的回应条文。
那字体驳杂不一,有的娟秀如春蚕吐丝,有的粗犷似刀劈斧凿,仿佛出自百家之手,内容却逻辑贯通,情理兼备。
更有甚者,两名素不相识的老者为了一条田间灌溉分水令争执不下,各自写下方案贴于墙头,一夜过后,两张纸条竟自行融合成了一份详尽周全的折中之策,落款处一片空白。
苏烬宁蹲在墙角,伸出枯枝般的手指,用一截捡来的炭条,轻轻描摹着那行融合后字迹的起笔走势。
炭粉沾在指腹,粗糙而温热,仿佛触摸到了万民心念流动的脉搏。
她低声自语,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不是我在听他们,是他们开始……彼此听见了。”
这句话落进风里,轻若尘埃,却在她心中掀起惊涛骇浪。
这份认知,远比凤印显灵更让她感到震撼。
深夜,林墨终于在药王谷最深处的秘藏《灵识通纪》中,找到了关于“司名者”的真正记载,那段文字被尘封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仿佛刻意不想被人发现。
羊皮卷轴展开时发出干涩的“咔咔”声,边缘碎裂,扬起细小的尘埃,呛得她咳嗽不止。
但当目光触及那行字时,她全身如遭雷击,指尖剧烈颤抖,几乎握不住卷轴。
“司名者,其声不在喉舌,在万民共感之时;其权不在玺印,在众心自愿承继之刻。”
权力不是授予,而是承继!
林墨如遭雷击,她抓起那卷古老的兽皮,连夜策马奔向城外皇陵,不顾一切地求见已闭门谢客三月的紫大臣。
马蹄踏碎夜露,溅起冰冷泥浆,打湿了她的裙摆。
风灌进喉咙,带着荒野的枯草气息。
守陵的老人被惊动,他看着眼前失魂落魄的济世阁首使,眼神枯寂。
当他那双枯槁的手颤抖着接过残卷,读到那行字时,整个人僵住了。
下一刻,这位见惯了朝堂风雨的老人,忽然老泪纵横,发出了压抑多年的、野兽般的呜咽。
那声音低沉嘶哑,如同困兽哀鸣,在寂静陵园中久久回荡。
“先帝焚书坑儒那一夜……我……我亲手烧了那本《百姓名录》……整整三大箱,烧了三天三夜……”他浑身颤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火光冲天的夜晚,“我以为我烧掉了他们的根……可原来,原来名字是烧不死的!它们藏进了地下水脉,藏进了砖缝青苔,藏进了孩子们的梦话里……”
他说这话时,手指深深抠进卷轴边缘,指节发白,指甲断裂也浑然不觉。
他猛地抓住林墨的手腕,指甲深陷入她的皮肉,眼中爆发出惊人的光亮:“快!快去告诉皇后娘娘——不必再‘施恩’了!她要做的,只需让路!”
七日后,异象攀至顶峰。
宁安殿外,那面平日里映照日影的宫墙,毫无征兆地通体一震。
震动自地底传来,脚底板传来一阵钝痛,如同踩在即将爆发的火山口。
整面墙壁竟如一方巨大的墨池,陡然翻涌起来。
砖石表面渗出漆黑液体,散发出浓烈的墨香与血腥混合的气息。
无数细如蚁迹的文字从缝隙中疯狂钻出,汇聚、盘旋、重组,发出密集如雨打芭蕉的“沙沙”声。
最终在墙壁中央,构成了一篇法度严谨、滴水不漏的完整《赈灾新规》!
而在规章的末尾,三个沉雄厚重的古篆大字,赫然浮现,带着君临天下的威严——
“苏·烬·宁”。
“封锁现场!”林墨的声音因极度的震惊而变了调,急召蓝护卫。
可当他们冲到墙前时,却发现苏烬宁早已一袭素衣,静立于墙下,神色平静得宛如一泓深潭。
“这不是我写的。”她轻声说,仿佛在陈述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
她伸出手,修长的指尖轻轻触向墙面。
指尖触及的刹那,墨迹微微波动,如同水面被风吹皱。
奇异的一幕发生了。
那三个凝聚了无上威严的巨大名字,竟如活物一般,在她指尖触及的刹那,微微向后退避,仿佛不敢承受她的触碰。
苏烬宁收回手,仰头望着那篇由万民意志写就的法典,唇角勾起一抹极淡的、悲悯的笑意。
“是他们觉得,该有一个名字,来担起这份信任。”
风过廊下,墙上的字迹开始如潮水般渐渐淡去,最终,只余下最后一句,凝而不散,仿佛是对这一切的最终注脚:
“名可名,非常名——今授之于无声者。”
满殿死寂,所有人屏息凝神,沉浸在这近乎神迹的宣告中。
就在这时,一道清脆稚嫩的童音,忽然从远处西坊的方向遥遥传来,清晰地响彻在每个人耳边:
“阿阮姐姐说,明天轮到她教我们认字了!”
夜色渐深,济世阁内,林墨疲惫地凝视着那片幽蓝的“心烛阵”。
烛火摇曳,光影在她脸上投下跳动的阴影。
空气中有淡淡的灰烬味,还夹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甜腥。
代表着皇城各处碑墙的光点,已然恢复了平稳的脉动。
这股觉醒的力量,似乎正在从最初的狂热与奇迹,沉淀为一种日常的、可持续的秩序。
然而,就在她准备熄灭烛火的瞬间,她的瞳孔猛然一缩。
在星图的最南端,遥远的、几乎快要超出感应范围的角落里,一簇此前从未亮起过的烛火,突兀地、毫无征兆地……亮了。
那火光,既非代表民愿的温润白光,也非象征皇权的赤金之色。
它呈现出一种诡异的、充满了蛊惑与躁动的……墨绿色。
——然而无人察觉,在舆图最南端的边陲一角,一个比尘埃更微小的点,极其轻微地、不合章法地,颤动了一下。
那是一种混杂在万千心念洪流中的,微弱而又绝对的……不谐之音。
它的节奏,缓慢而固执,竟与那日归墟的闪烁……隐隐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