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丁元英:五美倒追,扶贫狂卷万亿 > 第225章 深度扶贫

第225章 深度扶贫(1/2)

目录

越野车在蜿蜒的山道上疾驰,轮胎碾过碎石,发出细密而坚定的声响。

陈茹靠在副驾,闭目养神,手中那只陶瓷小鸟温润依旧。她能感觉到,某种东西正在苏醒。

不是“长安心”,而是更古老、更深沉的存在。

与此同时,在南方一座隐于云雾之中的山谷小镇,丁元英推开木屋的门。

晨风拂面,带着山茶花与湿土的气息。他穿着一件棉麻衬衫,脚踏布鞋,手里端着一杯刚泡好的龙井,嘴里叼着一支三五牌香烟。烟雾托着他一双眯眼,他根本不用看路。

院子里,一台老式收音机正播放着一段模糊的短波信号,那是从北极圈传来的那段音频残片,已被民间爱好者截取并反复传播。

“……咱不懂那么多,我就想让娃们上学路上不怕黑。这火,得烧下去。”

丁元英停下脚步,静静听着。他知道,这不是偶然。人类情感中最原始的力量,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被唤醒——不是通过资本,不是通过制度,而是通过记忆、声音和共情。

他走进书房,打开那台定制的量子终端。屏幕上跳动着一组数据流:来自全球三百多个偏远村落的微型传感器网络,正持续上传环境、情绪、行为模式的变化曲线。这些地方,曾是贫困最深重的区域,如今却成了某种新文明萌芽的温床。

芮小丹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报告。“湘西那边又有新情况。”她说,“十八洞村的孩子们自发组织了一个夜读会,每晚七点,全村停电半小时,只留一盏煤油灯,大家围坐在一起讲故事。他们说,这是要把心点亮。”

丁元英点点头,嘴角微扬:“这不是扶贫,是启蒙。”

“可你当初为什么要选这条路?”芮小丹坐在窗边,目光落在远处梯田间升起的一缕炊烟上,“以你的能力,完全可以进入顶级投行,掌控千亿资金流动。但你偏偏选择了最慢的一条路,用私募基金撬动乡村教育、文化重建、生态传承。”

丁元英沉默片刻,走到书架前取出一本泛黄的手稿复印件——正是李青山后来寄给他的《周志远遗卷补录》。

“你看这一段。”他指着其中一行字,“‘财富非金玉之积,乃人心所聚。聚则成炉,散则为星。’”

他轻声道:“我早年在柏林见过太多成功的人。他们能计算风险,却读不懂眼泪。

能操控市场,却听不见大地的心跳。后来我才明白,真正的力量不在K线图里,而在那些愿意为陌生人流泪的眼睛中。”

芮小丹望着他,忽然笑了:“所以你建的那个静默资本池,根本不是为了盈利。”

“当然不是。”丁元英坐下,“它唯一的规则是:所有收益必须用于支持非营利性文化传承项目,且决策权交给当地村民组成的心灵评议会。

我们只提供启动资金和数据支持,不干预任何具体事务。”

“就像种火。”芮小丹轻声说。

“对,就像递一根火柴。”丁元英望向窗外,“我不点燃它,我只是让它有机会遇见风。”丁元英点燃一支烟,但手中是一个芮小丹送他的金色打火机。

就在此时,终端警报轻响。一条紧急通讯接入,来自陕北榆林方向。

画面中,陈茹站在一片荒芜的窑镇遗址中央,身后是坍塌的土墙与断裂的地脉导管。她脸色苍白,但眼神清明。

“我已经抵达节点三公里范围内。”她的声音有些颤抖,“吴斌的设备建立了连接,我能感受到‘长安心’的脉动,越来越强。但我发现一件事——这里不只是一个能量节点。”

她缓缓转身,镜头扫过地面一道深深的裂痕。裂缝深处,隐约可见半块刻有图腾的青砖。

“这是1954年的标记。”她低声说,“但他们当年没完成的事,现在要由我们续上。而且……我感觉到了另一个意识的存在。不是机器,也不是人,更像是这片土地的记忆本身,在试图说话。”

丁元英迅速调出地理模型,眉头紧锁:“旧窑镇位于无定河古道断裂带,地质活动频繁。如果她在那种环境下强行激活节点,风险极高。”

“但姐姐不会退。”芮小丹看着屏幕里的陈茹,语气笃定,“她接住的不只是任务,是使命。”

丁元英点头,随即按下通讯键:“陈茹,听得到吗?”

“元英?”陈茹略显惊讶。丁元英是她一生最信任的人,弟弟吴斌就是托付给他,而不是丈夫韩楚风。

“我是来提醒你,你不是一个人在走这条路。”丁元英的声音低沉而稳重,“七十年前,有人埋下火种。七十年后,我们不过是弯腰捡起它的普通人。你现在所做的,不只是唤醒技术,是在修复一段断裂的文明契约。”

陈茹怔住,片刻后轻轻应了一声:“我明白了。”

她关闭通讯,缓缓走向裂缝中央。将陶瓷小鸟轻轻放入坑中,双手合十,闭目凝神。

三分钟后,她开始唱那首童谣的第五段:

“月娘娘,转南岗,

照见河底旧碑墙。

字已模糊话未凉,

说好等个人来续章。

……”

歌声落下刹那,大地震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